时间:2018-6-1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点击上方蓝字:浪花文艺,免费订阅本刊!

刊名题词:著名书画家 杨潮

点击上方,聆听歌曲!

舌尖上的丹阳

吴志阳(江苏)

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元素。对地处江南鱼米之乡的丹阳人来说,吃,也津津流传着太多的美味,太多的说道,太多的变化。

尽管身处鱼米之乡,丹阳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还都是为肚皮而活着。旧社会丹阳农村的每一个村落里,穷人(雇农和贫下中农)所占比例不下75%。这些人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糊口。常日里,为节省口粮,将薄溜溜的稀饭用“大麦餀”勾芡,便成了黏稠滑润,防暑止咳的“大麦粥”。清中晚期,众多丹阳的寒门少年,为了能吃饱饭,纷纷被家长送到苏州、无锡、上海等地“学生意”。誉满全国的“丹阳三把刀”----面刀、剃头刀和修脚刀也都是因为有这些穷人家孩子在艰辛的闯荡中,为了养家糊口而练就和创造的。

年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家想的还是如何填饱肚子。为了能多打粮食,农业生产也有过去传统的一年两熟(一季麦+一季稻)变成一年四熟(麦子+早双季稻+中稻+晚双季稻)。尽管农民的辛苦程度增加了一倍,可累死累活,一年忙到头,农家还是不能放开肚皮吃饱饭。为了充饥和耐饥,农民的锅里有了“烧粥搭饭”、番瓜菜饭、咸粥、“大麦餀团子”、“挤夹夹”、手擀面、挱饼子、摊饼子、烙饼子、烘山芋。家家饭桌上常年也都是固定模式。早饭:腌菜+粥+饼子(农忙时才有);中饭:米饭+蔬菜(如烧菜饭,就不炒菜);晚饭:粥+中午剩余的饭+腌菜+中午剩余的菜;逢上节日或有亲戚来,也只是一个大荤加二三个半荤再加一二个蔬菜;只有在贵客上门和喜宴上才会鱼肉齐全。

由此,丹阳的地方特色菜肴,除了埤城的“东乡羊肉”,基本都是以素菜而闻名。比如:司徒的素鸡百页、访仙的水芹百页、吕城的花生末粉丝、蒋墅的茭白毛豆子等等。

那个年代在丹阳城里,人们的饮食标准比乡下略高。尽管吃的是供给制商品粮,但好多家庭每月也都有青黄不接的时候。拿我一个同学为例:他家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母亲是小学教师,论家庭经济条件,在城里应该算中等偏上了。到我同学上中学后,家里每月也有接不上的时候。由此他妈规定,每个星期天只吃早饭和晚饭两顿。除了吃饭,就是睡觉。原由只有一个,睡觉时人才不觉得饿。目的还是为了省粮食。睡觉充饥,或许就是由丹阳人首创。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农民的肚皮终于获得了解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市场流通搞活了,城乡人民的生活才有了长足的提高。农家的膳食,早饭的餐桌上多了鸡蛋、点心和其他小菜;中饭和晚饭不仅天天有荤菜还有汤菜。城里人上班,早餐也不再局限于豆浆、豆花、烧饼油条,肴肉面、牛肉面、蒸饭、鸡蛋饼任其翻着花样吃。晚饭,城里人最丰盛。一天下来,全家人聚齐,五六个菜,再来点小酒,可谓不亦乐乎、其乐融融。这平常的膳食堪比当年过节。

在这期间,延陵大米、行宫米酒、珥陵山羊、里庄大糕、蒋墅茭白、折柳菜鸭、陵口萝卜干、滨江江鲜、埤城羊肉、司徒螃蟹、河阳野鳝等特色农副产品,也活跃在大江南北的许多农贸市场,成了普通百姓的抢手货。

进入二十一世纪,丹阳人在吃上更讲究了。城乡也不再有差别。早餐牛奶+点心+水果;中饭单位简单将就下;晚饭荤素搭配,煲汤炖菜。昔日的大麦粥、咸粥、面疙瘩,玉米、山芋、芋头成了丹阳人酒足菜饱后的稀罕物。到了双休日,一家人上菜馆、饭店,包厢、卡座尽享温馨和恬淡的比比皆是。当下,饮食养生成了丹阳人的追求。春品河豚活血,夏进虾鳖宁神,秋尝湖蟹养胃,冬唰羊肉蓄精。不同季节,选择不同的养生膳食。讲究的,已不再是舌尖上的享受,怎样才能健康长寿,成了普通百姓的共同追求。

太平年思心酸饭,盛世朝惜开怀酒。国运昌,世道平,舌尖翻滚乐逍遥,且吃且珍惜!

作者风采:

作者简介:

吴志阳男年生,江苏丹阳人。大学本科。早年在学校从事教务工作,后在机关服务近8年,然后下海自主创业。90年代初,因工作原因在国内和香港等地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数百篇。曾荣获江苏省对外宣传二等奖。天命之年,重拾秃笔,以风俗记忆、亲情回忆和生活闲趣等为写作主题,笔耕不辍。

画家简介:

金城君,江苏滨海人,师从著名花鸟画家张继馨。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盐阜大众报企业集团专业画家。年获江苏省花鸟画大赛最具创作成果奖,现代金陵水墨传媒画展获双奖——专家提名奖和公众大奖。

《浪花文艺》欢迎您







































白癜风能彻底治愈吗
北京中科白殿疯醫院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