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5年时间准备和编著,由十九先生主编的新店历史丛书首批成果《福州第一城》和《新店古村落》,终于定稿付梓。两书已于本周初正式出版,首印套。 其中《福州第一城》辑录了新店镇大事记、地名源流、山川揽秀、名人英杰、名胜古迹、非遗民俗、经典史事、民间传说、艺文集萃等各个方面的资料;《新店古村落》则为新店镇28个行政村的村史合集,内容覆盖个自然村。 两书共计多页,约52万字,是新店镇历史上首部乡土文化书籍,也是晋安区成立后街镇乡的第一部。 两书凝聚了编著者多年的研究成果,较全面系统地梳理和归纳了新店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展示了新店历史文化的基本风貌,提炼了新店人文的内涵与特点。 编著期间,十九先生共参考了有关的历代方志、专著,福州市郊区和晋安区的各类专题志、统计资料、新店镇人民政府及镇属各部门的文件、资料、统计报表,以及福建省图书馆、福州市档案馆、新店镇各行政村的有关资料、乡土志、诗集、族谱等资料近万字。 编著过程中,他坚持真实性、学术性和可读性相统一,力求本书成为社会各文化阶层认识新店的新窗口。 ▲福建省委原副书记黄瑞霖先生题写书名 《福州第一城》和《新店古村落》的编著与出版,得到了晋安区人大常委会与新店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广大新店人民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与帮助。 福建省委原副书记黄瑞霖先生和福建省著名书法家曾光明先生分别为两书题写书名,福州闽都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林山先生为书写序。 (向上滑动启阅) 序 新店送来刚完成的《福州第一城——新店溯源》《新店古村落》书稿,嘱余作序。时为大雪次日,在“中华楹联大家谈”开讲《楹联文化和闽都家风》课后。 编委会说初衷是为了配合新店古城遗址公园建设,以及迎接将在福州召开的世遗大会,晋安区与新店镇政府组织筹编新店历史丛书。这书一本是整体介绍新店镇,一本是新店镇28个行政村个自然村的村史合集。 浏览了厚厚的50多万字书稿,情不自禁为编著者点赞!真不容易。“新店全镇方圆48.29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和16个社区居委会,目前总人口30多万,是福州主城区最大的乡镇之一。”这可是大家伙,按我从事过的地质工作角度讲,这是个“富矿”,历史人文的“富矿”。编委会带领一批矢志传承弘扬地方文化的志愿者,在这个“矿区”里辛勤探寻、挖掘、分析,提交出丰硕成果。 自己也出过书,著和编的个中滋味,满满的酸甜苦辣。看着面前饱含编著者心血的沉甸甸的稿本,创意者浓浓乡愁扑面而来,主编为地方存史的拳拳之心跃然纸上,编著者笔墨蕴含的文化激情灼热感人。这是非常厚重的文史书籍,是很有温度的地方史志作品。 喜欢了解闽都文化的读者,会喜欢阅读这书。当然,生活在新店,在新店生活过的住民,与新店的人和事相关的人,对新店这个地方感兴趣的人,关心新店的人,更想读这书。这是关于福州晋安新店的浓缩版百科全书。这书告诉你,“早在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是闽江下游人类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新店,是福州最早建城池的地方,所以称“福州第一城”。这“第一城”的前世今生,编者娓娓道来,引领你走进时空隧道。 有意研究闽都文化的学者,会喜欢翻阅这书。书中汇集了许许多多的有关新店各个方面的资料。有出土考古、查阅典籍、田野调查、研究探讨的资料和收获。书中介绍“唐开元十三年,福州升为都督府,因州西北有福山,始称‘福州’,并沿用至今。经多重考证,今新店境内的湖顶山很可能就是流传千年的福山。”这个有关“福山是哪座山?”的文史之谜非常有意思。 致力普及闽都文化的志愿者,会喜欢使用这书。书中有许多新店的人文知识,如自然山水、地理形胜、历史事件、名人英杰等等。书中介绍了陈襄、程师孟、曾巩、辛弃疾、陆游、李纲、李弥逊等名仕在新店境内留下脍炙人口的篇章。还有地名故事、史迹遗址,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闽越古城遗址、闽王王审知陵墓宣陵和中国近代古文学家、翻译家林纾墓,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盘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民族英雄林则徐等人留下的升山摩崖题刻和福州五大禅林之一的崇福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千年古刹升山灵岩寺、五代古战场战坂境、宋代汤斜村光华境、森林公园摩崖石刻、清代状元王仁堪墓、大小北岭宋古驿道等。还有非遗民俗,如软木画、地术拳……等等。 四面八方游客,可以凭借这书,到新店地区寻幽探秘,也可以住下来休闲体验。去看看书中介绍的“新店镇西面的升山灵岩寺,始建于南朝陈天嘉三年,是福州市最古老的名刹之一”,了解“古城村的闽越冶都遗址和浮仓山的黄昇墓,反映了汉代与南宋时期,福建在冶炼、造船、渔业、纺织、刺绣、漆艺等领域,生产技术的高超水平。前者目前正在规划建设为占地逾千亩的古城遗址公园,后者出土的众多丝绸精品被各大博物馆收为镇馆之宝,向世人展示了福州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难能可贵的是,编著团队在收集资料,进行田野调查过程中,除了广泛浏览查阅古书典籍外,还亲力亲为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寻访古迹。如象山摩崖石刻,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当时相关部门记录有8段摩崖石刻和1处摩崖造像,其中对摩崖石刻的年代核定为清代。编著团队实地考察,又发现了5段未曾记载的摩崖石刻,并初步考证象山摩崖石刻多数为宋代,而摩崖造像断代的下限为唐代,为现存福州市最早的摩崖造像。魏杰《乙丑季春望日游宝华山青玉涧寻仙人迹》诗引说:宝华山在北关外三十八都象山之后,其间有青石涧,流泉最佳,大旱弗涸。上通丹阳岭,行人往来之路。涧中石上镌刻有“福、禄、寿”三大字,字方一丈余,笔力刚劲,未知何代人书。编著团队实地考察发现,魏杰所说的“福、禄、寿”,实际所刻为“福、禄、庆”三字。其中“福”字字径达厘米,为福州已发现最大的古代摩崖“福”字榜书。“禄”字字径有厘米,亦为福州最大的摩崖“禄”字榜书。“庆”字字径厘米。在此摩崖石刻左下方,编著团队发现了“槐京包帚书”五个字,这与庐山万杉寺“龙虎岚庆”摩崖石刻的署款内容一样。认为象山摩崖石刻“福禄庆”三字为“善大书”的槐京扎帚所书,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编著团队打开了一个文化“窗口”,让读者一窥新店的神韵;他们端出的是个新店全貌缩影的“聚宝盆”,让新店的“颜值”“素质”和“气质”都得到展示;他们搭建起一个传承初心、加快发展的大“平台”,让关心支持新店的各方面人士通过浏览阅读,知我新店,爱我新店,助力新店发展,善莫大焉。 编著是一件会留遗憾的事情。这么个大部头著作,涉猎领域这么广,也会有遗漏和需要提升的地方。比如资料收集和使用可以更注意简繁得当,文字可以更明快流畅;而地方特产(如温泉)以及当地饮食文化的内容若有增加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这书编著团队为传承弘扬闽都文化,身体力行,不遗余力,令人钦佩。是为序。 林山 时在庚子,冬至将至 对于编著两书的意义,十九先生认为是为新店历史文化研究奠基开路,亦是抛砖引玉,以期待更多人士共同推进新店和晋安文化广泛深入的研究。 同时,他也表示编著本书是一项艰巨的文化工程。由于历史上留下系统性的地情资料很少,且受行政区划调整频繁和档案散失的影响,使资料收集工作十分艰巨,书中有疏漏和差错之处,在所难免。不足和不当之处,希望能得到补充与指正,以便未来再版时一并优化。 《新店古村落》前言 古村落,通常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且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和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村落中不同时代风格的建筑,斑驳而丰富地呈现着动态的、嬗变的历史进程;村落中独特的历史记忆、宗族传衍、俚语方言、乡约乡规和生产方式,则蕴含着文化灵魂与精神内涵。古村落兼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而且在村落里这两类遗产互相融合,互相依存,同属一个文化与审美的基因,是一个独特的整体。它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位于福州北大门的晋安区新店镇历史悠久,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发祥地。根据丰富的考古证明,早在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闽族先民在此聚居,从事渔猎、采集、原始农耕,形成福州主城区最早的古村落。战国中期,越王无疆后裔率众南遁入闽,与世居新店的古闽人融合为闽越族。传至无诸,立国建城,为闽越国冶城,正式拉开了福州建城史的序幕。新店古城,即“福州第一城”。随着闽越文化进一步发展,城外也纷纷构建起了闽越古村落。后汉武帝平定闽越,迁民于江淮之间后,闽中空虚,村落凋零。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中原许多姓氏举族入闽,其中最主要的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不少选择在新店莲花山下定居,境内村落复兴。唐末,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随三王(王潮、王审邽、王审知)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村落进一步繁荣。两宋时期,福州人口快速增长,到南宋已是中国六大城市之一,新店古村落也随之发展至历史高峰。然宋末、明末福州两度成为临时国都,两次朝代更替引发的战争与持续的倭寇侵扰,使得井北外的村落十存一二。明中叶至清康乾年间,大批来自闽南、长乐、福清等地的沿海居民迁居于此,整顿田舍,重建家园,发展壮大,形成今榕北古村落的主要望族。 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店镇城镇化尚未启动前,在这片约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存有28个行政村个自然村。它们共同贯穿了福州历史发展的进程,是福州时间轴最为完备的古村落合集。同时,它们又各自具有自己的历史与特征,是福州主城区最为多样化的古村落合集。 首先,新店古村落成形的时间不一。如新店古城自然村始建于多年前的闽越时期;斗顶最早的家族为时任监察御史胡登于唐先天二年(年)领家族六十四户迁入;宋代,赵氏皇族群居于北岭下,为今战峰篁村之始;元代,吴越国武肃王钱镠后裔,为躲避战乱,移迁北门外钱厝壑(今新店镇郭前村真珠谷);明代嘉靖年间,入闽的浙江吴兴一支沈氏家族分枝飞鹅山下,繁衍族居成东埔顶和横厝两个古村落。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推动了不同时期古村落的建成,形成了今天新店古村落始建年代的多样化。 其次,新店古村落分布的地貌不一。有傍溪而建的溪墩(今称西庄)和溪里,也有围山而成的秀山和浮村;有落于原野上的杨坂和坂中,也有建于山腰上的益凤奶奶坪和凤池大坪;有聚井而居的义井和涧田,也有依山而筑的西垅和赤桥;有临于古东湖之滨的后山和桂山,也有沿于北驿道古道旁的下店和象峰桥头街。不同的理念与生活习惯引发了不同地貌古村落的建成,形成了今天新店古村落地形地貌的多样化。 再者,新店古村落组成的姓氏不一。琴亭村和新店村,古代分别设有驿站和集市,过往客商甚多,进而有一二十个姓氏居之。亦有厦坊和东园,整个行政村为统一的方姓和陈姓。更多情况则是一个行政村中,多个姓氏聚居成多个单姓自然村,如盘石的王厝头、马厝下、原厝尾和西井,分别为王、马、原、林四姓族居。不同的组织结构和生产方式决定了不同姓氏古村落的建成,形成了今天新店古村落姓氏组成的多样化。 最后,新店古村落共融的民族不一。福州历史上经历了多次中原汉人南迁,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这也铸就了福州“包容并举,兼收并蓄”的城市性格。新店亦是如此,境内蕴藏着丰富的汉文化资源,如西园一个村就聚集了两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和一个省级非遗项目,在全国、全省都十分罕见,被誉为“八闽非遗第一村”。除了汉族,境内还有其他民族的村落,如健康村蓝厝里,为畲族古村落;又如赤星村,相传为满族建成的古村落。古时还曾有北峰畲民居于北岭炎山,宋代称此古村为桑畲,今因福州话谐音称汤斜。不同民族文化在此交汇,形成了今天新店古村落民族共融的多样化。 进入新店古村落,可以体察到真性的、古朴的、具有浓厚乡土文化的精神遗产。千百年来,这里明贤辈出,英声盖世,震古烁今。古村落就是一台时光机,让时为今人的你我着实穿越到了无法身处的历史实况,与先祖对话,与历史面谈。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城镇化的启动推进,新店的古村落开始逐步消失。乡人也走出祖祖辈辈世居的村落,走进生活条件更成熟的现代化小区。同个族亲有的分居在了不同的小区,有的被安置于远离故园的榕北其他区域,更有的离开新店搬到他乡开启新的生活。延续数百上千年古村落与乡人的连接,即将被割断。乡人不忍古村事迹沦没,所以近年来搜罗史料,拾遗旧闻,钩沉索隐,宣传弘扬。只有笔载书传,才能使后人复见新店古村落的辉煌文化,再睹先辈乡贤的道德仪型。同时,更希望后来者奋发有为,立志弘扬优良传统,努力学习先人美德,勇敢担当时代使命。 《新店古村落》一书为新店镇28个行政村的村史合集(按拼音顺序排列),它浓缩悠久历史,积淀厚重文化,其存史价值与教化意义并重。因此,本书尽力搜集文物古迹、姓氏祖源、先贤事迹、诗文著述,乃至遗闻轶事和民间传说,总之,凡有重要历史价值者,皆在收纳之中。典型在夙昔,芬徽永流传。人们了解学习古村落的历史,不仅为了留住乡愁,更重要的是追慕先贤的品格,效仿他们的榜样。尽管本书所记不过是新店镇厚重历史之万一,仍能窥见其绚烂文化之一角。即此聊以告慰先贤,勖励后人。只有追溯村史,找寻古村落诞生、发展的故事,才能准确地获得共建一个更美好未来的方向和路径。 新店是个古老的城镇,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发祥地;新店又是一个新兴的城镇,为当前福州构筑生态宜居城市的代表。 新店是个举足轻重的城镇,镇守着福州北大门与后花园;新店又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城镇,守护着北邻五彩缤纷的记忆与期待。 说出#你对新店的爱# 文末留言,说出你对新店的乡愁、热爱和包容。留言内容最能打动十九先生的5位北邻,将获得由其亲笔签名的《福州第一城》和《新店古村落》一套两书。 留言字数不限。 留言时间截止到年1月23日24时。 十九先生,福州榕北文化研究会会长、福州市楹联学会副会长、晋安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