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小故事 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蕴藏着华夏文明的密码和审美情趣。千百年来,中国书法大家层数不穷,能够被后世尊称为”书圣”的唯有王羲之。似无片纸真迹传世,跨越多年,影响力却历久弥新。 华道生态社区的使命之一就是传承中华传统文明,倡导古圣贤文化。目前社区内矗立的7位圣贤像之一,就是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年~年),东晋时期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出生于琅琊(今山东临沂)王氏家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和“王与马共天下”里的“王”都说明王氏家族当时权势显赫,在官场和书法方面都曾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才,可谓是将相之家,书法名门。 王羲之是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九年,组织兰亭雅集。撰写的《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永和十一年(公元年),称病弃官,迁居于绍兴金庭。升平五年(年),去世,安葬于瀑布山。 善于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幼年习书法 王羲之是王旷的第二个儿子,他年幼时沉默寡言,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公元年,王羲之6岁,偶然发现了一个秘密。他并不知道这个秘密竟然会影响他的一生。那天王羲之在王旷的枕头里发现了一本东汉大书法家、大音乐家蔡邕写的《笔论》。王羲之一见《笔论》,爱不释手。年幼的他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结果被父亲王旷发现,笑着问他,“尔何来窃吾所秘?”,王羲之笑而不答。王旷表示等王羲之长大成人,就把《笔论》传给他。王羲之马上跪下说:“现在学习正是好时候,请今天就传给我吧。”王旷大喜之下,把《笔论》传给了他。不到一个月,王羲之的书艺果然大有起色。当邻居家同龄的孩子整日在嬉戏玩耍时,幼年的王羲之便懂得了“艺成于苦”的道理。他每日对着字帖不停地书写。据说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笔山。幼年的王羲之特别喜爱砚台,有着”宁可三天不洗面,不可一日不洗砚”的说法。每每练完字后,就去门前的池水里洗笔砚,久而久之,一池清水竟然都被墨染黑了。故事出处:《探索发现》书圣王羲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