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是承载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支点。那些古韵绵长的传统村落,吸引了一批批游客前来寻觅“诗与远方”。 日前,经省政府同意,省住建厅会同相关部门认定并公布了第二批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单,镇江有8个村落入选。分别为:丹阳市经济开发区荆林村三城巷、陵口镇留墅村留墅,句容市经济开发区石狮村石狮沟、茅山管委会茅山村南镇街、边城镇青山村青山,扬中市三茅街道友好村宽新圩,丹徒区宝堰镇南宫村丁角和谷阳镇槐荫村张付。 丹阳荆林村三城巷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距今已有余年历史。现存古巷道1条,村内尚存束氏宗祠、楠木厅、古井等遗迹,其中束氏宗祠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现为丹阳市文保单位。每年农历二月十八,为三城巷庙会,吸引周边村民前来赶场和走亲会友。去年该村新建公共活动场地、健身运动场地及文体广场周边风光带附属设施,修复部分墙体并粉刷出新,村庄环境有了很大改观。 丹阳留墅村内有二塘,一个塘似龙,一个塘像凤,意为龙凤宝地。两塘有两桥相连,一是青龙桥,一是白虎桥,现保存尚好。村上建有祠堂一座,规模较大,现有部分保存。村里还有贞节牌坊一座,现为丹阳市文保单位。留墅村人居环境良好,村中水景边设置了休闲廊亭,供人观景使用。 句容石狮沟自然村因其东南角坐落萧绩墓内石兽其形似狮而得村名。石狮沟村住户九成九姓“侯”,据村内老辈口口相传,村庄建村始源于南朝梁南康简王萧绩墓守墓人居住而延续至今。石狮沟有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南朝梁南康简王萧绩墓石刻,具备古文化鉴赏和旅游观光价值。 据《句容县志》记载,早在西汉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茅山村就有人家居住、耕种收获、繁衍生息。宋朝时期,茅山风景区的商业交流地在茅山村的南镇街。该村现存元代以前古街香火街、白鹤泉及白鹤泉石刻等,现白鹤泉古井、香火街得到复古式修缮。 句容市青山村始建于隋朝末年。村中心有千年银杏树、72口古井(现存一口),村西南入口处有青山庙,村内东西方向有一条古石板街,村内还保存亿年鱼化石等珍贵文物。青山村前后共出宰相9名,是名副其实的宰相村。每年农历的三月二十五青山庙会,是青山村民和周边大众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扬中市友好村宽新圩村民主要来源为江北黄泛区的移民,他们将自己原有的建筑符号融入新的家园建设中来,不断吸收、融合、同化,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建设特色。抗战时期,宽新圩人民奋起反抗,打响了二墩港的枪声。如今建成主题展馆和宽心驿站两大区域,主题展馆包括渔耕文化馆、农耕文化馆和红色文化馆,延续了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的历史脉络。 丹徒宝堰丁角村历史悠久,据镇江博物馆根据村内古墓出土的文物考证,南北朝时期便有先民在此聚群而居、筑堰治水、繁衍生息。至北宋雍熙四年(年),丁角镇成为丹徒县三镇之一。村内有通济河、胜利河、丁角内河交汇,商贾林立、商贸繁荣,南下的中原人在丁角按照《清明上河图》之建筑布局建设了丁角村。 丹徒槐荫村的村名同“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有关。从年开始,槐荫村展开了新一轮的古文化发掘、普查工作,恢复了小巧玲珑的“七仙桥”,在进村大道口修建了“槐荫相门”。 该村申报的《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先后被列为镇江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村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3届“七夕节”活动,每年参加活动的游客近人。“爱满槐荫情缘七夕”的活动已发展成为镇江文化活动品牌。(记者方良龙通讯员仲涛) 新闻链接: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建设,努力探索保护传统村落、传承历史文化、留存乡愁记忆的路径和方法,形成了一批传统资源较为丰富、能够承载乡愁记忆、具有传统特色和区域代表性的传统村落。 目前我市已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5个(镇江新区姚桥镇华山村、姚桥镇儒里村,丹阳市延陵镇九里村、延陵镇柳茹村和丹徒区辛丰镇黄墟村)。 加上今年4月第一批入选的丹阳市延陵镇柳茹村柳茹等9个村,目前入选省级传统村落总数达到17个。 来源:金山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