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2-1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莫愁湖位于南京市建邺区外秦淮河西侧,是南京主城区内仅次于玄武湖的第二大湖泊。自宋朝起莫愁湖就被誉为“江南第一名湖”、“金陵第一名胜”。郑板桥赞叹其景曰:“湖柳如烟,湖云似梦,湖浪浓于酒。”更有袁枚诗赞:“欲将西子莫愁比,难向烟波判是非;但觉西湖输一着,江帆云外拍天飞。”民国时莫愁湖以“莫愁烟雨”列为《金陵四十八景》之首。年12月,莫愁湖公园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其内亭台楼阁,高低起伏;小桥回廊,曲径通幽;松竹掩映,山石耸立,是南京文人墨客雅聚、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景区内有莫愁女故居、郁金堂、苏合厢、胜棋楼、华严庵、莫愁水院、棋文馆、粤军阵亡将士墓、抱月楼、海棠精品园、中日友好鸢尾园等主要景观。其中粤军阵亡将士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郁金堂、胜棋楼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华严庵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莫愁湖属于浅水湖泊,由长江、秦淮河冲积平原的低洼处积水而成,原是秦淮河入江口河槽,因泥沙淤积而成湖。南唐时期,时称横塘,因其依傍石头城,亦称石城湖。明朝初年,莫愁湖沿湖畔筑楼台十余座;明朝中叶,莫愁湖为徐达后裔、魏国公徐氏别业,成为金陵名园之一。清朝乾隆五十八年(年),莫愁湖进行大规模整治,沿湖修筑郁金堂等楼台十余座;咸丰年间,建筑及花树毁于战火;清朝同治十年(年),重建莫愁湖,湖景渐复旧观。民国十八年(年),莫愁湖被辟为公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莫愁湖造湖心岛,设往返渡船,修整池塘、亭台楼阁,广植树木。年,“文革”开始,莫愁湖园内景物遭到红卫兵严重破坏,建筑物、花木、楹联、碑刻等无一幸免,纪念景物粤军墓被红卫兵炸毁。文革结束后,公园得以恢复重建,面貌日臻完美。以后,伴随经济体制改革,莫愁湖逐年充实景点,增加文化娱乐项目,自办、联办展览,逐年几乎无间断。年5月16日起,莫愁湖公园闭园改造,年8月1日重新开放。

关于莫愁湖的传说版本很多,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相传,南齐时洛阳女莫愁,貌美善良,聪明勤劳,采桑、养蚕、纺织样样都会,还和父亲学了一手采药、治病的本领,但家境贫寒,卖身葬父,被建康(南京)豪富卢员外买来,成了员外的儿媳。后来丈夫征调去了辽阳边塞,杳无音讯,家业又在变乱中破败,只好和儿子阿侯相依为命。按说,莫愁在诸多变故中应是愁肠百结,但她化愁为不愁,把精神寄托在帮助邻里、扶贫济难之中,经常为乡亲们采药治病,以此为乐。也只有在帮助穷人治病时才感觉快慰露出笑容。穷人们时常说:我们有了病啊痛啊的,见了莫愁,就什么忧愁也没啦!长此以往,莫愁女的名字就传开了。她死后,乡邻们在痛惜、同情和怀念之中,把她居所旁的石城湖改称“莫愁湖”。听闻此事,梁武帝叹息不已,亲笔写了一首《河中水之歌》。

河中水之歌

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

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子字阿候。

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擎履箱。

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早嫁东家王。

这首诗很浅显地交代了莫愁女的来历、人生经历以及最后结局。莫愁女本是洛阳女儿,自小便聪明伶俐,百事皆通,在十五岁的时候嫁给卢家。卢家为金陵大户,莫愁女可谓是衣食无忧,不仅生下了取名为阿侯的儿子,还打点夫家的生意,八面玲珑。全诗十四句中,连用十二句铺叙其生活环境之无比优裕,简直让人艳羡不已,感叹人生富贵,至此无以复加。然而就在读者可能产生错觉误解之时,诗笔突然急转,“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早嫁东家王”点明题旨。这锵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十四字,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全篇诗意为之升华,使前面物事夸张有了着落。诗词的意思是:荣华富贵有什么值得追求和留恋呢?与其在黄金屋里禁锢终身而悔恨,还不如一生守着爱情。一个“恨”字,倾泻出莫愁的满腔悲愤,也点画出了她那颗富贵不能移追求爱情之心。

梁武帝萧衍(年-年6月12日),字叔达,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建立者(年-年在位)。

萧衍小时候就很聪明,而且喜欢读书,是个博学多才的少年,尤其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凭借家族背景,萧衍刚出仕时便担任南齐开国功臣、卫将军王俭的幕僚。王俭见萧衍很有才华,言谈举止颇为出众,于是提拔他为户曹属官。因为萧衍办事果断机敏,和同事以及上司关系融洽,不久又提升为随王萧子隆的参军,后又升任太子庶子、给事黄门侍郎。之后辅佐齐明帝萧鸾登基,被提拔为中书侍郎,后来又升为黄门侍郎。在萧鸾登基的第二年,他率军队大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率领的三十万军队,升任太子中庶子。

建武四年(年)秋,北魏军再次南下,萧衍率军迎战,但因远道征战,缺乏粮草,加上猪一样的队友崔慧景临阵率自己部曲逃走,致使兵败邓城。后萧鸾并未责怪,并让他出任雍州刺史。从此萧衍就有了一块固定的根据地,这为他势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他日后争夺齐政权的资本。

建武五年(年)七月,萧鸾病逝,由其子萧宝卷(即东昏侯)即位。萧宝卷为人暴虐,即位后擅杀诸多大臣,萧衍的兄长、尚书令萧懿也被冤杀。萧衍于是大力招兵,购置马匹战船,联合萧颖胄共同征伐东昏侯。之后,萧宝融在江陵即位,即齐和帝。这次萧衍拥戴萧宝融,消灭了东昏侯,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也因此升任大司马。

萧衍虽然大权在握,也想废萧宝融自己做皇帝,但他并没有急于求成。在中兴二年(年)四月初八(4月30日),正式在都城的南郊祭告天地,登坛接受百官跪拜朝贺,建立梁朝。

主要政绩

萧衍称帝之后,初期的政绩是非常显著的。他吸取了齐灭亡的教训,自己很勤于政务,而且不分春夏秋冬,总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在冬天把手都冻裂了。他为了广泛地纳谏,听取众人意见,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下令在门前设立两个盒子(当时叫函),一个是谤木函,一个是肺石函。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没有因功受到赏赐和提拔,或者良才没有被使用,都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给国家提什么批评或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

萧衍的节俭也是出了名的,史书上说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他不讲究吃穿,衣服可以是洗过好几次的,吃饭也是蔬菜和豆类,而且每天只吃一顿饭,太忙的时候,就喝点粥充饥。在这方面,萧衍在中国古代所有皇帝中也算得上出类拔萃之辈。

萧衍很重视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他要求地方的长官一定要清廉,经常亲自召见他们,训导他们遵守为国为民之道,清正廉明。为了推行他的思想,萧衍还下诏书到全国,如果有小的县令政绩突出,可以升迁到大县里做县令。大县令有政绩就提拔到郡做太守。他的政令实行起来以后,梁朝的统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除此之外,萧衍重视儒家思想,自己亲自写《春秋答问》等书,解答大臣们的疑问,示范了良好的向学风气。

主要成就

经史方面

在学术上,萧衍以经学、史学的研究为卓著。在经学方面,他曾撰有《周易讲疏》、《春秋答问》、《孔子正言》等二百余卷,可惜大都没有流传下来。天监十一年(年),又制成吉、凶、军、宾、嘉五礼,共一千余卷,八千零十九条,颁布施行;在史学方面,他不满《汉书》等断代史的写法,认为那是割断了历史,因而主持编撰了六百卷的《通史》,并“躬制赞序”。可惜,此书到宋朝时即已失传,这实在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萧衍又倾注大量精力研究佛学,著有《涅萃》、《大品》、《净名》、《三慧》等数百卷佛学著作。对道教学说,他也颇有研究。在此基础上,他把儒家的“礼”、道家的“无”和佛教的涅槃、“因果报应”揉合在一起,创立了“三教同源说”,在中国古代佛教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诗文方面

萧衍的诗赋文才,也有过人之处。他与谢脁、沈约、任眆、范云等人,被人称为“竟陵八友”。建梁称帝后,他经常招聚文人学士,以赋诗为乐。他的文学创作,推动了梁代文学风气的兴盛。

萧衍现存诗歌有80多首,按其内容、题材可大致分为四类:言情诗、谈禅悟道诗、宴游赠答诗、咏物诗。

萧衍的言情诗集中在新乐府辞中,又称拟乐府诗,数量几乎占了其全部诗作的一半。他驻居襄阳时,就非常喜好当地的民歌,其许多拟乐府诗,如《芳树》、《有所思》、《临高台》等,便是在此时创作出来的。即使在称帝以后,萧衍对乐府诗的兴趣也仍然不减当年。在天监十一年(年),他亲自动手改西曲(南朝乐府民歌分为吴歌和西曲两大部分。前者产生于建康周围,此地相袭称为吴地,故其民间歌曲称为吴歌;后者产生于江、汉流域的荆、郢、樊、邓几个主要地区,是南朝西部军事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故其民间歌曲称为西曲),制《江南上云乐》十四曲、《江南弄》七曲,可见其爱好沉迷的程度。

和乐府民歌一样,萧衍的乐府拟作也是情歌,主要以女性为咏唱对象。他的大多数诗作都是描摹女子对爱情的殷盼,为离别相思所苦的情态,感情缠绵,风格绮丽,语言平易,具有浓郁的江南民歌风味。如“草树非一香,花叶百种色。寄语故情人,知我心相忆。”(《襄阳蹋铜蹄歌》)等。郑振铎认为,“萧衍新乐府辞最为娇艳可爱”。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萧衍的七言诗。萧衍有十余首乐府诗是用七言歌行的体裁写的,如《河中之水歌》《江南弄》《东飞伯劳歌》等。其中以《东飞伯劳歌》最为著名:“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曹丕的《燕歌行》虽然是开山之作,但全诗逐句押韵,显得单调,缺乏婉转咏叹的情趣。到了萧衍,七言诗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萧衍的七言体诗平、仄韵互换,抑扬起伏,颇具独创性。其后,仿效者四起。到陈朝时,七言诗的句式、结构更趋完美,韵律也更加和谐多姿。后来,唐朝的李白、杜甫、高适等人创造性地运用这一诗体写出了许多气势磅礴的诗篇,七言体诗更为发展,萧衍等人的开拓之功是不容抹煞的。

萧衍的谈禅悟道诗的数量仅次于其乐府诗。他早年信道,晚年佞佛,他所撰写的谈禅悟道诗是其信道佞佛的自我写照。这些诗,如同宗教哲学箴言,十分乏味,没有什么艺术可言。

萧衍的第三类诗是宴游赠答诗,内容较前两类诗复杂。这里有表现宗教哲理、宣扬佛教思想、规劝臣下信奉佛教之作,如《游钟山大爱敬寺》、《觉新意赠江革》等;有巡幸记游、描绘景物之作,如《首夏泛天池诗》、《登北顾楼》等;有送别诗,如《答任殿中宗记室王中书别诗》等。这类诗不乏上乘之作,如“舟楫互客与,藻苹相推移。碧池红菡萏,白沙青涟漪;新波拂旧石,残花落故枝;叶软风易出,草密路难披。薄游朱明节,泛漾天渊池。”(《首夏泛天池诗》)该诗画面景物鲜明,色彩绚丽多彩,读来颇有韵味。

萧衍的第四类诗是咏物诗,如《咏舞诗》、《咏烛诗》、《咏笔诗》等。这类诗虽穷力追新,但内容浅薄,可足称道者甚少。

后世文人对齐梁诗总的评价不高,大都以为其“嘲风月,弄花草”(白居易语),“风云气少,儿女情多”。萧衍的诗歌从题材、内容、风格诸方面来说,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齐梁诗歌的特点。这当然与他即位前漫长优裕的贵族生活环境不无关系。他虽然是一个开国创业之君,但即位前已官居高位,养尊处优,并未受过太多的打击;其灭齐建梁,也只经历过一年多的时间,而且非常顺利。所以,萧衍的诗歌中多“儿女情语”、“神仙道气”,少“风云之气”,少言志述怀、积极进取之作,也就不奇怪了。

在萧衍的影响和提倡下,梁朝文化事业的发展达到了东晋以来最繁荣的阶段。《南史》作者李延寿评价说:“自江左以来,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独美于兹。”这句话颇能反映当时的实际。

音乐方面

萧衍对音乐也颇有研究,他创制了许多新歌。《隋书·音乐志》上说:萧衍“既善钟律,详悉旧事,遂自制定礼乐”。如“鼓吹,宋、齐并用汉曲,又充廷用十六曲”,萧衍“乃去四曲,留其十二,合四时也。更创新歌,以述功德”。萧衍创制了不少颂扬佛教的歌曲,如“制《善哉》、《大乐》、《大欢》、《大道》、《仙道》、《神王》、《龙王》、《灭过恶》、《除爱水》、《断苦砖》等十篇,名为正乐,皆述佛法”。萧衍重视礼乐。他素善钟律,曾创制准音器四具,名曰“通”。每通三弦,以推月气。又制十二笛和十二律相应。每律各配编钟、编磬,丰富了我国传统器乐的表现能力。

绘画方面

萧衍很喜欢绘画,尤善画花鸟与走兽。著名画家张僧繇善于写貌,颇受萧衍赏识。当时,萧衍诸子多出镇外州,萧衍常常想念他们,便命张僧繇前往各州郡去画诸子之像,悬于居室之中,萧衍见图如见其子,思念顿减。萧衍信佛,在位时建造了很多佛院寺塔,也都命张僧繇作画。

书法方面

萧衍在书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可以在古代善书的帝王中排上前几位。即使抛却他的帝王身份,以一个书法家的标准来评判他的字,也自有其可观之处。萧衍当时常与陶弘景探讨书法上的话题,陶弘景擅长行草书,师法钟繇、王羲之。二者间的对话被整理为《与梁武帝论书启》流传于后世,成为书法史上的经典典籍之一。

萧衍还是历史上第一个大力推崇王羲之书法成就的帝王,而在此之前王羲之的声名往往被其子王献之所掩。也因为他的推崇,从那时的梁朝起,兴起了第一波学习“大王”书法的风潮。同时萧衍还留下了《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草书状》、《答陶隐居论书》、《古今书人优劣评》四部书法理论著作,都是历代书法理论典籍中的精品。

棋艺超群

萧衍对围棋特别喜爱,棋艺也很高超。在齐朝为官时,每逢闲暇,常彻夜不眠,与人弈棋。称帝之后,兴趣不减。大臣朱异、韦黯、到溉,都是他的棋友,名将陈庆之原先为随从时也常陪萧衍下棋。每到兴致高时,便不复君臣之别。一次,萧衍又约到溉玩了一个通宵。到溉不能熬夜,一局未终,竟低头睡着了。萧衍见状大笑,就做诗嘲讽他:“状若丧家狗,又似悬风槌。”到溉被唤醒,颇为尴尬,等到听到萧衍的诗句,又放声大笑。君臣尽欢而散。

萧衍对围棋如醉如痴,也有因此误事的时候。他晚年佞佛,有一个名叫榼头师的和尚,颇为他敬重。一天,萧衍下敕召榼头师入宫研讨佛法,当榼头师入宫的时候,萧衍正在和人下棋,要杀死对方的棋子,便随口说道:“杀掉!”左右侍从将此话理解错了,以为萧衍要杀掉榼头师,便不由分说,将榼头师推出斩首。下完棋,萧衍下令召见榼头师,左右侍从回答说:“已奉旨将此人杀掉了。”萧衍听罢,后悔不迭。

主要过失

宽纵皇室

萧衍对于宗室的宽纵,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响,有两个典型:一个是他的六弟、临川王萧宏,一个是他的次子(实为养子)、豫章王萧综。萧宏在窝藏杀人凶手时,萧衍也不加惩罚反而加封官职,妄加纵容。萧宏也不知恩,更加肆无忌惮地胡作非为。最后,竟和自己的侄女,也就是萧衍的大女儿私通,两个人还谋划着要篡夺萧衍的皇位,结果派人刺杀萧衍时,事情败露,刺客被抓,最后处死。萧衍的女儿知道自己罪孽深重,也没脸再见父亲,于是自尽。萧衍没有怪罪萧宏。后来萧宏得病而死。

笃信佛教

萧衍晚年笃信佛法,郭祖深形容:“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普通八年(年)三月八日,萧衍亲自第一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后返回,大赦天下,改年号大通;大通三年(年)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同泰寺举行“四部无遮大会”,脱下帝袍,换上僧衣,舍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讲解《大般涅槃经》,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钱一亿,向“三宝”祷告,请求赎回“皇帝菩萨”,二十七日萧衍还俗;大同十二年(年)四月十日,萧衍第三次出家,这次群臣用两亿钱将其赎回;太清元年(年),三月三日萧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资一亿钱赎回。

萧衍从《大般涅槃经》中找到理论根据,下令僧人必须吃素。从此,汉传佛教形成吃素的传统。萧衍不近女色,不吃荤,不仅他这样做,还要求全国效仿:“以后祭祀宗庙,不准再用猪牛羊,要用蔬菜代替。”他吃素,要神灵也吃素。老人皇帝做事总是和年轻时、壮年时不一样。这个命令下达之后,大臣议论纷纷,都反对。最后,萧衍允许用面捏成牛羊的形状祭祀。萧衍不仅几次入寺做和尚,还精心研究佛教理论,这使得他没有精力再理朝政,重用的人也出现了奸臣,造成朝政昏暗。老年的萧衍也是刚愎自用,广建佛寺,不听劝谏。

因为他过分沉溺于佛教,不理政事,加上接受了侯景的假归顺,引狼入室,引发叛乱,年迈的他受制于侯景,忧愤交加,从此一病不起。太清三年(年)五月初二(6月12日),萧衍躺在台城皇宫净居殿,嘴里发苦,索要蜂蜜不得,在发出了两声”嗬!嗬!”(表示惊讶)的声音后,便在饥渴交加中逝世,享年八十六岁。同年十一月,葬于修陵(今江苏丹阳市陵口)。谥号武帝,庙号高祖。

一代帝王竟然饥饿而死不得善终,令人唏嘘不已!年少时期的梁武帝也曾是文武全才,这才能力退北魏且翻身称帝,建立了赫赫有名的梁朝政权。但是,居安思危的意识才是一国君主必备的能力,毕竟打天下容易守江山难,很多皇帝都是因此而结局凄惨的。因为对佛法的过度迷恋与侯景之乱,梁武帝萧衍在历史上留下了笑柄,也算世所罕见,这也难怪杜牧有这样的评价:“梁武帝明智勇武,创为梁国者,舍身为僧奴,至国灭饿死不闻悟,况下辈固惑之。”

文字:祁得丰

图片:祁得丰

审核:王瑞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