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1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白癜风专家团队 http://pf.39.net/bdfyy/bdfzj/
里间的工作台上铺着一幅题字,早上黄福林刚从书法家王冬龄那里取回来。黄福林高兴,展开没多会就想收起来,“准备找梨花木做框裱起来。”黄福林的工作室本叫“聚兴斋”,王老师改了一个字,题写为“聚星斋”。聚星。这间装裱工作室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中轴线东端,南北两面由学校的画库夹着;地上一架旋转楼梯,与四通八达的二层连廊联通:老师、学生络绎往来。从年代黄福林开始在国画系做装裱师,学校收藏的名家古书画,一代代师生大大小小的作品,几乎都“没有逃出他的手掌”。王冬龄老师以前给他取过江湖名号,“天下第一裱”。1.黄福林的手确实特别大。3月初,王冬龄老师在美院的室内篮球场,创作今年英国大展的巨幅乱书作品,我在现场看到一个模子很大的老师。在开始书写前,中场休息时的很多重要环节,王老师时不时地跟他交流几句。听学生说,地上3.8米×10.8米的宣纸,就是这位黄福林师傅提前拼接好的。进出时我跟“大块头”打了个照面,他手里拿着一个特制的过滤网,异常大,我是这么注意到,他的手也异常地大。按尺寸,他随即单手抓住场地里的一只篮球,应该毫不费力。不过黄福林这么大一双手,每天在处理的都是毫米级甚至更精微的事务。5月毕业季到了,陆续有学生带着书画作品来找黄福林。工作室的露天外间,画铺开,喷水。黄福林一面做基础工作,一面表示并不愿意宣传自己的工作,他说“没什么”。外人是看不出什么来。我以为像黄福林这样的名声在外的手艺人,需要一个精密的工具箱甚至是一个工具纸库,其实没有。他说“最珍贵的是一双手,一双灵巧的手。”年,27岁的黄福林跟着师父来到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师父于通海先生是当年鼎鼎大名的苏裱大师,退休前在南京博物院工作。于先生当时被美院国画系请来修复古画,他带着江苏丹阳老家的亲戚黄福林一道,帮忙照料日常生活。黄福林给于先生洗衣、打下手之余,开始转行专心学习古书画修复、装裱手艺。在各地装裱派别中,苏裱以典雅出名。黄宾虹先生曾经总结苏裱的特点,“配色素净,文静雅致,既挺括又柔软,善仿古。”起先师父教的,就是难度最高的古书画修复。黄福林曾经跟着师父,修复过王原祁、潘天寿、黄宾虹等许多艺术家的作品。年,国画系收来一副名家的七言大篆对联,1.35米高,0.3米宽;画芯残破不堪。当年没有拷贝机,师徒先得凭眼力和经验,把碎片拼回原处。这跟我们今天玩拼图不一样,书法作品的图案线索不如绘画明晰,局部笔画所在的正确位置,需要修复师以深厚的艺术功底作判断;对联还有大量留白处,只能根据纸张纤维的走向等特点猜测位置。这也不是一套完整的“拼图”,很多地方存在缝隙,要由修复师另用材料修补完整。于先生的教法就是不需要老纸做这一步修复,只从一张新的生宣裁出“一根面条”,按照纹理,一点一点地往上补。等晾干后,再用国画颜料,把补纸做旧。2.就在黄福林跟我说“没什么”的时候,他手上的活暂停了一会,他在等宣纸被“唤醒”:当纸头湿透后,它会开始放松,全身的纤维舒展开来。这时可以开始用排刷往上刷浆糊,给这件画芯做托底,然后做更外面的覆褙。年那次修复,最难的一步就是现在这个过程的逆向:揭裱——去掉对联老装裱中的一层托底、两层覆褙,以便重新装裱。这个步骤,一根手指头就够了。喷水让纸张发松以后,浆糊渐渐脱开,黄福林要把覆在画芯的底一层层地搓掉。但是这根手指头的功夫太重要了。“手上功夫到不到,看你一块一块,一层一层搓不搓得下去。”纸张纤维有走向,搓得不得法,手指举步维艰。只有搓出“一扇门”来,才能大片地揭开覆纸。你也急不得,力道极其重要:搓得轻了,纤维有韧劲儿;稍微重了些,又容易搓到画芯,作品就破了。黄福林每天就只能搓一小块。那一年,大块头的小黄师傅,一根手指,搓了整整2个月,才完成揭裱。3.黄福林说他现在主要做的新画装裱,比修复古画容易得多了。“现在有喷壶,烘干机,对水分的把控简单多了。”黄师傅又淡化了当代装裱的新难题,过去的书法、国画作品,不像现在这样巨幅。相应的纸张拼缝,布展上墙的难度,都比以前要高得多。年,中国美院美术馆曾经做过一场展览,整个二楼圆厅只展出了一件作品:由国画系几十位师生共同创作,仅画芯就高2.4米、长80米。这张画装裱以后,沿着整个圆厅的球面墙体贴了一圈,甚至在厅外延伸了十几米才完成整体展示。这样尺度的作品,又作的是曲面粘贴,怎么样在上墙时贴平,如何保证胶水干了以后,环境湿度有变化时作品不会翻卷、起皱,全是装裱师的硬功夫。我说想去拍摄一下黄福林的装裱工作现场,又被他拒绝了。他低调嘛,文字采访都懒得跟你说。说得简单一点,黄福林不过是掌控好了水分与纸张纤维的关系,懂得如何让艺术品呈现最佳的状态。但是有跟他非常熟悉的艺术家又开玩笑说:“黄福林的绝活不能给你拍。”往专业里说,装裱这件比伺候女人一张脸还复杂的事情,奥妙无以言表。“比如黄福林最重要的浆糊的配方——加什么材料,厚薄怎样,如何保鲜、不霉变……不能暴露。放在古代,师父调浆糊都得背着徒弟呢。”4.这个开玩笑的艺术家是花俊。他年到美院附中上学时,就在美院的校园里认识了小黄师傅。那时候,小黄喊他“花公子”。花公子从中学开始,到在美院本科毕业做了老师,习作、毕业创作、展览作品,全由小黄操刀。后来他也半开玩笑地喊小黄“黄大师”了。之后花俊在瑞典学习、工作了7年,做展览只好自己装裱、上墙,曾经因为技术不到位,在布展上墙的环节,他失手废掉过自己的作品。那时候花公子格外怀念“黄大师”的手艺。黄福林就是这么结交了一代一代的艺术家。当学徒3年后,于通海先生回乡,黄福林就留在了美院,在学校里开了一间裱画铺。他了解许多艺术家的创作习惯,也见识过许多老先生们鲜为人知的性情。到现在黄福林都能学卢坤峰先生的山东口音,“xiàowàngshīfu(小黄师傅)”。八、九十年代,有一次卢先生过来,看到墙上正挂着他的一幅画。这是他以前赠予友人的作品,现在对方拿到黄福林这里来做装裱。黄福林刚给画托了底。当年还没有烘干机,画儿正挂在墙上等晾干。卢先生看自己过去的这件作品,越看越不满意。他就把画从在墙上取下来,当场撕掉,“我重新给他画一幅。”小黄师傅又吃惊又敬佩,“老先生画画严谨,人也爽快。”要知道那时候卢坤峰非常有名了,画作的市场价越来越高。过几天,卢先生就会把新画再带来,交给小黄师傅装裱。卢坤峰先生在黄福林这里,至少这样当场撕掉过他自己的三张画。还有一年,黄福林在市场上买了一幅吴山明先生的作品。后来他有机会拿给吴山明先生看。结果吴先生看了很久,很抱歉地跟他说:“小黄,这张可能不是我画的。”黄福林过眼无数大师真迹,也有走眼的时候,但是他觉得很正常,不放在心上。没想到几天后,吴先生专门画了一张人物小品送给黄福林,说要补偿小黄的损失。这件事情小黄愧疚,“我的损失跟吴老师有什么关系。”老先生的人品、艺品,让人感慨。5.“老黄!”正聊着,远处有艺术家路过,跟黄福林打招呼。几十年过去了,老先生们已仙逝。小黄成了老黄。小黄师傅当年结交的小管(管怀宾),花公子,也早已是知名的当代艺术家“老管”“大花”。今年美院毕业展在即,老黄的集中忙碌期开始了,更多渐成气候的艺术家作品要经由他的手展示出来。放在老底子,装裱师傅忌讳黄梅天前后干活,湿度太大。可黄师傅不是说了嘛,“现在有了喷壶、烘干机,装裱越发容易了。”且交给聚星斋黄师傅。特别致谢美术报赵辉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黄几“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