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4-2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扁平疣医院好不好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8605173.html

下了火车,抬头就能看见相邻矗立的新旧两栋眼镜城。

一排又一排的眼镜店铺,金子招牌闪得晃眼,有“史无前例打骨折”,也有“特价再打折”、“就是这么优惠”。

这里是丹阳。5万人在全力卖眼镜。

火车站附近眼镜城城际通道,对面是丹阳眼镜城

丹阳,江苏省南部小镇,离上海一个半小时车程,以眼镜生产批发基地闻名于世。

据新华社统计,在不到百万常住人口、仅千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丹阳坐拥眼镜相关企业多家,从业人员超5万人。官方数据显示,丹阳年产量3亿多副的光学玻璃以及树脂材料的镜片占到了全球每年总量的40%,国内市场的70%,为世界第一大镜片生产基地。

时隔多年这片土地的眼镜生意怎么样了,卖眼镜的人怎么样了?前段时间我们走进丹阳,观察了三天两夜。

两重冰火

新旧两栋丹阳眼镜城大楼高高耸起,彼此相隔50米,楼中走动着零散的人群。

新眼镜城

旧眼镜城

眼镜城附近,是一些老旧矮破的门面,多数打着眼镜产品批发门店的招牌。

随意走进街边一家门面在不足15平米的店内,镜片产品一层层叠加堆满,写着只有行内人才懂的数字标记。

你们格外看重品质的镜片,散乱在丹阳市场角落。因为太平常了。

店内,商家与小批发商们背擦背地走过货架,根据型号迅速取拿产品;拿到货的小批发商们,正蹲在地上清点货品,装在塑料袋里后,结账走人。

芳芳眼镜培训中心开在旧眼镜城后门。一位个子不高、约莫30多岁的女老师在给学员上课:

“很多外人一听说新眼镜城,以为里面是刚做眼镜生意不久的商贩。实际上他们起码做了十几年生意,很多已经是二代、三代生意人,家里开厂。”

小编了解到:丹阳新眼镜城以批发为主,旧眼镜城则以零售为主。

下午三点多,新眼镜城空空荡荡,简陋蒙灰的货架,杂乱堆砌镜架的台面,摆满配件的店铺,门外角落摆放的快递盒。

杂乱堆砌镜架的台面

快步搭上一位行人,他是做淘宝老花镜生意的,正拿着塑料袋、进货单、急匆匆奔向红金玉老花镜批发店。

他向店主换一批有瑕疵的货,店主坐椅子上懒洋洋的用手撑着脑袋,“哎呦,都是老客户了,你自己看着拿吧!”

店主许丹,40多岁,微胖,土生土长的丹阳人。她接手父辈老花镜批发生意十几年了。

十多年来,许丹从卖眼镜的小女孩,变成了卖眼镜的中年胖女人,生意也愈发窘迫。“你看你用苹果手机,我用的什么手机,现在生意难做的啦。”

许丹的老客户上门拿货

许丹知道,现在全国都有批发市场,互联网又发达,很多客人都不来丹阳了,生意不好做,维护老客户很重要。

她并不打算开辟网络渠道,“就我一个人,老客户的生意都做不过来了,我也不会弄淘宝。就这么着吧,反正比打工肯定是强的。”

她这么一说,生意似乎没那么不堪。

眼下的情形像是冰火两重天,就看怎么定义生意好做不好做。小编走访下来,眼镜城还有不少人和许丹一样一边抱怨生意难做,一边又说忙得很。他们现在所谓的“难做”是相对以前的鼎盛时光。

新眼镜城二楼立正光学眼镜店装修精致,玻璃柜面一尘不染,镜架整齐摆放,这是一家温州商人镜架批发店。

遵循温州商人代代传承的风气,王原追随舅妈做生意,看不出今年才26岁。他能说会道,经常全国各地跑批发订货。

“我们只做高端镜架生意,货源从深圳代工厂定制,批发价从几十到不等。”去年,王原的眼镜店毛利稳定过百万,“生意不错。”

据他透露,他们批发元的眼镜,零售店起码卖到上千元。

王原店内产品

而在三楼一家低端镜架产销批发店内,我们真正见识到上游生产链端的暴利。

以店内热卖产品复古镜架为例:成本9元,批发最低16元,零售市场元起步。店主马翔打趣:“没准你在一楼零售店买的镜架就是我们生产的。”

滴滴司机曾提醒我们:“丹阳眼镜市场水很深,一副眼镜利润翻几倍,别说外地人,就是丹阳本地人也摸不透。早些年丹阳很多人就靠眼镜发家,外地人要真过来买眼镜最好带个行家。”

芳芳眼镜培训中心老师解释:“眼镜是个低频次消费品,有时候一天只能卖出去几副,所以零售一般要翻到成本价十倍以上卖。高利润是为了对冲房租、成本、员工工资等开销。”

下午四点左右快递小哥陆续过来收取快递

下午四点,眼镜城商家开始陆续打包快递,快递员收取各家门口堆放的快递。在新眼镜城侧门,长途快递车在等着他们,每天包装好运往各地。

往日时光

从上海到丹阳,一个半小时的高铁车程。当我们走进丹阳,实际上走进了它30余载的岁月里。

上世纪80年代初,丹阳眼镜市场一片繁荣,个体眼镜厂、小商贩生意兴起,仅靠丹阳眼镜企业供应全国眼镜市场,批发商们都是在拿钱等货。

“当年经常出现缺货状态,批发商们为了第一手拿到货,都抢着给工厂交钱,交完钱工厂回去赶工生产。”赵龙生说,父亲是当年批发商中的一员。

新眼镜城负一楼丹阳视光学研究所所长赵龙生

赵龙生是丹阳本地人,今年60多岁了,他的店,主要经营验光配镜,开在新眼镜城负一楼。

赵龙生在眼镜行业摸爬滚打30余年,从十几岁开始帮家里打理眼镜生意,一路见证丹阳眼镜市场发展,“丹阳眼镜市场是一个自发性眼镜市场,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谁组建的。”

据他回忆,计划经济时代,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来到丹阳,因不会干农活,索性办起了眼镜工厂。当时市面上眼镜货源很少,除去上海,丹阳成了全国唯一一个眼镜生产地。

中国眼镜协会成立大会全体代表合影留念,年5月30日于镇江

赵龙生对当年眼镜市场的生意记忆犹新:“交通极其不方便,全国各地批发商坐火车来到丹阳,还要再坐车去社办工厂拿货,很麻烦。

有人在火车站附近旅馆住下来,从工厂把镜片、镜架运过来,白天摆一个桌子放在外面,外地批发商直接到这里拿货。久而久之,在火车站附近卖货成了传统。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人们自发在原来旅馆后面的空地建小瓦房摆商品。据赵龙生描述,“房子随便用砖头茅草堆砌,矮到不如乡下人猪圈那么高,进门必须要低头。”

随之,丹阳乡镇开始大肆修建眼镜工厂,货源越来越多。

年,车站大队建立华阳眼镜市场,之后双庙大队扩建云阳眼镜市场,丹阳眼镜市场迎来鼎盛时期。

华阳眼镜市场开业典礼

赵龙生介绍,“那个年代远比现在繁华。白天进货就像过年在菜市场买菜,人挤人。到了下午、晚上,眼镜市场打烊,这个地方吃饭的小饭店也特别多。”

到上个世纪末,经过四期改造,丹阳两个市场连成一片,占地25亩,摊位多个,拥有眼镜经营户多户,交易量超过10亿元,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眼镜交易批发市场,并开始“走出国门”。

不热闹的新眼镜城

市场变迁多年后的今天,在这两座眼镜城里,有人赚得盆满钵满,有人被暴利引诱加入,有人半死不活撑着,有人做不下去关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