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连江人来说,也许没有人不知何为肉燕。对于外地人,或许便要做一番解释了,肉燕的独特之处在于肉包肉,然后形态圆头散尾似飞燕,因此也获得了太平燕的美称。 写在前面 ▽ 每逢过年储备年货的时候,妈妈总要买一叠燕皮,包一屉肉燕,只要听到谁家开始包肉燕了,就意味着年就要到了!有时候也会请街坊邻居过来帮忙包肉燕,于是大家就这么聚在一起,包肉燕也成了街坊攀讲时的手头活。 如今满大街都是沙县扁肉,但说起来,那不过是皮薄的馄饨,怎比得上肉燕的独树一帜?馄饨、云吞、扁肉都是“面粉包肉”,只有连江的肉燕是“肉包肉”,因为燕皮是肉“打”出来的。说起肉燕,就要属连江丹阳镇的肉燕了,丹阳肉燕历史悠久,肉燕一般包装久贮一年不坏,也就成了过年储备年货最好的吃法! 刚蒸熟的肉燕最好吃,口感糯软,肉香四溢。所以每逢过年蒸肉燕,我就在旁边候着。出屉没等放凉,就抓一个捧在小手里吹,然后迫不及待塞进嘴里,被烫得张嘴直哈气,心里却好满足。 连江特产 ▽ 太平燕也叫“小长春”, 那是因为扁肉形似长春花的缘故, “燕”、“宴”谐音,太平燕又叫“太平宴”。 要说“太平燕”,那就要先说“燕皮”的来历, 没有“燕皮”,谈何“太平燕”? 太平燕是连江著名的特产小吃 连江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 必吃太平燕 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 故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 历史典故 ▽ 据传,明嘉靖年间 浦城县有位告老还乡的御史大人 虽有山珍可享,但吃多了,便流于平淡 于是,那家中的厨师便出了一个新花样 取猪腿肉用木槌打成肉泥包上肉馅,做成馄饨 煮熟配以高汤,弄了一碗端给主人 御史大人吃在嘴里只觉得滑嫩清脆,淳香泌人 连呼太妙,忙问这叫什么点心? 厨师见碗中扁肉形同飞燕,便信口说叫扁肉燕 燕、宴谐音,太平燕又叫太平宴 那么,太平二字因何而起? 原来太平燕里有完整的鸭蛋 在连江话里鸭蛋与压乱压浪谐音 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乱被压下去了 连江人去海外谋生众多 行舟之时浪也被压下去了,当然也就太平了。 秘制工艺 ▽ 在连江僻街小巷,若是听到一串有节奏的“嗒、嗒”之声, 循声而去,多半就可寻及燕皮店。 制作过程 猪肉必选后腿的精肉,配以上好的蕃薯粉,肉粉配比恰到好处,先手工捶打成肉糜,揉捏...... 必须加上好红薯粉,再揉捏,用老木棍捶压、擀开,越发薄而韧,透而不破。 我们吃到半透明、薄如纸皮、爽脆肉香的肉燕皮才能出来。 然后折叠裁切晾干,切成丝状称为燕丝,切成片状则称为燕皮。 因为肉燕馅儿更多,包肉燕的手需要比包馄饨的手更快速灵巧。而馅儿则是用上好的肉、荸荠等做原料,淡淡的鲜咸,回味浓郁。 如此做出的燕皮薄如白纸,其色似玉, 口感软嫩,韧而有劲,散发出淡淡的肉香。 不管上锅蒸,还是下锅煮, 一粒粒肉燕就像寿山石中的荔枝冻一样, 温润如玉,叫人不忍下箸。 风味小吃 ▽ 现在连江街头常见的就是开电动三轮车的小贩 用本地话念“丹阳鱼丸、肉燕”、“鱼丸、鱼汤”。 小贩手中调羹放到小碗中上下摇动, 发出清脆的响声——“空隆空隆”。 连江人只要一听到这响声,就知道是卖肉燕的来了。 一碗肉燕汤,加上醋和胡椒粉,再添上几粒青葱, 成了连江人的点心或宵夜。 无燕不成宴 ▽ 至今在连江的婚宴上,太平燕仍是必不可少的“重头菜”, 无论是过年过节婚宴喜寿宴百日宴等 或朋友相聚均会上大菜太平燕! 一大海碗“太平燕”一上桌,必定鞭炮声大作, 那是新人出场敬酒的“信号”。 虽说风俗依旧、风味依然, 虽说鸭蛋已换作玲珑的鹌鹑蛋, 但那碗太平燕蕴含的文化意义重大而深远, 成了宴会上必上的大菜! 旧时准备上大菜太平燕时,先放鞭炮,再敲锣 高喊“上菜啦”,端着太平燕鱼贯而入 馈赠佳品 ▽ 燕皮有新鲜的和干制的 干的肉燕可以在冰箱里贮藏一年不坏 可以根据你的喜欢放入葱花、芹菜丁或香菜丁 肉燕是馈赠佳品 为连江人包括海外乡亲所衷情 深受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喜爱 到连江来,必带燕皮回去馈赠亲友 写在后面 ▽ 近年来,肉燕就像其他无数手工一样,无法阻挡机械怪兽的吞噬,有了自动化机械,街头巷尾手工捶打燕皮的风景越来越少,机器产出的燕皮,或许真已青出于蓝。但让人留恋的,或许只是那份手作的温度。 而随着口味的改变,现在肉燕的花样也变的越来越多,糖醋肉燕、油炸肉燕等等各种不同的吃法,但是不管它怎么变化,它都依然保持着它传统的文化底蕴。 图文整理于网络 印象连江综合编辑 转载请注明出处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