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吧?上班了吧?长胖了吧? 沉浸在开学的喜(bei)悦(shang)里,小编甚至都不太想写推送了呢~ 图片来源:吾皇的白茶 春节期间走街串巷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产生这样的疑问:现在的小孩子,为啥都不太说方言了? 进而陷入这样的迷思:在普通话流行的今天,我们还有没有必要继续讲方言? 「守护汉字」刮起了一阵风,今天小编也想「守护方言」。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不说方言? 影响语言使用的因素很多,如年龄、性别、职业、生活区域、语言能力、语言态度等等。青少年的生活学习环境较成年人单纯,方言受冷落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普通话的推广 普通话作为汉民族共同语,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已被逐步推广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更是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普通话的特殊地位。 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标语 普通话的推广,一方面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赋予了普通话以某种“权威”,普通话享有正统地位,讲普通话才是“文明”的表现。 ○方言环境的缺失 普通话的获取途径很多,比如影视、歌曲、课堂等等。方言则不然,儿童接触方言的途径主要来自父母。父母只和孩子说普通话,或者父母说方言但要求孩子说普通话,都造成了孩子缺少方言环境。 ○合理交际的需要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引入一个概念,即「语码转换」——说话者在对话交谈中,从使用一种语言或方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或方言。 儿童的语言熟练程度不够,或者是普通话中的词汇在方言中很难找到对应,或者方言的发音与普通话中的差距太大,都造成了儿童在表达时更倾向于使用普通话。 可问题是,在普通话开心地哼着「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的今天—— 我们还有没有必要继续讲方言? 热爱语言学,更热爱语言的小编的回答当然是:有的!!! 方言它,很有用,前排买好瓜子儿,且听我慢慢道来~ 你是否隐隐有过这样一种感觉—— ○懂方言的人学习外语可能更有优势 语音学家朱晓农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选取了两个对象,A酱有赣语方言背景,B酱只会讲普通话。 A、B君均无语言学背景且不了解“内爆音”。由讲解人向A、B说明内爆音的发音方法,并录下两人在学习之后的发音。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A酱发出的内爆音,明显标准于B酱。你一定猜到原因了对不对,没戳!因为A酱的赣语方言中有内爆音。 可以想象,如果两人同时学习一门含有内爆音的外语,前者显然要比后者容易。(到底啥外语会有内爆音,这也太想不开了。。。) 一张内爆音的图,假装自己看得懂 这启示我们,方言中含有的某些普通话中不具备的音,可能成为外语学习中的优势。 举个例子: 有学者研究指出,比起普通话,重庆话的发音与日语更为相似。重庆话中存在大量与日语一致的发音,而其中很多发音是普通话所没有的。 仅从作为日语发音核心的单音节来看,重庆方言中具备的与日语单音节一致的发音则高达57个,占总数67个的约85%。 重庆方言的声母中的后鼻音“ng”(如“额、爱、崖、安、咬、我),其发音特征近似于日语的五个假名“が、ぎ、ぐ、げ、ご”的鼻浊音读法;韵母方中的“ê”和“üu”(“yu”)却恰好是日语中也具有的。 重庆话具备与日语的基本元音“え”(e和“お”(o)及这两者与各种辅音组合而形成的一大批音节。 如“け”[ke]、“こ”[ko]、“げ”[ge]、“ご”[go]、“へ”[he]、“ほ”[ho]、“せ”[se]、“そ”[so]、“ぜ”[ze]、“ぞ”[zo]、“て”[te]、“と”[to]、“で”[de]、“ど”[do]、“べ”[be]、“ぺ”[pe]、“め”[me]、“れ”[re]。 以及包含小“ゅ”和小“ょ”的大部分的发音,如“しょ”[sho]、“じゅ/ぢゅ”[ju]、“じょ/ぢょ”[jo]、“ちょ”[cho]、“りょ”[ry-o],以及“びゃ”[bya]、“ぴゃ”[pya]、“みゃ”[mya] 这些都是汉语普通话中没有而重庆话有的发音,这都表明,有重庆话背景的人,学日语时往往会更加容易。 万万没想到,方言不仅可以录搞笑配音,方言正经起来还可以帮我学外语~ 方言很靠谱,方言还有文化,方言里藏着社会变迁、沧海桑田—— ○方言可以管窥历史 古代语言的接触演变过程比现代社会要慢的多,方言的分布常常与地理分界、人口迁移、行政区划分密切相关。 一个词的方言形式在地理(空间)上所形成的分布,往往可以反映出其各种形式在历史(时间)上的层次。 再举个例子: 方言地理学学者顾黔,在调查江苏境内江淮官话和吴语的分界线时,曾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 在丹徒南部和丹阳(均位于江苏)这两个县,否定词“不”的读音,吴语都读成 ,官话都读成。 只有一个例外,在丹阳东南端,发现了一处用/pu/的情况。 据说当时顾老师拍案而起:这音谁录的?是不是把普通话代入了? 一旁的学生弱弱地答:是..是您..您录的来着。 那么问题来了:/pu/是北方方言的读法,如何能出现在江苏境内?有就有吧,为啥还只有一个村落如此? 经过调查,顾黔最后给出了解释:此处历史上曾遭太平天国屠村,该村落长时间荒无人烟,而后北方移民到来,填补了此处空白,在这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方言岛。 一个词的地理分布中,我们窥见到了那段烧杀抢掠的历史。 说完了语言和文化,你以为要结束了?还没呢。方言有用处,方言更有温度—— ○方言体现情感认同 说到方言带来认同感,就不得不提我们“地球人的老乡”赵元任了。 赵元任在清华留学时,曾给罗素做翻译,随他在全国巡回讲学了一年,每到一处,他都会用当地语言为听众翻译,每到一处,都本地人被亲切的当做老乡。 男神最帅,不解释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类似的感受:很久不回家,一下车,周围浓重又亲切的乡音扑来,这才告诉自己:「啊,真的回家了啊」。 当代作家王安忆曾说:在以方言俗语为语言手段的背后,其实是使用语言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所获得的特定文化内涵,强调的是语言文化背景。 方言关乎民生,是民系认同和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 小编的朋友曾讲过这样一个囧境:不说方言的Ta,老乡会聚餐时,听着大家用家乡话叽叽喳喳,感觉完全插不上话。 说好的「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呢? 不同于汉字,即使有些字已经很少使用了,我们仍旧能从书本中找到踪迹。以语音为主要承载方式的方言,一旦没了,就真的没了。 假如一门语言,世上只剩下两个人会说,而这两个人互相不说话,该语言将何去何从? 这样的故事正切切实实的发生着。 周恩来总理曾说:“我们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方言会长期存在,方言不能用行政命令来禁止,也不能用人为的办法来消灭。” 我们能抛弃方言吗,不。方言如三千东流水,你真的只想取一瓢普通话爱了解?后宫佳丽三千,何不雨露均沾~讲好普通话的同时,也请爱护我们的方言。 关于方言,你有什么想说的?这就留言告诉小编吧! 参考文献 游汝杰.社会语言学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 顾黔史皓元.江苏境内长江两岸江淮官话与吴语边界的同言线[J].语言研究, 朱晓农.自发新生的内爆音——来自赣语、闽语、哈尼语、吴语的第一手材料[J].方言, 黎力.论重庆方言与日语在发音特征上的近似性[J].语文建设, 聂梦珂.高校学生双言现象及语言态度调查研究——以山东大学学生为例[D].山东大学, Kin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