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7-2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每每游玩古镇,甚是羡慕人家对古镇建筑的保护,想我丹阳拥有几千年文化底蕴,保护丹阳历史文化刻不容缓。

万善塔俗称万寿塔,坐落在丹阳东1公里郦家村南,明天启末年开工建塔,至7明崇祯十年(年)建成。塔身7层,高47.76米。塔身为木檐楼阁式,平地而起,直上苍穹,故又称“通末塔”。按层建成塔室,外观为8面,各层均有外廊。各室架有木梁,上铺楼板,有木扶梯按层折上。游人可由塔室穿地壶门至外廊,凭栏远眺。

开泰桥。也称南门桥,在南门外(草堰门)外,康熙年间,里人徐兆福等捐修,雍正年重修,乾隆十五年,林嗣益等倡修,道光十五年里人林铨重修。桥长30米,宽6米,拱高约8米,拱径10.5米,是丹阳最高大的一座石拱桥。解放前开泰桥下有二条街,这二条街和开泰桥相连,站在开泰桥放眼望去形同一条裤子,于是先人就取了个形象的地名“裤子档”。几十年变迁“裤子档”已经不复存在,是喜还是忧呢?

通泰桥,大明万历年未创建,民国八年未重建。桥顶宽4.80米,桥脚宽4.70米,长30.40米,石栏高0.40米,厚0.26米。拱券形制,橫纵连锁式砌置。桥的南北洞券顶端两旁各嵌1对龙。传说,是龙的第三子,天性好玩水,故多嵌在桥洞券上,取镇水、平安之意。

尹公桥,丹阳党校前的石拱桥,名萃秀桥,旧名尹公桥。此桥原为明万历初()知县尹良任所建,百姓怀念尹知县德政,故又称尹公桥。

南门大街

沈家桥。位于夥巷与大巷弄间的内城河上,始建年代不详,明弘治十二年(年)重建,为单孔石拱桥,长6米,宽4米。本世纪初年重修。

板桥。在南草巷南,俗称板桥又名孔家桥,因孔家居此得名,宋咸淳九年(公元年),里人孔大有募建,明成化六年(公元年),知县蔡实重建。

寺前桥。在普宁寺前,元至正10年建(年),单孔石拱,长6米、宽3米。明景泰中圮,成化四年(年),僧人觉仁募建。

三思桥。又名再思桥,在谷口街北段内城河上,元朝的大德年间建,跨度6米,宽3米,清乾隆三年(年)知县胡映葵重修。此桥名因县衙位于桥北边而得名,人常说“”无事不登三宝殿“”,大多数平头布衣来到衙门,是为了申诉讼事的,一旦兴讼,官家断下案琮必然有胜有败,俗话说“伤人一千,自损八百”,“冤家宜解不宜结”,所以要跨过三思桥,是必须要“三思而后行的”。

警钟楼。警钟楼位于丹阳城内谷口街与西门大街交会处。建于民国19年(年),原5层。第一层用于停放救火水龙,第二层手于办公更衣,第三、四、五层四面皆有窗,中间有梯子,供消防人员登临了望,最顶层中间挂一警钟,以备发现火灾时发出警报。抗战期间,此楼第三、四、五层被毁,仅存两层,门额上尚存有“城西救火会”5个大字,墙脚处耟奠基碑上刻有“民国十九年建钟楼台城西救火会”字样。

林家大院。林家大院位于丹阳城内西门四巷弄65-2号,建筑年代为民国18年(年),为3进2厢2院,硬山式砖木结构。门窗雕刻精美,堂门框上方的水磨砖拼图,屋檐四周为仿木结构,院中铺设长条石,是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曾记得丹阳有好多大院深宅,现如今只剩林家大院、张家大院了,且行且珍惜!

张家大院

土桥。建在西门大街四巷弄与丁巷、冬青巷之间有内河上,年重建,为石拱桥,长12米,宽2米,北桥头正对着丹阳文保单位林家大院的大门。

新河桥。在老北门城外,九曲河口。俗稼老北门桥,位于城弱水关门外,现在吕淑湘中学北侧。元至顺年间建造,为单孔石拱桥,清乾隆十五年(年)重修,光绪二十八年(年)重建。该桥最大特色在桥面对直老北门城门,丹阳其他环城河的古石拱桥都与城门有一定的距离,而老北门桥对直城北门大街。现河道改道,新河桥已经填塞仅桥面了。

西门大街牌坊

访仙桥原名博望桥。位于丹阳访仙镇,始建于宋景定年间。横跨老九曲河,为单孔石拱桥,纵联并列式,桥长15米、宽4.5米,桥面铺设条石踏步,其中轴线上铺有纵向条石路,藉以通行独轮车。桥心石栏外侧刻有“访仙桥”3字。年两侧石栏提高1米,提高部分为砖混结构。

末代知青

赞赏

长按







































白癫风哪个医院好
中西医诊疗白癜风哪个更有效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