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春节由虞舜兴起,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旧时的年俗和农耕文化有关,春节文化其实就是一种中国人追求幸福生活、和睦生活的美好愿望。一年忙碌后,回到家的港湾,和家人团聚,品尝“家”的滋味,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最重要的事情。春节的团聚,是亲情的升华,是对过去一年幸福的共享,更是对未来幸福的祈祷。 过年从“冬至”开始 “冬至”谓小年,过年应从“冬至”开始,丹阳人有“端午”“冬至”大始年之说,这一天中午要祭祖。“冬至”后是农历“腊八”,腊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当然也有另一种说法,这一天是抗金民族英雄岳飞和长子岳云在风波亭遇难的日子。这一天人人要吃“腊八粥”,“腊八粥”又叫“七宝五味粥”,笔者更推荐第一种说法。佛教寺院在这天施舍腊八粥,善男信女以能吃到寺院的腊八粥而感受佛陀慈悲之心和佛陀加持之法力。“腊八”过后是“腊月廿四夜(日)”,家家要送灶老(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职,祈祷灶老爷“上天言好事,下界报平安”,称为“送灶”。选用麦草、芝麻杆、纸“灶马”(“灶马”即蟑螂,丹阳城里人又叫灶己己)连同灶老爷神像、纸门簾、对联等一起祭烧上天,孩童一边烧一边唱“囤囤满,仓仓满,一年四季保平安……”。“冬至”至“腊月廿四夜(日)”中间,家家要“掸尘”,清洗窗格(户)、家具、被褥等,去污纳新。有的人家还有“安住宅”的祭祀仪式,光绪《丹阳县志》载:“立冬后,择日,祭祀土神,称安住宅。”过了“腊月廿四夜(日)”就要加工豆腐百页、磨糯米粉、爆糙米、蒸馒头、糰子、米糕等;上街购买新衣、年货、灶簾、挂件、桃花坞木版年画、对联、门神、锡箔、香烛等年俗必备之物;厂家、店家还要在除夕前为朝奉、伙计、杂役等人准备相当如今年末聚餐的年夜饭,一般由老板一人参加,少数小店户也有一家陪吃的,但这种年夜饭与除夕的年夜饭有本质的不同。手下人饭后拿着全年结清的工资和老板给的红包匆忙迎着朔风,雨雪交加赶回去过除夕与家人团聚。 除夕中午祭祖,晚上“接灶”,吃馄饨,守岁,睡“元宝觉”。 丹阳城里,“卅夜(日)”或“小年夜廿九(日)”的中午,全家老少要举行隆重祭祖仪式,大户人家会供奉三牲大礼。每个姓氏大房在厅堂每年唯此一次,隆重请出祖传收藏的祖宗画像,凡祖上有功名者,男祖宗画像头戴官帽,身着朝服,脚穿官靴;女祖宗画像凤冠霞帔,朝服绣靴。祖上慈眉善目,凝视子孙,接受跪拜,代代相传;二房以降,如分居不在一处,各家就在自家正厅祭祖。祭祖励志后裔,勿数典忘祖,以示光前裕后。祭祖后,全家吃团圆饭。下午包馄饨。 除夕晚恭接灶老爷从上天述职回家,称“接灶”。在灶老爷神龛中贴上新的木刻版纸神像和刻纸门簾,再贴上新的“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对联和“万事如意”横批,点上一对红烛,敬上一柱馨香,摆上酒杯、筷、菜肴、水果供品,祭祀水果忌用梨子(谐音离子)、橘子(谐音绝子),全家行三磕礼,“接灶”时孩童不再唱颂歌,以示恭敬。“接灶”后除夕晚上吃馄饨,守岁。据笔者所知,丹阳除东乡靠常州少数乡镇外,全县(市)都是此年俗。丹阳东邻常州、武进,西邻镇江、丹徒、句容,东、西两邻除夕夜都是吃年夜饭,唯独我们丹阳不是此年俗,笔者为解之迷,探讨了几十余年,至今尚未查找到什么根据和典故?有一种说法,说自古只有馄饨而无饺子,后来将馄饨做成新月形就成为饺子了。北齐时期的颜子推在所著的文集中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由此可见,饺子是由馄饨演化而来的。除夕吃馄饨取其开初之意。传说盘古氏开天辟地,使“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结束了混沌状态,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则取“馄饨”与“浑囤”的谐音,意思是粮食满囤。如是说,那丹阳人除夕晚上吃馄饨,如同丹阳城里话中保留很多古汉字发音一样,是古年俗的传承,亘古不变的文化符号?!上世纪六十年代,笔者到徐州一带,曾听当地人称馄饨为“猫耳边饺子”,看来先有馄饨后有饺子之说不是空穴来风,颇有道理。 除夕夜守岁。长辈把红包压岁钱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叫压岁,把其他吉祥物如长生果(花生)、核桃、红枣、糖果、京枣、麻饼和新衣服、新棉鞋等放在老人、孩子的床边。老人、孩子守岁熬不过子时,一般会早睡。年青人、中年人则忙着贴对联、贴福字、贴挂件、贴门神,最早的门神叫神荼、郁垒,后来改为唐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还要换旧“年画”;在厅屋和厨房等处贴上“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童言无忌”等报条,以图吉祥;点红灯笼、敲锣鼓、放鞭炮烟花。女人们清除垃圾,和米屑(糯米粉)做汤圆和细圆(小汤圆);备烧“子茶”、“枣茶”,丹阳城里人叫鸡蛋为“鸡子”,故不叫“蛋茶”,应叫“子茶”,“子茶”可以是“茶叶子(蛋)”或“淡子(蛋)”。端“子茶”上来,小碗盛三个子,一般客人吃一个,全吃掉就失礼了。丹阳农村有些地方在“子茶”中还会放些小肉圆、索粉之类的配料,但城里没有此俗。如是尊贵的客人和乘龙快婿娇客上门拜年,要打“荷包子(蛋)”,主人会热情地请客人全吃掉,此时客人视具体情况而定,一扫光也不失礼。除夕夜至初一晨要睡“元宝觉(读gào)”。当然也有一些善男信女除夕夜去寺院撞钟、诵经;初一烧头柱香,祈愿佛祖保佑,居士初一晨相见,双手合十,口诵阿弥陀佛,互祝法喜充满,共勉明心见性。 初一不出门,全家团拜。 旧时初一起来较晚。过去三世、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较多,一大家子几十口人。起来后要首先到长辈处磕头恭贺新年,祝老人们“老身康健”……,长辈回祝小辈“和和睦睦”、“财运兴旺”、“金榜题名”、“龙凤花烛”、“早生贵子”……,老人回祝孩子“乖乖聪明伶俐”、“狗狗富命百岁”……等等。同辈人行礼,男左手在前握右拳作揖;女左手心按右手背在右腰部作揖,腿略下蹲。初一这一天孩子们最辛苦,要向父母和长辈们磕不少个头。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圆”。此后大院中左邻右舍相见后互贺新年,初一这一天是不出去拜年的。而且不许动刀、动剪、动针,不能破相;不扫地,不倒垃圾,财源不外流;不说不吉利的话,讨个好兆头。初一中午吃捞面,意为长寿面,预祝寿长百年。晚上米饭、面点随意。 初二“发利市”。先向娘舅拜年。 初二,早上吃“利市汤”、“馒头”。“馒头”要靠“发”酵,意为发利市,有钱人家增加吃“年糕”,意为“年年高”,新年能够“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而在店家、厂家打工为生的家庭却是最为担忧的一天。这天早上,这些人家全家人早早就洗漱完毕,吃完早饭在家等候敲门声。原来敲门者是老板手下的管事佬,他受老板之托,一早会邀请去年同仁去店、厂家“烧利事”,被邀请到的可以继续工作;没有来邀请的,意为新年已被辞退,则一过了年,自己要另找活干。被邀者齐聚老东家店、厂中举行祭祀“利事菩萨”隆重仪式,明烛高香,呜炮磕头,仪式毕,共餐“利事汤”,然后听从老板吩咐初几上班开门营业。这时一颗悬着的心方才落地,全家人一年的生计才有着落,这个年才真正过得顺意。 初二开始出外拜年。外姓娘舅为大,外甥首先要拜娘舅的年,以后结婚大喜之日,穷娘舅是要恭坐宴会首席的,娘舅到,方能开席;兄弟分家,也要请娘舅来做公正人。丈夫要率妻首先去岳丈、母处拜年;以后按班辈逐一拜年。据笔者所知,领导、同事、朋友,应该排在亲属之后,不知这是否与“父子亲情,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君臣守义,朋友讲信”中国儒家人伦关系有关。初二后,街上拜年行人匆匆,但到是孩童们的天堂。玩天龙(即空竹)、放地龙、掼响炮、捉白果、打铜板、打转婆婆(陀螺)、打弹子、掼洋人牌牌、套人人(读níng)、打汽枪、打糖、买糖人人、买泥叫叫、买棉花糖、买气球、买花灯、看西洋镜……;到麦田上放画(读英文字母“O”音)则(即风筝),在“八角”画则下吊上一串红灯笼,晚上夜深人静,“八角”下的牛筋簧被风一吹,发出悦耳的响声,簧声随风飘荡,忽近忽远,忽高忽低,方圆可传十几里,下挂的红灯笼一串灯火也随风摇曳,其势不凡,煞是好看。 初五迎财神,“立春”唱春。 初五迎财神。有的店家初五开门营业,正门红烛高照,檀香袅袅,正中坐着赵公元帅,预兆着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财运亨通、新年新气象。这一天是城里热闹的一天,丹阳四门的白龙、青龙齐出动,锣鼓震天,舞手身着太平天国军士戎装,个个精神抖擞,摆动着龙头、龙尾,沿街到店家讨彩头,讨吉利红包。有的队伍中还有身着北宋官服,脸带笑容面具的“跳加官”,手拿红布做的标语,正面写“×(龙)年大吉”,背面写“恭喜发财”,踏着锣、钹的节奏翩翩起舞,而店家早准备好了鞭炮、红包、糖果糕点,与恭贺者同喜。 正月半里,有的年份,夹着农事节气“立春”。春江水暖鸭先知,万物复苏,春天来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告诉人们要抓紧农时,不要耽误了大好春光。“立春”要吃春饼,也就是“咬春”。唐代《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丹阳城里人兴吃“春卷”。街上有扛着纸扎的麒麟手敲着小铜锣的“唱春”人,向店家“报春”讨吉利钱。 笃、笃、当!笃、笃、当!笃当笃当、笃笃当!当!当!当!敲完铜锣,唱春人唱起唱词,唱词多为“荣华富贵”、“添财添喜”、“福禄寿星”、“金榜题名”、“多子多福”等吉祥口彩。 正月十二上灯,十五闹元宵,十八落灯。 丹阳城里的年俗,正月十二上灯,十五元宵节,十八落灯。上灯和落灯需分别以圆子和面条祭祀祖宗,谓之“上灯圆子,落灯面”。店家门前挂灯结彩,有的交通要道,公共场所门前,还用柏枝绢花扎成牌楼,左右书写对联,横批写“欢度春节”。白天,满眼都是喜庆的红;夜晚,华灯初上,彩灯翻滚、流光溢彩。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城里人又称“元宵节”、“灯节”。灯节前后,有猜“灯谜”习俗,店家在门口挂“走马灯”,灯内写有唐诗和灯谜,猜中者击鼓发奖。元宵节的晚上“行(读héng)灯”,闹花灯达到高潮。金蟾灯、乌龟灯、荷花灯、藕灯、兔子灯、马灯、西瓜灯、宫灯;挑花篮、荡铺船(旱船)、高跷、打连响、吹三六(地方民族小乐队)、抬阁、龙灯,从四门来到中市大街(今新民中路),一时丹阳城内万人空巷,各家扶老携幼,倾巢而出,街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丹阳锣鼓,鞭炮震天,烟花竟放,姹紫嫣红,地老鼠烟花在人们的脚下乱窜,孩子们欢悦雀跃,人声鼎沸,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和听觉。 过年带给孩子们的是亲情与博爱;率真与快乐;梦幻与追求;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个性的张扬。过年是孩子们的天堂,“年味”熏陶着中华民族儿女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新的时尚元素在丰富着年俗文化。年俗尽管会消失一些词和形式,但他消失不了炎黄子孙对“家”,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信念。没有民族性也就没有世界性,中华优秀文化一定会不断包容、吸收、消化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汉字、姓氏家族、民俗文化是五千年延绵不断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年俗是中国各地域文化中的重要文化符号。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