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洪井村的由来看道教在丰县的传承 文/白光华 “洪井村”曾经是凤城镇下属的一个村,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传说。 年之前,丰县城东北隅八里处有一个村落名为洪井村,行政村下包括有前洪井、后洪井、黄楼、周庄、高拔庄、老付庄、新付庄七个自然村。 前洪井有汪、曹、孙、郑、李、师、阎、杨、王、张等姓氏,后洪井有史、张、吕、王、江等姓氏。当今这个洪井村中并没有姓“洪”的人氏居住,亦非当初由姓洪的落户建村,迁徙后仍沿袭其名。但在这个村名中确是蕴涵着一个深邃的历史故事以及中国道教文化在丰县的起始与传承。 中国道教的形成肇起于丰县的张道陵。张道陵形成道教之前,道家思想、道教理念早已形成,具有道教基础的神仙思想、长生不死、修炼成仙的神仙信仰早已普遍存在。 在清·光绪《丰县志·仙释》部分的记载中,就有赤须子、清平吉、周义山、张道陵、房德稳等几位在道教界颇负盛名的历史人物,承载着道教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洪井村”名的由来亦与道教在丰县的传承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得名则由来于晋代葛洪在丰县悟道炼丹的故事——即从“葛洪井”的演绎而得名。 葛洪(公元~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东晋时期丹阳郡句容人,三国时期著名方士葛玄的侄孙,后世称之为“小仙翁”。 他出身于江南世家,性格内向,不善交游,只是闭门读书,涉猎甚广,经子传记,无所不读,尤擅长于医药学,为东晋时期著名的医药学家、化学家和道教学家。 他十三岁时,其父病逝,家境渐贫,但他的求学热情丝毫不减,反而激励他更加上进。由于长期以卖柴草换钱,购买纸笔,人们笑称其为“抱朴子”。他遂以“抱朴子”为名,以记自己求学之艰,以此鞭策和激励自己。 葛洪约在16岁时拜郑隐为师,潜心向学,深得郑隐赏识,收获真传,因而郑隐的修仙、遁世思想对其影响甚大,自此有意于归隐山林、炼丹修道、著书立说。 战乱中的葛洪有家不能回,洛阳不能去,只有流落于徐、豫、荆、襄、江、广诸州之间。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才落脚于道教发源圣地——丰县闭门修行。 丰县地近邹鲁,乃孔孟之乡,儒学底蕴丰厚,民风纯朴,受张道陵思想的影响,道家之风普及,对道教的信仰和推崇浓厚,正适宜他在此参研学习。 葛洪所落脚的地方在丰县县城东北隅八里处,紧临汉高祖刘邦之母遇龙受孕的龙雾桥和西汉丞相周勃、周亚夫的故里;后世元朝道士房德稳(道名玄真子)也是选在县城东北隅六里处(今六里瓦庙),与先辈葛洪为邻。 葛洪是中国道教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代表性人物。原始道教传播的基础,主要是以符水治病、符箓驱邪、求神祈福等手段吸引徒众,以达到济世度人的利他性和群众性。 在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盛行的同时,更吸引一些有条件的人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这些诱惑力使很多人达到痴迷的程度,尤其是帝王将相们犹为着迷,诸如秦始皇、汉武帝等等。 葛洪继承前人神仙说的传统和炼丹术的技能,反复去论证神仙的存在,积极倡导通过炼丹术修心养性,得道成仙,将原始道教的救世度人引导到个人度世成仙,使之一方面可以消弥农民道教的反抗性,另一方面亦可满足统治阶层乞求长生不老的迷幻心理。葛洪多次坚辞出任官员的邀请,潜心道教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对道教的神学转为从哲学的高度去加以整理和提高,从中增加了儒家思想的纲常名教和伦理道德,使道教的理论更加精致,更加符合统治阶级的需求和利用。葛洪《抱朴子·内篇》的问世,则标志着贵族“丹鼎派”道教的形成与得势。 晋·惠帝太安二年(公元年),石冰叛乱平定之后,被封为“伏波将军”的葛洪辞官不坐,在欲前往洛阳求学不成之际,流落于徐州丰县,在城北八里处筑庐修行,凿井炼丹。 他离开丰县之后,这里人们为了纪念葛洪的在此之功,遂将他居住过的村庄称名为“葛洪井村”,这口炼丹所用之井,民间俗称之为“八里井”,时至今日,村中人仍记得“八里井”之称;“葛洪井村”则渐渐简称为“洪井村”至今。 公元年,紧临县城的洪井村因扩建经济开发区建设之需,前、后洪井村随同其它自然村落整体搬迁,迁入新城区的第五期安置房居住,纳入凤城镇社区管理;在讨论新建社区命名时,为了保留葛洪来丰的历史记忆,由我提议并获与会人员通过,将新建的安置五期居民小区命名为“洪井社区”; 年12月,经县政府批复,“洪井社区”正式命名,并由县民政局登记纳入丰县行政区划名录。至今,传承余年的洪井村已不复存在,仅以“洪井社区”予以表明这一历史符号的延续,为中国道教在丰县的诞育与传承继续留下永恒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