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的南京,是明月中的石城,是小楼下的秦淮,是骑鹤欲去的扬州,是欲老于此的建康。秣陵路上无数泪,应天府前一曲歌。越城的刀枪之鸣还有回响,白门的丝丝垂柳如梦如烟。画舫凌波,穿越江南佳丽地;驻马遥指,这是虎踞龙蟠处。 六朝古都,演绎三千繁花的传奇;十朝都会,往事如潮涨潮落,汹涌澎湃,依然激荡你我心。 12月23日下午,“宣德堂国学大讲堂”第十二场活动,也是年压轴之作——“南京历代名号”在建邺书房举行,南京出版社卢海鸣社长为大家解读了南京名号背后的故事。 建邺书房内济济一堂。 卢社长的言语铿锵有力、激情四溢,就像南京的曲折历史一样抑扬顿挫、波澜起伏。在刹那即过的两小时间,现场近百人听得如痴如醉,那些曾经是碎片的知识,串成了一条线;那些多年未解的疑惑,转眼恍然大悟;那些已飘逝模糊的名号,如同久不联络的远房亲戚,又过来相聚、欢谈。 一、曾有70多个名号 有官方与民间两种称呼 南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70多个名号,可以分为官方名称和民间称呼两大类。 官方名称就是以政府的名义明文确定的正式名称,尤其是在改朝换代的过程中,新王朝的统治者往往根据自己的好恶而赋予南京一个全新的名称,有金陵、秣陵、扬州、丹阳、丹杨、建业、建邺、建康、金城、江宁、白下、蒋州、昇州、上元、归化、西都、留都、集庆、应天、南京、京师、南都、天京等30个左右。 民间称呼来自历代文人的笔下和百姓日常口头的习惯性称呼,属于非正式称呼,有冶城、越城、石城、白门、京邑、陪都、陪京、帝里、江城、南国、南中、南部、新都、新京、帝都、都下、秦淮、钟山、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江南第一州、虎踞龙盘、秦淮、钟山、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等40个左右。 拍下精彩瞬间。 分为褒义、贬义和中性三大类 南京历代名号,按其寓意,可以分为褒义、贬义和中性三大类。 褒义的名号:建业、江宁、建康、昇州、上元、集庆、应天、江南佳丽地、江南第一州、虎踞龙盘等; 贬义的名号:秣陵、建邺、白门、归化等; 中性的名号:冶城、越城、金陵、石城(石头城)、扬州、丹阳、白下、蒋州、南京、京师、南都、天京、秦淮、钟山、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等。 认真听讲中。 分为国、州、府(郡)、县四级 南京历代名号,按其等级,可以分为国都之名、州名、府(郡)名、县名四级。 属于国都一级的名号有孙吴建业,东晋南朝建康,五代杨吴西都,南唐金陵,南宋留都、陪都、行都,明朝南京、京师、南都、留都、陪都,太平天国天京,中华民国南京; 属于州级的名号有汉末六朝时期扬州; 属于府(郡)级的名号有汉末六朝丹阳郡,隋朝蒋州、丹阳郡,唐朝丹阳郡、扬州、蒋州、江宁郡、昇州,五代十国时期的昇州、金陵府、江宁府,宋代昇州、江宁府、建康府,元代建康府、建康路、集庆路,明代应天府,清代江宁府,太平天国天京省,中华民国南京府、金陵道; 属于县级的名号有金陵、秣陵、江宁、建邺、归化、白下、上元等。 大家聚精会神。 二、白下集庆是何意 在70多个名号中,对其中一些名号,卢社长还有自己的考证和理解。 1、“白下”名号是源自白石山 南京的白下区(已撤销),名称从何而来呢?据卢社长考证,北郊有幕府山,其支脉叫白石山,盛产石灰石,因军事堡垒和城池建在山下,故名白下。 南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记载,唐高祖武德九年(),将金陵县治所由冶城东面迁到白下村(在今南京金川门外象山一带)原白下城旧址,改金陵县为白下县,属润州。 唐太宗贞观九年(),改白下县为江宁县。白下县前后存在了10年。 2、“集庆”意为“喜庆汇集之地” 集庆路南京人都很熟悉,但集庆是什么意思呢? 卢社长称,他从重庆这个城市名称得到了启发。 北宋徽宗崇宁元年(),将渝州(今重庆)改名为恭州。 南宋孝宗在位时,将其子赵惇封为恭王,赵惇后登帝位,成为南宋第三个皇帝,即宋光宗。宋光宗认为恭州是他的发迹之地,自诩“双重喜庆”,遂升恭州为重庆府。 一边听一边看书。 与重庆经历相似的是南京。 元朝第八位皇帝元文宗图帖睦尔登基前被封为怀王,藩邸所在地在建康路(今南京)。 他登基后,建康路也就成了发迹的“龙兴之地”。 集庆,寓意“汇集喜庆”。图帖睦尔先被封为怀王于此是一重喜庆,后由怀王成为皇帝是第二重喜庆。 三、这个地名要分清 古籍中经常出现“扬州”这个地名,究竟是指哪里呢? 隋朝开皇九年()灭陈后,改扬州(今南京)为蒋州,改吴州(今扬州)为扬州,设州治于江都。唐高祖武德九年(),为了贬低昇州(今南京)的地位,将扬州大都督府与扬州治所移至江都(今扬州),从此以后,扬州之名专属于江都。 南朝文学家殷芸(—)的《小说》中记载着这样一则有趣的故事:“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资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 所以说:隋代之前,扬州多指今天的南京;隋代之后,扬州多指现代的扬州。而“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是六朝文人所著,所以此处扬州则是指今南京。 一边听一边做笔记。 许多名人在文章中对“扬州”有过误读。 年,曹聚仁《说扬州》写道:“所谓‘天下三分明月,二分独照扬州’,扬州是人间天堂;所谓‘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是人生至乐。” 郭沫若为扬州史可法祠堂所写的楹联:“骑鹤楼头难忘十日;梅花岭畔共仰千秋。” 林散之赠给扬州友人的诗:“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奇文与异气,美景不胜收。” 都把《小说》中的扬州当成今天的扬州。 一些小孩也来到讲座现场。 而李白的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文中的扬州则是指今天的扬州。 四、三十个名号简介 第一个名号:冶城——吴王夫差的兵工厂。 第二个名号:越城——昙花一现的名称。周元王四年(前),范蠡在此修筑军事堡垒。 中华门外的越城遗址。 第三个名号:金陵——南京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名称。公元前年,楚威王在石头山(清凉山、国防园一带)设置金陵邑,标志着南京设立行政区划的开始。 第四个名号:秣陵——秦始皇眼中的养马场。南宋李清照《临江仙》:“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第五个名号:石头城——因石头山而得名。《红楼梦》(《石头记》)第二回:“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前经过。 民国年间的石头城与外秦淮河。 第六个名号:扬州。隋朝之前,扬州多指南京;隋朝之后,扬州多指现在的扬州。 第七个名号:丹阳(丹杨)。南京称作丹阳的时间始于东汉建安二十六年()孙权将丹阳郡治所由宛陵迁到建业,终于唐玄宗天宝元年()改润州为丹阳郡,曲阿县为丹阳县,历时长达余年。 第八个名号:建业。年,孙权改秣陵为建业,寓意“建功立业”(一说“建立帝王之大业”)。 第九个名号:江宁——寄托和平安宁的美好愿望。宋朝乐史《太平寰宇记》卷90引南朝顾野王《舆地志》记载:“晋永嘉中,帝初通江南,以江外无事,宁静于此,因置江宁县。南门临浦水,至今呼江宁。” 第十个名号:建邺——一箭双雕的名字。太康三年(),又以秦淮河为界,将秣陵分为两个县。改“建业”为同音字“建邺”,统辖范围缩小到秦淮河以北,南京称作“建邺”始于此。 第十一个名号:建康——建立安乐宁静之地。西晋建兴元年(),末代皇帝晋愍帝即位,为避愍帝司马邺讳,将建邺更名为建康。 第十二个名号:白门——让人浮想联翩的名字。白门的正式名称叫宣阳门,它是六朝都城建康的南大门,当时的民间称为白门。“白门柳”往往成为金陵名妓的代名词。清朝秦淮八艳之一寇湄,甚至以“白门”作为自己的字号——寇白门。 第十三个名号:白下——起源于白色的石灰山下。 第十四个名号:蒋州——因山命名的城市。三国孙吴时,孙权为避祖父孙钟名讳,同时纪念在钟山脚下逐贼而死的汉代秣陵尉蒋子文,改称蒋山。 第十五个名号:昇州——歌舞升平之地。唐肃宗乾元元年(),正值安史之乱期间,备受内乱困扰的唐朝中央政府,认为金陵地位重要,刻意提升其地位,改江宁县(今南京)置昇州。 第十六个名号:归化——带有屈辱色彩的名字。唐代武德三年,杜伏威归化,改江宁为归化县。 第十七个名号:上元——南京历史上唯一以年号作为城市名号。唐肃宗乾元三年()改年号乾元为上元。唐肃宗上元二年(),唐军平叛,将昇州降格为上元县。 第十八个名号:集庆——喜庆汇集之地。 第十九个名号:应天——顺应天命,合乎人心。元至正十六年三月十日(年4月10日),朱元璋攻占元朝的江南重镇集庆路,改名为应天府,自称吴王。 第二十个名号:南京。年(洪武元年)1月23日,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同年9月13日,颁布《立南京北京诏》:“以金陵、大梁为南北京。” 第二十一个名号:南都。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年间(—),南京才正式称作南都。 第二十三个名号:留都。明代迁都北京后称南京为留都。 第二十四个名号:天京。太平军攻克江宁府城后,改江宁为天京(又名天都、天城),定天京为首都。 第二十四个名号:中山。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不久,一些社会团体提议将江宁城(今南京)改名为中山城。因章太炎反对而作罢。 清凉山公园内驻马坡传说是诸葛亮登临处。 第二十五个名号:龙盘虎踞。诸葛亮曾经登临石头山,考察南京的山川形胜,发出“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的赞叹。 第二十六个名号: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这是南齐谢朓《入朝曲》中的诗句。 第二十七个名号:秦淮。原名淮水,相传秦始皇开凿而得名。 第二十八个名号:钟山。因形似口小底大的酒器"鍾"而得名。 第二十九个名号:六朝古都(六朝故都、六朝都会)。即:孙吴、东晋、宋、齐、梁、陈。 第三十个名号:十朝都会(十朝故都、十代故都)。即: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 听众积极回答卢社长的提问,场面热烈。 讲座结束后,许多听众拿书请卢社长签名。 部分听众和卢社长合影留念。 秦淮河上时不时过去一条船,幽幽地飘出动人的曲子,只在微波上轻轻荡漾。 南京是一座不动声色却让人留恋的城市。无论是帝王之气,还是悲情往事,都一样掩映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山川河流之间,呈现出古都的温润质感。 只要在这城市的树下慢慢走几条街,那特有的苍茫历史感,就会扑面而来。读懂这些似消逝远去、又近在身边的名号,就读懂了这座城市的故事,也仿佛一路走进了古老中国的血脉记忆之中。 预告 年“宣德堂”国学大讲堂于今日正式收官。12期的内容,从旗袍到民乐,从红楼梦到弟子规,从茶道到云锦,从南京城墙铭文到南京历代名号,我们极力在国学宝库中拾取那些有趣的、有益的、有价值的内容,与大家共同分享。我们的活动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更为欣喜的是赢得了越来越多市民朋友的热烈响应,在积极参与之余,还与我们沟通交流、献计献策,在此一并热忱感谢! 年,我们将重装上阵,全新升级为“宣德堂”文化大讲堂。届时,我们将竭诚从形式和内容上做出一系列提升与完善,为大家奉上更加精彩丰盛的文化盛宴。 ,你我安好!,期待更好! 主办单位:建邺区委宣传部、莫愁湖街道 承办单位:蓓蕾社区、宣德堂、建邺图书馆 协办单位:扬子金读会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