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乡文学》杂志选稿平台第期 董永故居丹阳之谜 词曲作者、演唱者:张勇《乐音琴行》优秀架子鼓、吉他教师。自幼爱好音乐,毕业于山东菏泽艺校。师从国内著名打击乐演奏家付伟先生。山东济南打击乐协会理事。第九届全国青少年鼓手大奖赛济南赛区嘉宾评委。第九届全国青少年鼓手大赛济南赛区最佳指导教师。喜欢创作,热爱生活,积极投身音乐教育事业,孩子们就是他的天使。 黄梅戏《天仙配》电影放映以后,大家都认为董永的故里是安徽的丹阳,但是经过专家考证,董永故里是山东省博兴县的董家庄,这是为什么?这还要从东晋时期说起。 东晋时期,虽然司马氏统一了中原,但是很不太平,战争还是连年不断,年轻人都被征收到军队里面去打仗,村子里只剩下些老弱残疾,妇女儿童,民不聊生。 千乘的董家庄姓董的人家,都是汉孝子董永的后裔,在董永庙南边是董仁一家,娶妻李氏,他们膝下有两个儿子,老大叫董继忠,老二叫董继孝,他们都结婚生子,已过而立之年。 这一年,天下大旱,庄稼颗粒不收,又加上董仁妻子生病,躺在床上,不能自理。家里已经断顿三天了,靠着两个儿子打短工和两个儿媳妇到坡里挖点儿野菜度日。 天已经很晚了,外出打工的两个儿子才从外边回来,大儿子董继忠一天来,也没有找到活儿,两手空空回到家里。董继孝来到母亲床前,从怀里掏出一个窝窝头,递到母亲手里说:“母亲,你吃吧,这是我一天的活儿挣的。” 母亲接过来刚想吃,看到两个孙子两眼直勾勾地看着她手里的窝窝头,母亲连忙把窝窝头一掰两半,对两个孙子说:“孩子,你们吃吧,奶奶不饿。” 两个孙子看了看站在一边的父亲,摇了摇头,走了出去。 董仁叹了一口气说:“继忠、继孝,我正好有件事跟你们商量,现在咱们这里,兵荒马乱,又遇到了几十年不遇的大旱,我们不能眼睁睁的看到孩子们饿死,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我看咱们还是到外地逃荒去吧。” 大儿子继忠听了连忙说:“父亲,我母亲病成了这个样子,怎么能经受住路上的颠簸,我看还是等母亲病好了再说吧。” 母亲躺在床上说:“你们逃活命去吧,我和你爸爸都这么大年纪了,好歹混吧,混到哪天算哪天。”两个儿子说什么也不答应,最后继忠说:“父亲,我看这样吧,让老二一家先出去,我在家照管你二老。” 董继孝连忙推辞说:“还是大哥你们逃荒去吧……” 还没等继孝说完,继忠说:“家里我是老大,父母应该由我来陪伴,兄弟啊,还是你们去吧。” 父母也同意了,晚上,父亲让董继孝妻子特意把留作种子的小麦磨成面,和着野菜,做了几个菜团子,包在包袱里面。第二天,董继孝用推车推着孩子,告别了父母和大哥大嫂,带着妻子上路了。 路上,逃荒的人成群结队,扶老携幼。一位老大娘蹒跚的走着,突然躺在了路边,董继孝连忙放下推车跑过去,用手试了试了试鼻息,已经死了。董继孝无奈的摇了摇头,推起孩子继续赶路。 突然,看到一群人聚在那里,一个妇女的哭喊声传来:“救救我们的孩子,好心的大叔大妈,你们谁收养我的孩子,给孩子一条活路吧。” 董继孝放下车子围过去,看到在一棵老槐树下,躺着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大爷,一位妇女抱着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坐在那里。老槐树上的叶子全被逃荒的人采光了,树皮也没有了,上下光溜溜的。 经过妇女的哭诉,董继孝才知道,原来她们是从乐安逃荒来的,躺在地上的是他的公公,她丈夫被抓去当了兵,他们已经三天没吃东西来了,老人饿得昏了过去,这位妇女为了救自己的公公,要卖掉自己的亲骨肉。 董继孝看了,连忙蹲下,从包袱里拿出了两个菜团子递给那位大嫂,站起身离开了,后面传来那位大嫂致谢的声音。 他们一路上,走走停停,住下后,妻子看着孩子,董继孝就去到处找野菜,好不容易到了安徽丹阳的张家庄,这一天,孩子突然发起了高烧,他们只好住在村头的一个土地庙里,董继孝便到村子里去请郎中。一会儿工夫,董继孝领着郎中来到破庙里,郎中诊断后,对董继孝夫妻说:“孩子得的是伤寒,已经感染到肺部,要抓紧治疗,否则有生命危险。郎中说完,开好药方便离开了。 董继孝手拿着药方犯了愁,他们手无分文,用什么去抓药。妻子说:“你先到药房里去看看,能不能求求人家先给咱们抓上药,以后咱挣了钱再还人家。” 董继孝拿着药方,来到了药铺里,药铺里的伙计很快抓好了药。当董继孝说没钱先赊着的时候,药铺的伙计又把药拿了过去说:“不行,我们药铺有规定,任何人不准赊账。” 董继孝不停的哀求着,伙计就是不答应。 就在这时,进来了一位老人,年龄有六十多岁,绅士打扮。药店的伙计连忙打招呼:“张老爷,怎么有空到我们药铺里来。” 张老爷看了看董继孝,问:“这是怎么回事?”伙计说明了情况,张老爷说:“这样吧,先把药给他,救命要紧,这账我来还。” 伙计连忙把药递给董继孝说:“还不快谢谢张老爷。” 董继孝连忙致谢,老者摆了摆手问:“你是哪里人氏,为何来到这里?” 董继孝把自己逃难的经过,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张先生。张先生沉思了一会儿说:“这样吧,孩子有病,住在那四面透风的土地庙里也不是长远之计,你如果不嫌弃,可以到我家里去住,我家里还有几十亩薄田,正缺少人手,不知你意下如何?” 董继孝连忙跪下说:“谢谢张老爷,谢谢张老爷!” 自从董继孝一家住在张老爷家以后,孩子的病得到了及时治疗,董继孝又是勤快之人,坡里的、家里的活儿,都面面俱到,做的很有条理,张老爷非常满意。 董继孝一家和张老爷一家人和睦相处,董继孝也不拿董继孝当外人。 有一天,董继孝从坡里干活回来,来到了张老爷的书房里面,看到张老爷正在看一幅字画,董继孝上过两年私塾,也认识几个字,只见上面用小篆写着一首诗:“董永遭家贫,父老无财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 看完后,董继孝对张老爷说:“张老爷,我看上面写的是我先人的事。” 张老爷听了后,仔细的打量了一下董继孝说:“你是董永的后代?” 董继孝说:“是啊,我就是千乘董家庄人,董永的后代,我家就住在先祖庙一边。” 张老爷喜出望外,拉着董继孝的手说:“你原来是孝子的后代,慢待了,慢待了。” 董继孝问:“张老爷,这首诗是谁写的?” 张老爷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说:“这是先祖的墨迹,我实话告诉你,我原来不姓张,姓曹,是曹丞相的后代,这首诗就是曹丞相的儿子曹植写的。” 董继孝又问:“你们不住在京师,为啥来到这里。” 张老爷沉思了一会儿说:“自从司马氏篡位之后,对我们曹家人大开杀戒,我们的先祖为了避免惨遭杀害,便来到了这里,改名换姓,一代代传下来,这件事我只告诉你一个人,任何人也不能告诉他。” 董继孝听了说:“张老爷,你是我们的大恩人,我一定会保守秘密的。” 从此后,张老爷对董继孝另眼看待,并把董永的故事将给大家听。董永的故事越传越远,有些人从老远的地方赶来,要亲眼看看大孝子的后代,听一听董永的故事。 后来,人们把董永的故事,编写成书文,到处传唱,还编成戏搬上舞台。 有个叫干宝的,听说后,慕名前来,听董继孝讲先祖的故事,后来还写进了他的小说《搜神记》中。 董永的故事就这样在安徽丹阳一带传开了,后人就把董永说成了丹阳人。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初绍庆,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滨州市作协会员,著有长篇《大学生村官张广秀》、《猪八戒经商》、《显形记》。各类报刊发表数百篇。参与故事撰写,编剧策划的电影《飘着金子的河》已经在全国公演。 初绍庆文集 蒲姑采风:寨卞行 麻大湖中趟喳喳 麻大湖中刨提溜环儿 旗袍姐走进麻大湖 龙华寺传说之龙华碑传奇 乡情故事——洪福寺的传说 麻大湖中刨提溜环儿 董乡文学的编辑们 奶奶的蒲扇 儿时记忆——打面瓦 绳耿吕剧下临沂 龙华寺传说之龙华碑传奇 乡情故事——妙谈博兴方言土话(下) 乡情故事——妙谈博兴方言土话(上) 乡情故事——叫魂儿 乡情记忆——祭祖 乡韵故事——两棵松树 乡情记忆——想起家中那台织布机 乡情故事——石头和雪人 乡韵故事——两棵松树 乡情故事——醉酒推车 乡情故事——鬼子来了 绳耿(jing)村名的来历 乡情故事——花钱容易挣钱难 安三姑的传说儿时记忆——扎过风掀 行知育桃李从文续情缘 采访张广秀(三)采访张广芹 采访张广秀(二)初识张广秀 采访张广秀(一)初到罗庄 长篇连载显形记. 显形记(十)看,都是些什么人 显形记(九):黑心人 长篇连载《显形记》八:有人欢喜有人哭 长篇连载《显形记》七:都是些败家子 6显形记(六)又是一条人命 5.长篇连载:显形记(五)这对狗男女 4.显形记(四)姐夫和小姨子那些事. 3.长篇连载:显形记(三)他妈的,这是什么会 2.长篇连载:显形记(二)灭门惨案 1.长篇连载:显形记(一)我吃了假药变成了…… 征稿启事 《董乡文学》是由中共博兴县委宣传部主管,县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局、县文联主办的一份纯文学刊物,滨州市新闻出版局准印。“乡韵乡情”为《董乡文学》选稿平台,希望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投稿时请直接粘贴文本,并附有字以内的个人简介、作者的照片、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照片请用附件发送。本平台提倡原创首发,原创再发的请注明来源,文责自负。一旦发现违规现象,立即删除,并在三个月内不发表该作者的文章。 董乡文学纸刊主编:舒中 董乡文学网络主编:乡韵乡情 责任编辑:周维东 投稿邮箱 xiangyunxiangqing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路线治疗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