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简称“苏”,省会南京,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介于东经°18′~°57′,北纬30°45′~35°20′之间。公元年因江南省东西分置而建省,得名于“江宁府”与“苏州府”之首字。 江苏省际陆地边界线公里,面积10.72万平方公里,占中国的1.12%,人均国土面积在中国各省区中最少。江苏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达7万多平方公里,占江苏面积的70%以上,比例居中国各省首位。年年末,江苏常住人口达.3万人,居中国第5位。年,江苏13市GDP全部进入中国前名,人均GDP达元人民币,高居中国各省市首位。 江苏辖江临海,扼淮控湖,经济繁荣,教育发达,文化昌盛。地跨长江、淮河南北,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拥有中原、江淮、金陵、吴四大多元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江苏地理上跨越南北,气候、植被也同时具有南方和北方的特征。江苏东临黄海、太平洋,与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山东省接壤,与日本九州岛、韩国济州岛隔海相望,已与加利福尼亚州缔结为姐妹省州。 江苏[2],自古便是富饶之地、鱼米之乡。江苏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兼具南北色彩,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最多的省份。而今,江苏又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自年以来,江苏经济年均增长16%,在这片仅占全国1%的土地上,创造着约占全国八分之一的GDP总量。清代分江南省为江苏(含上海市)、安徽两省。“江苏”名称是在清康熙时组建江苏省时,取区域南部两个府即江宁府(今南京市)之“江”字和苏州府之“苏”字合成省名,江苏是《尚书·禹贡》所载九州中的徐州、扬州中的一部分。 江苏省正式建制始于清康熙六年(年),由原江南省拆分为江苏(含上海市)、安徽两省,两江总督驻南京,总管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江苏巡抚衙门设在苏州,直至年。年起江苏实行市管县行政体制。现辖南京1个副省级市,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宿迁12个地级市,23个县级市,22个县,副省级城市和地级市共计55个市辖区。 江苏省(3)江苏地域和古老的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民族诞生的摇篮之一。从远古时代起,在江苏这土地上就有人类劳动、生息、繁衍。考古发现表明,在距今四五十万年以前,江苏境内就生活着丹徒“高资猿人”;在距今四万至一万年前,“泗洪下草湾人”、“丹徒人”、“溧水人”、“宜兴人”、高邮龙虬人等远古居民,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距今六七千年前,北自淮河流域,南至太湖的广大区域,分布着许多原始的氏族部落。从淮安青莲岗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炭化小米,吴县草鞋山文化跨越中发现的炭化籼稻、粳稻、大米、野生葛纤维织成的罗纹葛布线片以及“杆栏式”房屋建筑遗存,昆山千墩、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陶片和鹿角上具有文字符号特征的刻划符号也是十分少见的、吴县张陵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大批史前玉器琮璧文化来看,江苏境内古人类创造的文化位居当时其他地区的前列。 历代沿革春秋,江苏分属徐国、吴国、宋国等, 战国,时为楚国、齐国的一部分。 秦朝,分属九江、会稽等郡。 汉朝,分属下邳郡、彭城郡、广陵郡、丹阳郡和吴郡。 三国,苏北归魏国;苏南属吴国,南京时称“建业”,是吴国国都。 唐朝,苏北属河南道、淮南道;苏南属江南道的江南东道。 五代十国,苏北与南京先属吴国,后属南唐;苏南属吴越国。 宋朝,苏北属淮南东路;苏南与浙北同属两浙路的两浙西路。 元朝,苏北属河南江北行省,苏南属江浙行省。 明朝,初期改元朝“集庆路”(南京)为“京师”,建应天府;明成祖迁都北平,改北平为“京师”,原“京师”改称“南京”,同时置南直隶(南京),管辖今江苏全省、今安徽全省和今上海市,明永乐以后都归南直隶(南京)管辖。 清朝初年,改南直隶为江南省(今江苏,安徽,上海2省1市),江苏省当时为江南省的一部分。 康熙六年(年),分江南省为江苏(含上海)、安徽二省,江苏省(巡抚衙门驻苏州)辖江宁府(今南京)、苏州府、徐州府、常州府、镇江府、松江府(今上海)、通州府、扬州府、淮安府,其范围大致与现在相同。 年(民国16年),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同年将南京城区、上海城区改为“特别市”分出江苏。南京称为中国首都(至此中国第一次有了“首都”的称呼)。 年(民国17年)至年,镇江市成为江苏省省会驻地。 省的体制一直延续到民国以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在苏北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发动和领导人民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 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解放。6月2日,江苏全境解放。后分设苏南、苏北两个行政公署和南京市人民政府。 年11月,两署一市合并,成立江苏省人民政府。 年,为了更好治理洪泽湖,安徽的盱眙县和泗洪县划归江苏,作为交换,萧县和砀山县划给了安徽。 年2月,举行的江苏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选出由47名委员组成的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接替了原有的省人民政府。 年3月至年1月,原江苏省松江专区九县(嘉定、宝山、上海、松江、金山、川沙、南汇、奉贤、青浦)和南通的崇明县划归上海市管辖,松江专区撤销。上海面积自此扩大了10倍。 年1月,江苏省人民委员会中断。 年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恢复办公。 年,江苏省开始实行市管县体制,设立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阴(今淮安)、盐城、扬州、镇江11个省辖市。 ,设泰州,宿迁两个地级市。至此江苏省共管辖13个省辖市。 年,昆山、泰兴、沭阳被列入省直管县(市)试点。 年12月2日,中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融资支持基金在北京与9省区分别签署合作协议,其中包括江苏省。[3] 区划详情 年2月,江苏省共辖1个副省级城市(辖11个市辖区)、12个地级市(共计44个市辖区)、23个县级市、22个县,县(市)中包含3个江苏试点省直管县(市)。(人口数为常住人口) 基础介绍1.苏南:苏南地区共有5个地级市(共计30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 2.苏中:苏中地区共有3个地级市(共计9个市辖区)、8个县级市、3个县。 3.苏北:苏北地区共有5个地级市(共计16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19个县; 历史文化古徐国经过了夏、商、周三代,历时千余年,徐国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徐文化,形成了淳朴的徐国民风。光辉的徐国历史和灿烂的徐文化似晶莹的宝石,永远放射出不朽的光芒。淮河流域的徐国史和长江流域的吴国史,共同组成了江苏地区的上古史,徐文化、吴文化和徐吴过渡地带的文化,共同组成了江苏地区的古文化。这里是中国吴文化的发祥地,早在数十万年前江苏就已经是人类聚居之地。多年前,太湖附近以及徐州和洪泽湖附近就已经出现了原始村落,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多年前,江苏青铜器的冶炼和锻造,已达到很高的技术水平。公元3~6世纪,南京成为中国南方经济文化中心。公元7~10世纪以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有所谓“天下大计,仰于东南”的说法,扬州成为南北交往要冲的城市。公元14~17世纪中叶以后,苏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都会和文化中心,南京、苏州等地成为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祥地。19世纪末叶,丝织、缫丝、纺织、面粉、采煤等近代工业,在无锡、苏州、常州等地陆续兴起,苏州的丝织业,更是享有世界盛誉。 民间艺术江苏省综述 源于江苏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昆曲更有“百戏之祖”的称誉,出现了李玉等为代表的“苏州派”剧作家群;南京云锦、常州梳篦、武进乱针绣、常州白氏留青竹刻、苏州刺绣和缂丝、檀香扇、玉雕、民族乐器、红木家具和雕刻,扬州漆器玉器、无锡惠山泥人、淮阴剪纸年画、南通风筝、常熟花边、宜兴紫砂陶器;常州、苏州、扬州以及南通的盆景等都是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工艺精品。 南京云锦 南京云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因其绚丽多姿,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至今已有年历史。南京云锦是至善至臻的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珍品之一。南京云锦与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南京丝织业最早可追溯到三国东吴(~)时期,明清时期是南京云锦的鼎盛时期,专供皇家服饰等面料,明清两朝皇帝的朝服大多由南京云锦制作而成。 年后,政府先后投资几千万元用于恢复和保护云锦,成立了南京云锦研究所。 常州梳篦 制篦业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始祖是陈七子,常州篦梳自魏晋南北朝流行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常州梳篦,昔日为宫廷御用的宫梳名篦,已成为百姓家中每日梳头洁发的必需品和收藏品,并且远销国外。常州梳篦系天然材料制成,据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经常使用,有缓解头痛,治疗失眠,醒脑,聪耳,明目之保健功效。 公元年美国在旧金山召开巴拿马和平展览会,经国际评奖委员会批准颁给中国常州梳篦银质奖。公元年纪念美国独立一百五十周年,在费城召开国际博览会,颁给中国常州梳篦金质奖。 常州梳篦声名之盛,在于选材讲究严格,工艺独特,制作精良。常州梳篦精工细作。齿尖润滑、下水不脱。如木梳,选用上百年的黄杨、石楠木、枣木,经28道工序精制而成;篦箕则选用阴山背后壮竹和上等胶漆、骨料,经72道半工序精制而成。这既是日用品,又是工艺品。清末民初,随着生漆胶合技术的发明和产品出口,其知名度更是远播海外。年6月,常州梳篦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常州武进乱针绣 乱针绣创始于三十年代,创始人为江苏常州武进人,现代女刺绣工艺家杨守玉女士。又名“正则绣”、“锦纹绣”。是适宜绣制欣赏品的一个新绣种。因其绣法自成一格,被诩为当今中国第五大名绣。乱针绣主要采用长短交叉线条,分层加色手法来表现画面。针法活泼、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层次感强、风格独特。擅长绣制油画、摄影和素描等稿本的作品。 常州武进白氏留青竹刻 常州留青,有徐、白两派,徐门写意,白门写实。白士风能被尊为当代留青竹刻大师,确立白氏门派,大约在上世纪70年代末。他花3年时间刻成竹简《孙子兵法》,全套共13篇多字,放在地上排开约9平方米,在竹刻史上堪称精工巨制。新加坡藏家以3万元从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买走这件作品,几年后台湾地区藏家又以60万元收藏,在那个年代真是天价。 苏州苏绣 苏绣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包括江苏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 苏绣即苏州刺绣,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扬州、宿迁、盐城等地。 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布很多地区。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刺绣用于服饰。到了明代,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 苏州昆曲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 惠山泥人 惠山是江南风景胜地,游人来到高山,几乎处处都可以看到著名的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手捏戏文、京剧脸谱、人物动物、实用玩具(带温度计或者卷笔刀之类)等,这些作品小巧玲珑,人见人爱,价格使宜,是访亲问友的最好礼品。 惠山的主要街道——横街和直衔有许多泥人店,成为远近闻名的“泥人一条街”。惠山泥塑除供应当地旅游市场外,还出口到欧美和东南亚各国个国家。 宜兴紫砂壶 明清两代,伴随着瓷器的兴盛,宜兴紫砂壶艺术也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从万历到明末是紫砂壶发展的高峰,前后出现“壶家三大”、“四名家”。“壶家三大”指的是时大彬和他的两位高足李仲芳、徐友泉。 “三大”之后的“四名家”有董翰、赵梁、元畅、时朋。董翰以文巧著称,其余三人则以古拙见长。另外还有一位著名紫砂艺人李养心,是万历时人,他擅长制作小壶,朴素带艳,世称“名玩”。李养心的最大贡献是开创了“壶乃另作瓦缶囊闭入陶穴”的匣钵装烧法。此时还有明代的欧阳正春、邵氏兄弟、蒋时英等人,他们借用历代陶器,青铜器和玉器的造型,纹饰制作了不少超越古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也被后世广为流传。另外被誉为“桃圣”的项圣思也非常著名,他制作的大小桃杯,制作的精细入微,其作品也属于近年来收藏家们寻觅的珍品。 徐州琴书 徐州琴书起源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的徐州地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族、民间说唱艺术,历史悠久,至今已有年的历史。经过几代人的不断丰富、加工、提高而成为这种演唱形式。年后被正式定名为徐州琴书。徐州琴书唱腔优美、曲调丰富、音乐伴奏有独特风格,书(曲)目繁多,演唱语言是徐州的方言土语,贴近生活,紧跟时代。徐州琴书在全国曲艺园地中占有一定的位置,被称为江苏省三大曲种(徐州琴书、苏州评弹、扬州评话)之一,全国三大琴书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徐州琴书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曾几度辉煌。 盐城淮剧 淮剧又名江淮戏,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淮剧语言是以今盐城市建湖县的方言为基调,经过戏曲化而形成的一种舞台语言。清代中叶,在江苏盐城、淮安、阜宁一带流行着一种由家民号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仅以竹板击节。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称为江北小戏。之后,又受徽剧和京剧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淮剧。 淮安淮海戏 淮海戏旧称“淮海小戏”,是江苏省地方剧种。淮海戏流行于江苏省北部的连云港市、宿迁市的大部分乡镇和淮安、盐城两市北部县区的部分乡镇。 无锡锡剧 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上海一带。发源于太湖之滨的无锡,常州农村,初为乡民用当地的民歌小曲说唱故事以自娱,称为“东乡调”,后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由于语音唱腔略异,分“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锡剧是一个长于抒情,具有江南水乡情趣和特色的戏曲剧种,它的唱腔曲调基本上是上下句的版式变化体结构,常在上下句之间插入一段或长或短的清板。主要曲调为簧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工作者与演员密切合作,对锡剧音乐风格进行统一加工,并分清主次,先后改编和创作了多种板式唱腔。改革后的锡剧音乐,面貌一新,曲调柔和、流畅、轻快,具有“江南丝竹”特色。伴奏乐器以正、副二胡为主,琵琶、三弦、扬琴为辅,箫、笛等管乐器也开始伴奏唱腔。 江苏省苏州苏剧 苏剧流行于苏州地区,由南词、昆曲、花鼓滩簧合流而成。苏剧的前身是苏滩,苏滩是江南滩簧的一种,原来称为“对白南词”,俗称“打山头”。40年代初,苏滩正式成为苏剧。由于苏剧在文学、音乐方面都与昆剧有着渊源关系,许多苏剧艺人兼能昆剧,在昆剧衰落时期也有不少昆剧艺人改演苏剧,所以苏剧表演艺术因得到昆剧的滋养而逐步形成朴实、细腻、注重内心体验的独特风格。 南京白曲 白曲即南京白曲,又称南京白局,白局是南京地区民间的方言说唱,是南京唯一的古老曲种,至今已有多年历史。白局形同相声,表演一般一至二人,多至三五人,说的全是南京方言,唱的是俚曲,通俗易懂,韵味淳朴,生动诙谐,是一种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据有关资料记载,元曲曲牌中的“南京调”系白局的古腔本调,又称数板或新闻腔,白局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有名的香港电影《三笑》中的大部分曲调都出自南京白局。 扬州扬剧 扬剧发源于江苏扬州,成长于上海的戏曲剧种。它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原名“淮扬文戏”,30年代中期称为"淮扬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扬剧,主要流行于苏北、江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 饮食文化苏菜为八大菜系之一,主要由淮扬(淮安、扬州)、徐海(徐州、连云港)、宁镇(南京、镇江)及苏锡常(苏州、无锡、常州)四种风味组成。其中淮扬菜与鲁菜、川菜、粤菜并称为中国四大菜系,并为中国四大菜系之首,中国菜的最经典代表作。淮扬菜,始于春秋,兴于隋唐,盛于明清,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誉。 江苏饮料主要是茶和酒两大类,茶文化集中于苏南地区,名酒主要有“三沟一河”,出产于江淮一带,通常指汤沟酒、双沟酒、高沟酒(今世缘)、洋河酒,其依托特异的地域生态环境、自然酿酒微生物体系,采用传统“混烧老五甑法”生产工艺,泥窖固态发酵,续糟醅(馇)配料,混蒸混烧。与“香气大、窖香浓郁突出且浓中带陈”的“川派酒”不同,“三沟一河”酒以“口味醇、绵甜、净、爽”为显著特点,是名扬天下的“江淮派”(苏、鲁、皖、豫)浓香型白酒的卓越代表,其中享有“汤沟传奇水土,美酒绝世风华”之美誉的汤沟酒尤其突出,其主导产品“汤沟绝世风华”、“汤沟盖世风流”酒自古誉满天下、驰名中外,历经千年而盛名不衰。 语言文化综述 江苏省官方语言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省内的长江、淮河故道将江苏大致分为三大方言区(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吴语),使用江淮官话占38.25%,吴语28%,中原官话25.5%,南京官话8.25%。 南京官话 南京官话,又称南京话(Nankinese),南京官话特指曾作为中国官方语言的以南京语音为标准的国音。现代南京官话主要通行于南京市主城11区、溧水县北部和句容市。南京话在历史上长期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明代及清代中叶之前中国的官方标准语一直是南京官话。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所传授、使用的中国语也是南京官话。明清时期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所流行的是以南京官话为标准的中国话,民国初年西方传教士主持的“华语正音会”,也以南京音为标准。长久以来,南京话以其清雅流畅、抑扬顿错的特点以及独特的地位而受到推崇。 江淮官话 包括:扬州、盐城、淮安三大市全部,镇江市除丹阳全部,泰州市靖江西南部及其余全部,宿迁的沭阳及泗阳、泗洪2县大部;南通市区(除南部)及如皋市、海安县全部与如东县大部、通州区一部分;连云港市区及灌云、灌南2县;常州的金坛西部。以前以南京话作为江淮官话的代表方言,后来以扬州话作为江淮官话的代表方言。 中原官话 江苏省操中原官话的地区包括北部黄淮海中原地区:徐州市全部(洛徐片),宿迁市区以及泗洪县西北部(徐淮片),泗洪县部分西部(信蚌片),连云港市赣榆县、东海县(北部)。 吴语 江苏省操吴语的地区主要为吴国时期包含在十三州的苏锡常地区,人口密集。江苏吴语区包括:苏州、无锡、常州3市全部;常州金坛市全市为吴方言,金坛市区除外;镇江丹阳市大部;南通市区南边小部、通州区大部、海门、启东2市全部;泰州靖江市东北部。苏州话是吴语的代表方言之一。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