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9-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其衰败的根源在于梁武帝萧衍的蜕变。我们知道,萧衍在其执政的前期,曾是南北朝时期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由于其后期沉迷于事佛,不理朝政,对皇室宗族子弟过于放纵,最终导致朝政腐败,国力衰退。

据史书记载,萧衍小时候就很聪明,而且喜欢读书,是个博学多才的少年,尤其是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当时他和另外七个人一起游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被称为“竟陵八友”,其中包括历史上有名的沈约、谢朓、范云等。沈约是知名文学家、史学家,而谢朓则是这时期有名的诗人。不过,这八个人当中,萧衍的胆识却是其他七个人无法相比的。

公元年,萧衍废掉齐朝皇帝,自己称帝,建立了梁朝。在执政初期,梁武帝萧衍的政绩是非常显著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勤于政务。萧衍吸取了齐灭亡的教训,自己很勤于政务,而且不分春夏秋冬,总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在冬天常常把手都冻裂了。

其次,广纳谏议。萧衍为了广泛地纳谏,听取众人意见,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他下令在宫门前设立两个盒子(当时叫函),一个是谤木函,一个是肺石函。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没有因功受到赏赐和提拔,或者良才没有被使用,都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给国家提什么批评或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

第三,厉行节俭。萧衍的节俭是出了名的,史书上说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他不讲究吃穿,穿的衣服可以是洗过好多次的,吃饭也是蔬菜和豆类,而且每天只吃一顿饭,太忙的时候,就喝点粥充饥。在节俭方面,萧衍在中国古代所有皇帝中也算得上出类拔萃之辈。

第四,重视对官吏的选拔任用。萧衍要求地方的长官一定要清廉,经常亲自召见他们,训导他们遵守为国为民之道,清正廉明。为了推行他的思想,萧衍还下诏书到全国,如果有小县的县令政绩突出,就可以升迁到大县里做县令。大县的县令有政绩就提拔到郡做太守。他的政令实行起来以后,梁朝的统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除此之外,萧衍重视儒家思想,自己亲自写《春秋答问》等书,解答大臣们的疑问,示范了良好的向学风气。

然而到了萧衍统治的中后期,他开始懒于政务,放纵皇室,耽于事佛,最终导致萧梁政权日益腐败。萧衍也终因侯景之乱而被活活饿死。他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宽纵皇室成员,造成政治腐败。萧衍对于宗室的宽纵,在政治上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其中有两个典型的事例:一个是他的六弟临川王萧宏,一个是他的次子(实为养子)豫章王萧综。

萧宏窝藏杀人凶手,萧衍得知后也不加惩罚,反而加封官职,妄加纵容。这让萧宏越来越不知感恩,更加肆无忌惮地胡作非为。最后,萧宏竟和自己的侄女,也就是萧衍的大女儿私通,两个人还谋划着要篡夺萧衍的皇位,结果派人刺杀萧衍时,事情败露,刺客被抓住处死。萧衍的大女儿知道自己罪孽深重,于是自杀了。萧衍却没有怪罪自己的六弟萧宏。

萧综的母亲吴淑媛原为东昏侯的妃子,后归附于萧衍,仅七个月就生下了萧综,因此萧综被认为是东昏侯的遗腹子。萧综在梁朝备受宠待,但吴淑媛自己失宠之后,出于对萧衍的怨恨,将萧综的身世告诉了他。萧综自此疏远萧衍,后来更在梁魏交战时投奔北魏,改名萧缵。吴淑媛病逝之后,萧衍又起了恻隐之心,下诏恢复了萧综的封号,赐吴淑媛谥号为“敬”。萧综落魄死于北方,萧衍取回了他的遗骨,以皇子身份陪葬于修陵。

其次,笃信佛教,沉迷于事佛。萧衍晚年笃信佛法,郭祖深形容当时的佛教盛行之风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

普通八年(年)三月八日,萧衍第一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后返回,大赦天下,改年号大通;大通三年(年)九月十五日,萧衍第二次至同泰寺举行“四部无遮大会”,脱下帝袍,换上僧衣,舍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讲解《大般涅槃经》,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钱一亿,向“三宝”祷告,请求赎回“皇帝菩萨”,二十七日萧衍还俗;大同十二年(年)四月十日,萧衍第三次出家,这次群臣用两亿钱将其赎回;太清元年(年),三月三日萧衍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资一亿钱赎回。

萧衍不仅几次入寺做和尚,还精心研究佛教理论,这使得他的精力受限,朝政颇为混乱。

最后,接纳侯景,引狼入室。侯景原本是被鲜卑族同化的羯族人,在北齐奠基者高欢帐下征战,屡立战功,深受高欢欣赏倚重。但侯景为人反复无常,并且与高欢之子高澄不和。高欢死后,高澄想夺侯景的兵权。于是,侯景就于太清元年(年)正月投降西魏,但是西魏宇文泰对侯景有戒心,并不倾心接纳,于是侯景又向萧衍表示归顺。萧衍很高兴,封其为河南王、大将军,并派军接应。

后来,萧衍与高澄讲和,但要以梁朝遣送侯景回东魏为条件。侯景得知后,以诛杀朝中弄权的朱异为借口,发动叛乱。叛军长驱直入,最后兵临建康、围困台城,本来萧衍已经号召各地军马驰援,但由于各路援军心志各异,在几次作战不利后就按兵不动,坐观成败,于是叛军得以继续围攻台城。而守卫城门的萧正德早已投靠了侯景,开城把叛军放入,台城沦陷。

太清三年(年)五月初二(6月12日),萧衍躺在台城皇宫净居殿,便在饥渴交加中逝世,享年八十六岁。同年十一月,葬于修陵(今江苏丹阳市陵口),谥号武帝,庙号高祖。

后世许多名人都曾对萧衍进行过评价,他们的评价或许也能给我们一些启迪。

唐代李延寿在所修《南史》中评价说:梁武帝时逢昏虐,家遭冤祸。既地居势胜,乘机而作,以斯文德,有此武功。始用汤、武之师,终济唐、虞之业。……而帝留心俎豆,忘情干戚,溺于释教,弛于刑典。既而帝纪不立,悖逆萌生,反噬弯弧,皆自子弟,履霜弗戒,卒至乱亡。自古拨乱之君,固已多矣,其或树置失所,而以后嗣失之;未有自己而得,自己而丧。追踪徐偃之仁,以致穷门之酷,可为深痛,可为至戒者乎!

唐代李德裕在《梁武论》中说:世人疑梁武建佛刹三百余所,而国破家亡,残祸甚酷,以为释氏之力,不能拯其颠危。余以为不然也。……而梁武所建佛刹,未尝自损一毫,或出自有司,或厚敛氓俗。竭经国之费,破生人之产,劳役不止,杼柚其空,闰位偏方,不堪其弊,以此徼福,不其悖哉!此梁武所以不免也。

宋代程颐在《道山清话》中说:梁武帝英伟之姿,化家为国,史称其生知淳孝,笃学勤政,诚有之。终其身无他过,止缘好佛一事,家破国亡,身自馁死,子孙皆为侯景杀戮俱尽。可不深戒!

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评价说萧衍说:萧衍善摄生,食不过量,中年以后不近女人。然予智自雄,小人日进,良佐自远,以至灭亡,不亦宜乎。“专听生奸,独任成乱”,梁武有焉。

现代史学大家钱穆评价萧衍:独有一萧衍老翁,俭过汉文,勤如王莽,可谓南朝一令主。而他的思想意境,到底超不出并世名士的范围。自身既皈依佛乘,一面又优假士大夫,结果上下在清谈玄想中误了国事。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赞是一种鼓励

分享传递友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