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地四十多岁在丹阳打工的男子,25日晚6点多,被其工友在出租房发现中暑后,医院急诊中心,送过来的时候,该男子呈昏迷状态,且体温高得测不出来,医生与护士对其实施降温措施,2个小时后,体温测量仍然在40度以上。生命危在旦夕。经过一夜的抢救治疗,26日早上6点多钟,该男子还是没有了生命体征。 医院急诊中心主任王坚说道,25号以来,每天都有十多人中暑送医就诊,最多的时候接近30个,如此之多的中暑病人,近几年来也是首次出现,这些天来,由于病人太多,他们把该科室已经下班的医生和护士,全部叫过来加班到12点,有些医生连夜值班。就怕医生不够,耽误病人治疗。 别小看中暑 医生介绍,中暑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中暑前兆,第二阶段是热痉挛,第三、第四阶段的热衰竭和热射病被归类为重度中暑。患者的症状从最初的乏力、恶心、呕吐、腹痛逐渐恶化至休克、体温超40℃、器官开始衰竭。 据了解,重度中暑死亡率非常高,而且发病快。天气这么热,防暑是关键,这不是随便说说,真的是要命的问题! 先来看看几则新闻1江西一10岁男童患热射病,生命垂危7月21日上午,江西高安一10岁男童刘鹏在室外玩耍时突然晕倒在地,家人以为是中暑,医院检查是热射病。 孩子全身出现了心、肝等多器官衰竭等症状,尤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表现为全身部位多处出血不止,救人的当务之急是输入足够的血小板和进行血浆置换,每天至少需要毫升血浆,而现在各级血站血液库存不足,孩子挣扎在生死的边缘。 而这一切的原因,只是因为他在室外玩了20分钟。医生介绍道,医院时体温达39.6℃。在抢救过程中,嘴巴、鼻子……到处都在出血,皮肤毛细孔也有出血点,这是典型的热射病。 2安徽一中年男性因热射病身亡今年7月23日,安徽省二院急诊科收治了一名中年男性患者,经初步诊断系中暑后发生昏迷。该患者送医时,已经彻底的昏迷不醒,完全没有意识,只有微弱的生命体征。 该患者最终被诊断为热射病,这是最高级别的中暑症状。遗憾的是,7月24日,该患者因抢救无效宣布身亡。 3温州已有2例热射病人身亡今年入夏以来,温州市急救中心已接警中暑病例54例;近段时间乐清还确诊4例热射病人,其中2人不幸身亡。 4工人午休时疑因中暑死亡嚷了句“好热”,男子躺下想休息会。可工友发现的时候,他已经起不来了。7月22日中午1点多,在厦门罗宾森附近的一个工地,一名男子午休时死亡,初步怀疑是因为中暑。“好热”成了他最后一句话。 所以,千万不要小看中暑,严重起来,是会要人命的! 那中暑的前兆有哪些?王坚主任说,如出现头痛、乏力、胸闷等应注意了,这时应及时离开高温环境,轻者要迅速到阴凉通风处仰卧休息,可服十滴水、仁丹等防治中暑的药品。可以喝一些温水,不要大口大口地喝,要慢慢地喝,也不宜喝太多,一小时喝1~2斤温水。如体温持续上升时,应及时送医治疗。 此外,王坚提醒市民高温天要采取一些防范措施:1.尽量避免10:00~17:00高温时段进行户外作业或外出;2.身体调节功能差的老年人,最好不要外出买菜;3.空调温度调控在25~28度,不可过高或者过低;不要突然从冷环境进入热环境,也不要猛然从热环境进入冷环境;4.出现乏力、头晕、恶心、发热、胸闷等中暑症状,要立即离开热环境,用冰块或冷水降温。适度补水,切忌大量喝水,医院救治。 “防暑30字口诀”,一定要牢记1、暴晒别出门。为避免中暑,老年人尽量在上午10点至下午3点间少出门,户外活动要尽量选择在阴凉处进行。 2、外出要打伞。老年人外出最好要有家人陪伴,提前准备好遮阳伞、帽子、扇子、毛巾等,出远门时要带上“十滴水”、“仁丹”等急救防暑药。 3、不渴也喝水。高温天气下,“三高”患者一定要注意补充水分,不渴时也要常补水,一日三餐都配点稀饭或汤。 4、空调别太低。回到家里不要将空调温度调得太低,出门前提前10分钟关掉空调,等适应外界温度后再出去,避免一冷一热使人体血管尤其是脑血管反复收缩发生意外。 5、饮食加点苦。除了多吃芹菜、百合、西红柿、黄瓜等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还要适当吃点苦瓜、龟苓膏等苦味食物,有助利尿祛湿、消炎退热。 6、大汗后当心。有过脑卒中病史的患者,家属要时时观察其表现:一旦突然出现头晕、心慌、全身无力、大汗后抽搐等症状,就要警惕可能是中暑;如果发现头晕、头痛、半边肢体发麻、全身疲乏无力等,可能是“热中风”前兆,这两种情况均要及时送医抢救。 今年的夏天真的是太热了,动不动就37/8度高温天气,体感温度可以达到4/50度。小编在此提醒各位丹阳朋友,外出一定要注意防晒,补充水分。在家中,特别是老人,不要因为不习惯或者省钱而不开空调风扇,要知道一年也就热这么一段时间,老人本身抵抗力就差,那招得住这么热的天。 总之,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定要爱惜自己的身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