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使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省政府办公厅最近公布了江苏省第七批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其中丹阳有四家文物保护单位上榜。 丹阳历史悠久 保存着许多古迹 身为丹阳本地人 或许这里生活了很久 可未必清楚这四家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丹小布就带着大家来看一看 上榜的镇江文物保护单位中,丹阳占了四家 以下为丹阳四处文物保护单位资料整合: 葛城遗址 葛城遗址位于江苏省丹阳市珥陵镇东南6公里南葛城自然村东50米处,行政区划为珥陵镇祥里行政村南葛城自然村,葛城遗址是一座不规则长方形古城,东西长约米,南北约米,城外有多道壕沟,城内地表高出周围农田约3米,残存西城墙普遍高出城内地表5米。经考古发掘证明葛城遗址是一处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古城址,遗址内共有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早中晚三期城墙。 狮子山土墩墓群位 “狮子山土墩墓群”位于司徒镇甸头行政村西北米处,该土墩墓群占地南北长约米,东西宽约米,占地面积约平方米。这一区域内有较大数量的吴文化遗址、土墩墓分布,在江苏南部的土墩墓分布中,该区域内有一些底径超过百米、高度在10米以上的大型土墩墓分布,为这一地区土墩墓分布类型的一大特点。 八仙墩遗址是一周代台型聚落遗址,中心距狮子山土墩墓群约米,南北长约米,东西宽约米,高出地表约3米,遗址西南部分与狮子山土墩墓群几乎相连,有沟濠隔开痕迹,遗址东、南、西三面有环濠。 秦角墩土墩墓西距八仙墩、狮子山各米左右,周代土墩墓,底径约28米,高出地表约6米,墩体东侧因修村道被毁三分之一。 大吴塘窑坟墩土墩墓位于八仙墩遗址、狮子山土墩墓群东侧,相距约米,墩底径约35米,高出地表约4-5米。 “狮子山土墩墓群”属于平地筑高台起墩,这在丹阳地区尚属首次发现,纵观苏南吴文化土墩墓,此种筑法极其罕见。而且该墓葬外围现保存着第一道完整的环濠,四周还有不完整的外环水系。 从“狮子山土墩墓群”与“八仙墩遗址”的相对位置这一现象来看,更是江苏省首次发现的周代墓葬与遗址同时相存的独特现象。 季河桥 季河桥位于延陵镇九里村季子庙南大门,又名奈何桥,现座下的九里大塘原为元、明、清时期的香草河故道,季河桥始建于元至正2年(),当时由僧法安募建。明景泰2年()改建为石拱桥,位于当时的季子庙南门之首。 季河桥桥体为青白石石质,单孔石拱桥,纵联分节并列砌置,南北向,高6.18米,长22.3米,宽5.5米。拱桥两侧龙门石上各刻有“季河桥”三字,拱角狮面雕塑为省内罕见。季河桥完整第体现了明代江南石拱桥的工艺特色,古朴典雅,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开泰桥 “开泰桥”位于丹阳市城区南门外大街,横跨于东西向的西门运河上,“开泰桥”又名“草堰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年左右)。为花岗岩石质单孔石拱桥,横纵联锁式砌置,高10米、长45米、宽9.5米,桥拱部两侧有“开泰桥”三字,桥体东西明柱各有对联一副,东侧为“束京口潮流,百尺虹腰,高踞迎春以上;枕曲阿塔影,千层雁齿,迤趋萃秀而东”。西侧为:“横波激石,峙并雄关,摇揖凤凰山秀;堰水长虹,跨当孔道,旁通香草河流”。桥面除横状阶梯石阶外,中心线上有竖砌条石路,以便独轮车通过。 “开泰桥”下方的西门运河,是明万历16年()将丹阳县城西、南城壕拓宽浚深后而成的京杭大运河古河道,从明万历16年开始,往来船只从丹阳城外绕行。 丹阳发布 丹阳市文广新局 联合制作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