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9-1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1、明朝知县写到的葛井寒泉

葛井寒泉,在明朝旧志中名列潞城古八景之二。

明万历十九年来潞城任知县的冯惟贤,曾经来到这里,写下如此文字:考葛井山在县东南,葛仙翁曾养丹其上,泉涌山头,味极甘冽,而寒□澄澈,最足沁人心脾。登眺其间,觉晴明岫,倍爽眼界胸襟,□奚□称人□□之栖迟而不舍也。山头旧有寺,亦属奇观,今遗址尚有可稽。

写下这些,还觉意犹未尽,又写下一首诗,被我们的典籍一处处誊写下来:

圆寂招提景最幽,寒泉冽冽涌山头。

千章茂柏凌霄汉,抱朴丹炉此地留。

看到此处,有许多关键性字眼跳将出来,葛井、仙翁、泉水、山寺、遗址、圆寂、抱朴,组合成一团迷雾,或者说是谜语,等待我去一一破解。

感觉到前方的不易,却又在看到一个词时,笑出声来。“倍爽”,这个词,原来不是现在界定的网络用语,它在明朝时就被用到,版权说不定属于我们这位明朝知县。如果你再听人用到它,一定告诉他出处。

2、葛井是葛井,寒泉是寒泉

这原来不是动宾词组,也不是主谓词组,而是并列词组。葛井和寒泉是两件事物。当然,得先找到葛井山。

葛井山的路

葛井山,并不远,如今在成家川办事处的管辖范围。于是便由办事处人员带路,一路奔向葛井山。我们从神泉村出发,往东南,车开至山脚下。顺着一条看山人指出的小路,一路走上去。山中小路满是倒伏的荒草,有松枝落下来,还有裸露的石块,走上去并不轻松,好在并不远,便走出了小路,到达一条山岭的山脊之上。

葛井山

寒泉

寒泉旁散落的石碑和窑洞

顺着山脊往东,走了一段,带路人说,寒泉到了,我们又下行到半山腰,在山的南面也即阳面,看到了山体间的一座天然石洞,走到跟前,便觉有凉意袭来,走进去,石洞上是天然的圆券,下面有一潭泉水,也呈圆形。静静地听,还有泉水在滴答,泉水很清澈,可也有被脏污的地方,他们说,周围有人来放羊。哦,这羊可是珍贵,喝着我们无比珍贵的储藏了几百年的山泉,这样的羊熬制成羊汤估计也好喝。其实,这便是山体渗出的山水,因为在山体中蕴藏,也就无比清凉。这便是从古记到今的寒泉了。

那么,葛井呢?

看山人说,就在山顶上,我们为啥没看见呢?再问,山上还有什么?答曰:庙。就在那边山顶上。

山顶葛井寺遗址

我们沿着山脊继续往东,果然在最高的山巅之上,看到遗迹。青石筑就的地基很明晰。并不大。到处散落着青瓦和瓦当,甚至有琉璃的残片,只是已风化,只能看到一点点绿色,应是原鸱吻的构件。看着很高的蒿草,无法想像当初寺庙的形制,也无法想像当初香火的兴盛。在遗迹的正中,又有人用碎石垒起了小小的空间,也有人供奉。

这是什么寺庙?供奉的谁?皆不知。

葛井

顺着山脊原路返回,半途中,又和看山人用电话沟通,顺利地在一块裸露的大块青石上,找到了葛井。没想到,在我的脑海里转了几十年的葛井竟然是一个窟窿,幸亏没有眼镜,不然,跌碎了。直径不到一尺的圆形,据说原来下面是空的,现在被填上了,趴下看,确实窟窿里面,南、东、北三面都是空的,也不知道空的地方有多大,又觉得有点儿神奇。这里曾经有水吗?如果有,应该也是山体间的泉水涌积在这里。

好了,葛井和寒泉都找到了。

下山的时候,与看山人相遇了,黝黑的脸庞上多是笑意,他说,还有一个葛井。啊?还有?就在出山的小路旁边,跟着他真的又看到了一个差不多的窟窿。他说,山上应该有三个这样的井,只是另一个找不到了。

他告诉我们,山上除了葛井和寒泉,山下还有圆寂寺。那山顶的庙叫什么?他说,那是大禹庙。

我愣了。

3、典籍中的疑问

晚上回到家,遍寻典籍。

我走到的地方,如果和典籍相印证,那么,文字就活了起来,山脉就厚重起来。

挑灯看剑,一本本一页页翻起来:

明万历版《潞城县志》这样记载葛井寒泉:考葛井山在县东南,葛仙翁曾养丹其上,泉涌山头,味极甘冽。今其里为神泉里,盖因仙神之山头有葛井寺,亦奇观也,故为景二。

清康熙四十五年版《潞城县志》这样记载:葛井山在县东南二十里,高五百二十四丈,长二十五里,周围九十四里,相传为葛洪修道之所,其巅有泉覆于上,其甘冽,故名葛井焉。

光绪十年版《潞城县志》载:卢医山东南曰葛井山,高五百二十四丈,袤二十五里。相传葛洪师事鲍元,炼药于此巅,有葛井,今在圆寂寺西北,距县二十里。

民国版《潞城县志》载:葛井山,西北距县城二十里,其顶曰盘肠脑,高五十丈七尺七寸,旧有圆寂寺,片瓦颓垣,仅存遗址。葛井、寒泉均在山腰,葛井口径不过七寸,下则窿然阔张,一片纯石,决非人工所凿,相传为葛洪染布处。寒泉在石岩下,一泓清水,寒气逼人,因以得名。西北曰虎头山。

葛井、寒泉已无争议。

明朝记载,山头有葛井寺,清朝记载,圆寂寺的西北有葛井,民国记载,山顶有圆寂寺。

又,明朝万历十九年旧志记载:圆寂寺在葛井山下,唐天祐七年建,洪武二年知县张璧重修。

问题便来了,圆寂寺在山下还是山上?葛井寺在哪?圆寂寺与葛井寺是不是一回事?

正在此时,又看到神泉村李卫公庙所存一通民国三十年重修葛井寺碑记。碑文中载:村之东南旧有葛井寺一所,自民国庚申年与平邑高岸村涉讼后,寺无僧人,零落殆尽。迄今突有豫省温县任金章,原系佛门弟子,经村民秦买成介绍,愿为斯寺之僧人,修禅颂经,永守佛门。该僧善今虔诚,意欲将寺内倒塌房屋一概修补,商酌于村公所,村长、副及各职员等大众以为善举,乐于赞助所需之款。除将募化详开支外,以下皆由村中补其不足。恐年远湮没,无可稽考,爰勒诸珉,以垂不朽云尔。

又有山西督军兼省长阎判决碑记:潞邑东区神泉村有葛井寺,距村五六里,距城二十余里,相传山颠有葛仙炼丹处,故名葛井寺,亦名圆寂院。因土肥而膏腴,高岸村越界伐树,后壶关潞城平顺三县勘验保境土地。

神泉村中原有葛井寺吗?这通碑里关于平潞两地纠纷的故事,看山人说是圆寂寺的故事。

然后,又看到一处文字,清光绪十年旧志载:葛井山之阳曰圣母谷,在县东南三十里,相传卫公行雨处也,有圣母祠。宋进士张孝先撰碑文纪其事,碑今存。

刚才的重修葛井寺碑存在李卫公庙,而又出现了卫公行雨处,又有圣母祠。圣母祠在山的什么位置?

于是,一团乱麻出现了。脑袋当机,思路清空,内存不够,只好暂停。

4、乡间走访

第二天,继续到神泉村走访。

村里的老书记还记得一些事。

村里本没有葛井寺,只有葛井山下的圆寂寺,确实也和平顺高岸村发生过争执,最近的这次,就是七十年代吧,上头给两村重新划界,庙也就给拆了,庙里的石柱还给拉回来做了舞台柱子,后来这个柱子也没有了。圆寂寺在山下,一块平凹地里,当时地盘很大,有几十庙地都是庙里的,老百姓也去帮忙栽种。山上盘肠脑的庙是什么庙,真不知道,也没人知道,现在就是高岸村的人在上面垒起了小土台。山上原来有尼姑庵,就在葛井的东边小山头上。

问再多,老人就不知道了。

5、拨开迷雾寻找真相

综合这些情况,再仔细分析。

最早的明朝志书记载,山头有葛井寺,圆寂寺在葛井山下。从这本志书的严谨程度来看,应当取信。两座寺庙名同时出现在一本志书中,当作有两座庙来理解。圆寂寺在山下,在后来的岁月中,被多次说明,有时候百姓口口相传的,倒比史书可信。现在,村中百姓依然认为圆寂寺就在山下。光绪志载,葛井在圆寂寺西北,若按山下解,葛井确实在西北方向。民国志中,说山顶是圆寂寺,看来是记载有误了,并没有考证。明朝时山顶是遗址,民国时山顶是遗址,今天依然是遗址,到底山顶是什么寺,只有明朝一个说法,山头是葛井寺。李卫公庙里的民国年间碑文,记载重修的葛井寺,实际上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拆了的圆寂寺。至于说山顶是大禹庙,纯属附会。

那么,现在可做结论,葛井山原有两座寺庙,山顶是葛井寺,山下是圆寂寺。后来每每被人们混用。葛井寺早在明朝已经颓圮,一直至今,再没有人考究并修复它。山下是圆寂寺,唐朝天祐年间始建,明洪武二年张璧重修,历史上平潞两地数次纠纷,民国三十年又重修,年拆毁。今已是良田,再没有寺庙踪影。

至于圣母祠在葛井山之阳什么位置,这个不可考。老书记说山上原有尼姑庵,这个尼姑庵是不是就是志书中记载的圣母祠?没有找到相关资料。但在清光绪十年志书中找到一篇《圣母庙碑》文,元朝进士张孝先撰写。

这块碑是建中靖国元年立,建中靖国是宋徽宗的年号,元年也即年,这个年号一共也就用了一年。碑文中写明,上党郡潞城县三池东圣母之仙乡,有官庭耸丽,存灵象幽奇,金风台高于卫骑,海仙殿奥列与云兵,此是大唐时未遇卫公投宿之所,得圣母重赐之筵,驾祥云游太虚之天,兴雷雨滌中华之国。西观盖井葛仙翁练药之宫。圣母于□,卫公到彼,云起灵宫,雷惊天地。大夏丰登,弥年茂翠。等等这样的字眼。碑文很长,用来描写圣母之宝相庄严,又写宫殿之华严,还有祈雨的盛况。大概意思说,这里的圣母庵也即卫公行雨处。联想到神泉村保留至今的李卫公庙,看来,在宋朝时,这里就祭祀李卫公,而且祈雨多灵验。碑文中写到的盖井,应为葛井,皆为百姓传讹,明朝知县冯惟贤在修志书时已经作了修订。

而在同一本志书中,又出现了元朝中统二年的重修圣母庙碑。碑文记:由古潞城县东南数十里葛井乡,乡之东社曰圣母谷,谷之四面,山明水秀,石怪木老,乃太行左腋之最奇者也。谷之中云窗雾阁,风楼月榭,金碧照映,簷楹奂轮,乃卫公假宿之地也。其庙自隋唐以来有之,迄今五百年矣,累遭雎劫而秋毫无损焉,亦神明保佑之力也。这是潞州昭义军马元帅率所属所建。我没想到又在这里再次见到昭义军,还是在写到大河关的时候,昭义军曾从大河关往东出战。中统是忽必烈的年号,中统二年即年。这应该是年之后的又一次重修。

按此说法,当初的圣母庵在山下。至于山上的尼姑庵,是怎么回事,就不知道了。这和寺庙考证没关系,但因是葛井山的传闻,多记一笔。

在梳理过程中,出现两个人,一个人是明朝洪武年间的张璧,二是李卫公。

张璧,直隶蒙城人,洪武初年到潞城做知县,重视科举,招抚流民,做了几年的知县,官吏畏惧,人民怀念,所以名列志书中名宦一节。最其码他重修了圆寂寺,也算有作为的官儿吧。

李卫公,也即李靖,小说中的那个托塔李天王,后被神化,有行雨之能。详情见《神头岭:皂角树边硝烟弥漫》。

而在旧志杂传一节中,说到李卫公:县西有起云台,县东有神头岭,南乡有圣母谷,祠中宋建中靖国元年碑备记行雨事,虽皆附会,而流传实久,历代以祈祷著灵,累加封号,公祠遂遍潞境矣。又《酉阳杂俎》记载:李靖尝投宿一巨宅,有老妇延之,中夜扣户甚迅,妇出谓靖曰:“老妇,龙也,二子俱出,今天命行雨,欲烦一行”,遂鞯青骢马,以一瓢水与之,戒曰:“马跛地嘶鸣,即取一滴水滴马鬃上,一滴乃地上一尺,慎勿多也”。靖见旱极,连下三十余滴。靖归,妇惊语曰:“平地水深三丈矣”。

很多奇闻杂事多有意思,录来供大伙参考。

6、葛洪之仙迹

捋清葛井山之配置,再来看葛仙翁。

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所以冯惟贤写到:抱朴丹炉此地留),丹阳句容(今属镇江人),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他出身江南士族。其祖在三国时的吴国,历任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要职,封寿县侯。他父亲继续在吴国作官。吴亡以后,初以故官仕晋,最后迁邵陵太守,死于官任上。葛洪为其父之第三子,颇受其父之娇宠。十三岁时,其父去世,从此家道中落,十六岁开始读《孝经》《论语》《诗》《易》等儒家经典,尤喜“神仙导养之法”。八王之乱时,绝弃世务,锐意于松乔之道,服食养性,修习玄静。拜师鲍靓,继修道术和炼丹术,深得鲍靓器重。又娶鲍玄之女、擅长灸法的鲍姑为妻。建兴四年(年),还归桑梓。东晋开国,念其旧功,赐爵关内侯,食句容二百邑。咸和初,止于罗浮山炼丹。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作不辍。卒于东晋兴宁元年(年),享年81岁。或云卒于晋康帝建元元年(年),享年61岁。

葛洪继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在《抱朴子内篇》中,他全面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理论,并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方术,包括守一、行气、导引和房中术等;同时又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主张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他在《抱朴子外篇》中,专论人间得失,世事臧否。他在《抱朴子内篇》中的《金丹》和《黄白》篇中,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炼丹成就,具体地介绍了一些炼丹方法,记载了大量的古代丹经和丹法,勾画了中国古代炼丹的历史梗概,也为我们提供了原始实验化学的珍贵资料,对隋唐炼丹术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成为炼丹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著名炼丹家。

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

他的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书中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这都是他在行医、游历的过程中收集和筛选出来的,他特地挑选了一些比较容易弄到的药物,即使必须花钱买也很便宜,改变了以前的救急药方不易懂、药物难找、价钱昂贵的弊病。他尤其强调灸法的使用,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明确的注名了各种灸的使用方法,只要弄清灸的分寸,不懂得针灸的人也能使用。他很注意研究急病。他所指的急病,大部分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急性传染病,葛洪在书中说:急病不是鬼神引起的,而是中了外界的疠气。他还记述了一种叫“尸注”的病,说这种病会互相传染,并且千变万化。这种病,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结核病。他是我国最早观察和记载结核病的科学家。他还记载了一种叫犬咬人引起的病症。葛洪想到古代有以毒攻毒的办法。葛洪用的方法是有科学道理的,含有免疫的思想萌芽。在世界医学历史上,葛洪还第一次记载了两种传染病,一种是天花,一种叫恙虫病。西方的医学家认为最早记载天花的是阿拉伯的医生雷撒斯,其实葛洪生活的时代,比雷撒斯要早多年。葛洪把恙虫病叫做“沙虱毒”,他不但发现了沙虱,还知道它是传染疾病的媒介。他的记载比美国医生帕姆在年的记载,要早1多年。

葛洪的一生可谓精彩,而且颇具传奇色彩,他的聪慧睿智帮助他开拓了医学上的新领域,在临床急症医学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封建社会里,贵族官僚为了永远享受骄奢淫逸的生活,妄想长生不老。有些人就想炼制出“仙丹”来,满足他们的奢欲,于是形成了一种炼丹术。炼丹的人把一些矿物放在密封的鼎里,用火来烧炼。矿物在高温高压下就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出新的物质来。炼丹术在我国发展得比较早,葛洪也是一个炼丹家。当时,葛洪炼制出来的药物有密陀僧(氧化铅)、三仙丹(氧化汞)等,这些都是外用药物的原料。

此外,葛洪还提出了不少治疗疾病的简单药物和方剂,其中有些已被证实是特效药。如松节油治疗关节炎,铜青(碳酸铜)治疗皮肤病,雄黄、艾叶可以消毒,密陀僧可以防腐等等。作为一个道士,葛洪早在1多年前就发现了这些药物的效用,在医学上做出了很大贡献。

旧志中记载中,还有一个人与葛仙翁有关系。明昌五年,秦知常写过一篇记,写到我们潞城有一申仙,自称羊住,小的时候很聪慧,在大禹山遇到了葛仙翁,授太阴练形术,单音跣足,僵卧雪中,鼾息雷鸣,能预知水旱、灾祥、夭寿等事,有人病了来乞药,他在坐中随便取了果蔬给人便可治愈。八十三岁时去世,埋葬了百日时,正是冬天,夜半忽然听到霹雳声,等到白天去看他的坟,就见有缝隙,打开棺木查看,只留下了一只鞋、一条被子、一把棕扇。

后申仙祀城东二里白鹤观。年少时候,到潞城一中求学,要路过白鹤观,原来,其中供奉的还有咱们本地的神仙。

白鹤观也有此记。

原来都是仙人。是仙人,便难觅踪迹。

申仙得葛仙翁真传,取果蔬给人治病,而至今当地百姓还在传说,若乡人有病,葛仙翁会指瓜为药,为人治病,多可治愈。言之凿凿,与申仙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处,想来也是一脉相传吧,不知道是否可以信以为真。

葛井山中的我

7、多少繁华都成了纸上的传说

葛井山呈东西走向,横卧在潞城之东南向。山南,树木稀少,山北,山林茂密成荫,犹如阴阳脸,走在山梁上,甚觉异趣。大概世间万物皆是如此,都在阴阳、黑白、成败、喜乐中转折,各自守着各自的使命,到达生命的尽头。

葛井寒泉,千百年来,虽已不复昨日模样,却也是辗辗转转,从没有消失,这自然之景,借用山的力量,抵抗着世间的消磨。

葛井山上的阴阳脸

从山上葛井寺的残砖断碣剩瓦中,能想象得出原来的形制,从山下圆寂寺的故事中,也能探知原来的红火,加上葛井的传说,李卫公祈雨的圣母庵,以及寒泉的生活性,想像力再贫乏,也能感知到原来此处是多么的辉煌。山上山下总是人来人往,人们在小路上相遇会相视一笑,大家都是背着一个世俗的期望,愿生活更好,神灵们也欣喜着这种热闹,并尽心竭力地给予人们方便。

可今日,不可避免地,那些神仙或者建筑,早早地就在风中化为虚无,只留下今日纸上的传说。

在自然面前,在山峰面前,我们都很渺小,悟到此处,那便心存敬畏,善对世界吧。

葛井山上的松林

8、葛洪与葛井山之谜

我以为行文到此,关于葛井山的记忆可以接近尾声,但是,不。

有一天,马书岐老师问了我一句话:葛洪为什么会来葛井山?

我愣了,是啊,他是镇江人,为什么会来葛井山,且让我们世世代代以他的姓给我们的山峰冠名?

肯定是我遗漏了许多。

再从典籍中查起。

《晋书·葛洪传》:后师事南海太守上党鲍玄。玄亦内学,逆占将来,见洪深重之,以女妻洪。清《番禺县志》载:“鲍靓,字太元(玄),上党人。为南海太守,常行部人海遇风,饥,取白石食之。以女鲍姑妻葛洪。”《钦定四库全书》中的《广州通志》:“晋鲍靓字太元(玄),上党人,汉司隶宣之后”。

前面也说过,葛洪的妻子是鲍姑,鲍姑是鲍玄的女儿,葛洪师从鲍玄。

仅从这个记载和《晋书》之言,并不有解释这个问题。《广州通志》的一句话,才让我顿开茅塞:“鲍靓是上党人,汉司隶宣之后”。宣是谁?这就要说到一上党的一个著名人物:鲍宣。

鲍宣画像

鲍宣,原籍渤海高城(今河北盐山县),西汉哀帝时,先任谏议大夫,曾多次冒死直谏,提出救国救民良策,得到哀帝赏识,提升为司隶(中央最高监察官)。后因严格执法,摧辱权幸,而蒙冤获“罪”,被流放上党长子县,后举家迁来长子落户扎根,成为长子人,居住在长子的鲍庄和鲍店。王莽篡权后大杀汉室忠臣,耿直的鲍宣大义凛然从容自尽。死后安葬于长子城东南5公里南鲍村。后来,发展出鲍姓一族,鲍宣成为上党鲍的始祖。而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鲍氏家族,也大都以“上党”为其堂号。

鲍靓,是鲍宣曾孙鲍德的后人,也即鲍宣后人,字太玄(清代史籍为避康熙帝玄烨之讳,改称太元),有资料显示,鲍靓生于公元的三国时期,卒于公元年即东晋哀帝兴宁元年,享寿岁。鲍靓曾任西晋南阳中部都尉,后迁南海太守(今广州珠江三角洲一带)。鲍靓最高做到南海太守。鲍靓学问深厚,尤其熟天文,悉易经,特别擅长观天道自然之变化而预决吉凶之术。鲍靓在南海太守的任上干了七年,卸任后,迁居丹阳设帐授徒。这期间,丹阳少年葛洪投其名下学习炼丹和道学。鲍靓喜欢葛洪,除将生平所学倾囊传授,还将自己的爱女鲍潜光(鲍姑)许配给葛洪为妻,后来夫妻俩都成为名垂青史的道学家和医学家。

鲍潜光,史料直接称她为上党人,或称“上党鲍姑”。鲍姑从少跟着父亲鲍靓学习道法和医法。鲍姑在修道之余,潜心研究医学。鲍姑的主要成就是灸术,她是中国中医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被后人奉为古代四大女名医之一(晋代鲍姑、西汉义妁、宋代张小娘子、明代谈允贤)。她经常出没于崇山峻岭、溪涧川流,采药制药,自研灸术,创造出了以灸治病的独门绝学,尤以治赘疣和赘瘤见长。艾是鲍姑首先发现并用来给人治病的一种良药。鲍姑治疗赘瘤只需要点燃艾草一柱就解决病痛,她采用越井冈(越秀山)脚下的红脚艾绒为人灸疗治疾,因此后人又称她为“鲍姑艾”。虽然鲍姑无专著传世,但其夫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有针灸医方百余则,列举的灸术就占九十多条,其中对灸治的功效与施用方法都做了精妙讲解。后人推测,书中有关灸治的论述,应该出自鲍姑之手。

(以上内容参考马书岐《鲍宣传》和申修福《上党鲍始祖及其后代》)

知道了鲍姑的身世,我想,葛洪为什么会来到这里,也就清楚了。离潞城很近的长子是鲍玄的故乡,也就是鲍姑的故乡。正因为是故乡,葛洪才跟随鲍姑来到了上党,并找到了葛井山这样的仙地,在此炼丹并为百姓治病。

世间事要解释清楚,确实需要庞大的知识架构,而我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在这样的史实和事实面前,也是这样的渺小。

此刻,只有汗颜两个字可以形容自己的心情。

即使在没有你的世界,也一定存在着某种意义。但是没有你的世界,就像是没有暑假的八月。

——《你的名字》

王者芳菲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白癜风哪家医院看最好
白癜风如何确诊治疗好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