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大约5分钟看完。要想好好了解,再看点儿延伸书,可能一晚上都不够。 前段时间将王南的《六朝遗石》重新翻了一遍,还是很喜欢。看完,用他的文章梳理成了这样一篇南京看石。上一个国庆节,和朋友去的南京。在我坚持下,我们去了明孝陵。除了神道的那些石头,好像便没有其他可看的。很多游人的对话更是如此,大家一心想着陵墓所有的看头都在地宫,然而没地宫给看。其实如果看完《六朝遗石》就知道,很多时候还是我们不会看。不过这篇主要是说南朝宋齐梁陈时的陵墓。简单来说,找到地点,然后神道看石兽、石柱、碑阙,最后是保护性挖掘出来的一些文物,以及那些东西为何在哪里。如果有余力,还可以看涉及当时普通人思想的一些书。一般最后都与陵墓布置有很大关系。 相关的书,推荐王南的建筑史诗系列,它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大概中西对比着这样一本一本写过去,目前读库已经刊登过的他的作品包括:《万神殿堂》、《汉家陵阙》、《塔窟东来》、《六朝遗石》(和这篇相关)、《金色天国》、《梦回唐朝》、《修道圣所》。基本上一年两篇,一中一西。听名字,便知道,是带着旅行的绝佳指南。读库还出过他的《营造天书》的单行本,这本书去年曾介绍过是时候结束直把和风作唐风的时代了。这几本全部推荐入手。 除此《中国古代建筑史》(五卷本)也很棒。网上有电子版,如果感兴趣家里也摆得下,建议入手纸质版,因为图片更加清晰。每次去一个地方旅行前,随便翻翻,收获会很大。理解地会比网上更加深刻。《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八册本)也推荐。尤其后者,孩子上学后,假设对历史地理感兴趣,翻这些会很有帮助。比买很多花哨的地图,这或许是基础实用版,信息量却极大。 好,回到南京,六朝遗石,以下内容主要整理自《六朝遗石》、《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陵墓部分等。 1、南朝——宋齐梁陈 和西汉长安渭北诸陵一字排开不同,南朝帝陵比较散,宋、陈帝陵居于建康周围,呈散点状分布,除了西面因紧邻大江无法建陵之外,北、东、南三面皆有分布。齐、梁帝陵则齐聚于丹阳,为六朝帝王陵寝之最。其中,齐陵大都聚集在丹阳东北的经山周围,而梁陵则多位于丹阳东部荆林三城巷一带。此外,梁代诸王墓留存不少,大都集中于建康周边,尤其是南京与栖霞山之间的大道旁,呈小规模聚集之态,为仅次于丹阳帝王陵区的第二大集群。 南京周围南朝陵墓分布示意图。王南据《六朝帝陵》插图改绘。 丹阳南朝陵墓分布示意图。王南据《六朝帝陵》插图改绘 这两幅图均是王南根据《六朝帝陵》插图绘制。根据傅熹年编著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讲述魏晋南北朝陵墓章节,其中宋齐梁陈四朝,齐梁为同族,帝陵也基本都在丹阳。所以齐梁之时谒陵都由水路沿秦淮河东行,经过方山,过破冈埭(又名破冈渎),丹阳,至陵口,进入陵区。在陵口夹河设置一对石兽,作为整个陵区入口的标志。 根据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魏晋南北朝部分,当时沿着秦淮河,加上接驳的小运河,一路基本很通畅地到达陵口。以避大江之险。这一部分我翻查了很多地图,最好看的还是谭其骧这本,网络上有高清电子书,但是不如买一套,其实也不贵。大家可以在下面这张图中寻找建康、江宁、淮水、陵口这几个地名。 2、到了陵墓可以看什么:石兽、石柱、石碑 今天人想起陵墓,第一反应估计是《盗墓笔记》,其实正常人谁会想着盗别人的墓。另外考古与盗墓一定要区分开,今天基本都是保护性发掘,盗墓破坏了很多墓室原有的信息,比如早先的壁画。而且墓室布局从考古角度来说也是非常重要。 陵墓,其实就是死者的空间。它反应的是人如何处理死去的世界。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这种如何处理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这本书中讲述了很多从战国到汉朝,人们如何处理面对死亡。“汉墓是汉代人为追求生命永恒而构设的一种宗教建筑,是古代宗教家为救度、仙化死者而架设的仪式设施。”同样汉画中出现的大量历史人物,反应得也时汉代人的仙谱伦理。在佛教还没有大量传入的时代,汉墓中表达的仍然是生机勃勃的一个世界,并没有混同地狱,可以说那是由死进入永生的一个过程。 不过《汉鬼考》一书中最有意思的是对石头的论述。他引用的是巫鸿在《礼仪中的美术》一段话:从来忽视用石头作为建筑材料的中国人这时似乎突然发现了石头,并赋予石头新的意义。……木构建筑为生者所用,石质建筑则属于死者、神祗和仙人(后者包括西王母和山神等)。石材一方面与死亡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升仙有关。死亡、升仙与石材的共同联系又强化了二者之间的联结。我们发现这一联结在公元前2至1世纪时最终在人们的宗教观念中确立,为以图像和建筑表现来世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础,也与丧葬艺术与建筑的许多变化——包括对石头的使用——密切相关。 依着这个观点,再来看南朝现存的陵墓可以看什么。如果没有保护性发掘的。地面可以看的是神道上的石兽、石柱、石碑,以及石碑的亭子等,一般后者也无遗存。 南朝四朝之中以梁代陵墓神道形制最为完善,大都设有石兽、石柱、石碑,其余各朝仅有石兽(史载刘宋陵墓前有阙表之类,但未发现实物遗存)。 梁代陵墓布局示意图。图片来源:《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梁南康简王萧绩墓神道全景,可见辟邪一对、石柱一对。在句容华阳镇。图片来源:《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神道石刻全景,在丹阳。段智钧摄 通过这三张照片,便大概可以明了。其实还有一个特别显而易见的例子是朱元璋的陵墓,也基本是这样的流程。 3、石兽——麒麟、辟邪 南朝陵墓神道仪仗队的第一对成员是石兽一对。总体看来,南朝陵墓石兽可分作两大类:第一类专列于帝王陵前,成对出现,其中一只双角,一只独角;第二类则列于诸王墓前,头上无角,造型酷似狮子。这些石兽的名称记录有很多,许多还互相矛盾。目前学界较多采用近代学者朱偰的命名法:将王墓前状若狮子者定为“辟邪”,将帝王陵前单角者定为“麒麟”,双角者定为“天禄”。 王南摄 这是南京狮子冲陈文帝永宁陵双石兽,正面者为单角麒麟,背面者为双角天禄,二者皆为公兽。所谓天禄、麒麟,实际上是雕刻匠师根据狮子、老虎等走兽为主要造型主题,加入鹿角、鸟翼等元素,从而构成的幻想中的神兽,一如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神兽——龙的创造一样,是多种动物局部造型的大综合。南朝陵墓石兽,以凶猛见长,丝毫没有鹿的影子。 这是梁吴平忠侯萧景墓右辟邪,位于南京栖霞镇。 南京麒麟铺石麒麟,原被认定为宋武帝刘裕初宁陵麒麟,王南认为其特征明显属于南朝帝陵晚期风格,大头、短颈、有肘鬃、内侧双腿前迈。图片来源:《六朝帝陵》。 值得一提的目前这个麒麟的现状,去年金陵晚报有介绍说,这个麒麟有望被搬入室内。刘敦桢早在建国初期对南京古建的报告里已经提到此麒麟,认为这两个石麒麟的体量并不大,而且靠近马路,交通方便,应该尽早搬入城内保存。当时另外一个麒麟还倒在水中。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了,这麒麟还是得每年呼吁一次。 梁萧景墓辟邪。梁代辟邪本就孔武有力,萧景墓石兽孤立于广袤阡陌之间,尤显“独孤求败”式的气概,南京市徽的辟邪即以此兽为原型,故堪称古都南京的象征。此位于南京甘家巷。 最后放一张丹阳陵口的。 位于齐梁帝陵区入口处,同样为后期造型,当为梁武帝之后所立。与诸陵石兽不同之处在于,此对石兽位于萧梁运河两旁,夹河而立,意境大不相同。 据王南统计,丹阳、南京可看的麒麟、天禄:(关于这部分,大家最好能够对照南朝皇帝世表来,拿出个小本本,先把宋齐梁陈皇帝更替弄清楚,然后对照下面王南的统计,会更清楚一些。不然一会儿就绕晕了。) 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年,一说为齐高帝萧道成之泰安陵,年,位于丹阳狮子湾,二兽均存); 齐武帝萧赜景安陵(年,位于丹阳前艾庙,二兽均存); 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年,位于丹阳仙塘湾,二兽均存); 齐废帝东昏侯萧宝卷陵(年,一说为齐明帝萧鸾兴安陵,年,位于丹阳金家村,二兽均存); 梁文帝萧顺之建陵(年,位于丹阳三城巷,二兽均存); 梁武帝萧衍修陵(年,位于丹阳三城巷,仅存右天禄); 梁简文帝萧纲庄陵(年,位于丹阳三城巷,仅存左麒麟); 梁朝某陵(原认为是齐明帝萧鸾兴安陵,曾布川宽认为是梁敬帝萧方智陵,年,位于丹阳三城巷,二兽均存); 陈文帝陈蒨永宁陵(年,位于南京狮子冲,二兽均存); 陈朝某陵(原认为是宋武帝刘裕初宁陵,位于南京麒麟铺,二兽均存,暂列最后,其年代也有可能早于陈文帝陵)。 南京的童鞋不妨将南京部分单拎出来。比起麒麟、天禄,南京可看的辟邪更多,不过下面这部分也包括丹阳的: 齐前废帝鬱林王萧昭业墓(年,位于丹阳烂石弄,仅存右兽); 齐后废帝海陵王萧昭文墓(年,位于丹阳水经山村,二兽均存); 梁桂阳简王萧融墓(年,位于南京炼油厂,二兽均存); 梁安成康王萧秀墓(年,位于南京甘家巷小学,二兽均存); 梁始兴忠武王萧儋墓(年,位于南京甘家巷口公园内,二兽均存); 梁吴平忠侯萧景墓(年,位于南京甘家巷,仅存右兽); 梁鄱阳忠烈王萧恢墓(年,位于南京甘家巷口公园内,二兽均存); 梁临川靖惠王萧宏墓(年,位于南京仙鹤门仙林大学城应天学院东,仅存左兽); 梁南康简王萧绩墓(年,位于句容华阳镇石狮沟村,二兽均存); 梁建安敏侯萧正立墓(年,位于南京江宁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东,二兽均存)。 这些石兽到底从哪里来的?王南《六朝遗石》里讲得很清楚,印度那边的狮子,逐渐传到中土。加入了本身的想象。书中将亚述、希腊、埃及的一些狮身像拿了出来做了一些艺术的对比。在此就不再多放。 3、石柱 石柱这部分可看可讲的部分更多,它的来源以及上面的纹饰。石柱在南北朝时还被称为石标,史书里记载过宋武帝刘裕陵,因为大风,隧口左标折。石柱起源于汉代,古人立柱,有时一束竹竿就可以代替木柱,称为束竹。但是凹槽圆柱汉代以前没有见过。因此这部分应该是东西交通的结果。 石柱上的正文反书也值得研究下。就是说东西两侧的石柱上面的石刻内容是一样的,但是并非简单重复,有的是镜像反转,有的就时反书。 上面便是梁吴平忠侯萧景墓(年,位于南京甘家巷,仅存右兽)神道石柱题刻的“反书”镜像成“正书”。巫鸿在《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里专门写过,他认为正书是给凭吊者看的,而反书是写给石柱背后的“观者”,也就是墓主人的灵魂。王南则从建筑对称角度来解释。他认为: 整座陵墓,无论是石兽还是石柱、石碑都时对称排列再神道两旁,这种对称分布的元素,尽管形式完全对称,但内容不重复。石兽的话,是双角天禄和单角麒麟。王墓前的辟邪则分公母。石碑、墓室壁画也一样。王南还举了古人给建筑群中对称的建筑取名字的例子,比如即使中轴线两旁配殿形式完全一样,但是名称也一定不相同,是对仗的名字。比如东华门、西华门,文华殿、武英殿等等。所以这里的正反书写可能只是为了解决形式与内容的复杂矛盾,即两个石柱必然对称,书写文字如若重复,不符合一贯审美,所以发现了这种正反书写的题刻。 两种说法倒都可以互相参照。 4、石碑 和石兽、石柱相比,南朝陵墓留存的石碑不多,碑身犹存者仅四座。梁安成康王萧秀墓(年,位于南京甘家巷小学,二兽均存),有两座,但字迹已经不清。梁始兴忠武王萧儋墓(年,位于南京甘家巷口公园内,二兽均存),因为神道中的一块碑被搭了房子,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她的职位、名号都有,因此可以准确确认他的身份。梁临川靖惠王萧宏墓(年,位于南京仙鹤门仙林大学城应天学院东,仅存左兽)也存一座碑,有大量雕饰。 王南建议看南朝墓碑,要留意他们薄薄的碑测,通常自上而下分为八格,雕作各类鸟兽怪物,每格之间分隔处皆刻忍冬花纹样。 萧宏墓碑碑首之装饰图案亦清晰可辨,共刻三神王,中央神王双手左右展开,下蹲在莲座上,为中国古代传说中打鬼的方相氏。其下为碑孔,周围饰莲瓣,左右为双龙,婉转腾飞,状极生动。再下面为摩尼宝珠,宝珠下为莲台,旁生莲花,摩尼珠上有火焰纹,像是祆教的祭坛。再两旁各一神王飞舞于空中,左为电神,右为雨神——整体呈现出中国民族传统与佛教、祆教艺术相融合的混杂风格。而碑侧的八幅雕饰据学者推测,由上而下依次是雷神、朱雀、雨神计蒙、风神飞廉、电神僻电、凤凰和两个方相氏部下“十二神王”中的角色。此外,萧秀墓碑侧面还剩底部一尊雕像,为一长舌神王,据推测亦是来自波斯祆教的神像。 梁临川靖惠王萧宏碑与碑测精美石刻;图片来源《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与《六朝艺术》 5、墓里面的文物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大家可能最好奇的还是墓里面到底什么样子。除了墓通常与死亡相连外,还多是因为相隔上千年,蕴藏的另外神秘感。 王南《六朝遗石》中专门将竹林七贤的壁画拎了出来:南朝宋、齐、陈三朝帝陵都经过发掘。按时间顺序依次有宋孝武帝刘骏景宁陵(年,即南京西善桥宫山墓)、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年,即丹阳仙塘湾墓)、齐废帝东昏侯萧宝卷陵(年,即丹阳金家村墓)、齐和帝萧宝融恭安陵(年,即丹阳吴家村墓)和陈宣帝陈顼显宁陵(年,即南京西善桥油坊村墓)五座陵墓。其中,宋孝武帝景宁陵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壁画质量最佳,齐景帝修安陵墓室保存较好,东昏侯萧宝卷陵壁画保存最多,五陵虽各有损毁,但若互相参照,亦可窥见南朝帝陵地下墓室的概貌。 目前这些挖掘出来的陵墓甬道石门上方的门楣、砖画均可以在南京博物院看到。 除了现场看外,还可以在网上搜寻一些拓片。当然仔细阅读王南《六朝遗石》也是一个好办法。如果想再多了解一点,比如墓室里为何会出现竹林七贤这样的历史人物,若再往前推,汉墓里的西王母为何后来与她相配的男神中会有子路。历史人物的成仙,表达出了怎样的中国人的思想?推荐《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 当然这也只是很小的一个侧面。去搜寻这些人的故事也是一个方向。就不会出现来到这些没有挖掘的陵墓前,一点儿都不知道从何处看起的情况。也不会话到嘴边全是野史。 古文观不止 哀江南 孔尚任 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 野火频烧,护墓长楸多半焦。山羊群跑,守陵阿监几时逃。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谁祭扫,牧儿打碎龙碑帽。 横白玉八根柱倒,堕红泥半堵墙高。碎琉璃瓦片多,烂翡翠窗棂少。舞丹墀燕雀常朝,直入宫门一路蒿,住几个乞儿饿殍。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你记得跨青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行到那旧院门,何用轻敲,也不怕小犬牢牢。无非是枯井颓巢,不过些砖苔砌草。手种的花条柳梢,尽意儿采樵;这黑灰是谁家厨灶?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