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6-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每年学生开学的时候,家有孩子上学的丹阳人家都会包一顿馄饨,这种习俗源于何时,不得而知。

俗语说“南方人吃馄饨,北方人食饺子”。说起馄饨,早就见载于明朝李时珍(——年)所著《本草纲目》,其释文是这样说的:“馄饨,用清水和麦粉作皮(俗称馄饨皮子),内包菜或猪肉作馅,用水煮熟,象征着混沌不正的意思。现在(指明朝时期),多习惯用于祭祀祖先。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吞服五个,可以镇鬼邪(时疫)。六月初六(天贶节),用茄子作馅的馄饨,吃了可以预防各种疾病”。

在李时珍著作的影响下,人们对馄饨又形成以下认识:(1)馄饨之名,取自混沌;馄饨形象,不方不圆,混沌不正。(2)明朝时期,馄饨就很流行,已成习俗,主要用于祭祀祖先。(3)农历五月六月,为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各类传染病频发,吃食馄饨,可以预防疫病。

改朝换代,历史前进,民俗也随之发生变化。今人,认为吃食馄饨是“求个吉兆,图个安顿”。

丹阳人吃馄饨,年代久远,世代沿袭,终成民间习俗。除夕夜(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忙于包馄饨,吃一顿荠菜猪肉作馅,鲜美可口的年夜饭。农历二月初八日,丹阳西门外张巷村(今称张寺村)张大帝生日,素有“迎客风,送客雨”一说。这天,行宫南宫大帝、司徒都观大帝(民间俗称菩萨),同来张寺村祝贺。张大帝嗜赌成癖,与都观大帝赌博,不仅家财输光,连老婆都输给都观大帝。由此,民间流传吃食馄饨,告诫后人,不要赌博,求个“安安顿顿”。丹阳城内、河阳、司徒、练湖、大泊、荆林、陵口、珥陵等地,都有中午吃馄饨的民俗。延陵各地,在夏至日,家家户户吃馄饨。《麦溪人文录》一书载有“上灯馄饨落灯面”习俗,即正月初七日“上灯”,晚饭全家吃馄饨,正月十八落灯,全家吃面。

吃馄饨既成丹阳习俗,于是商店、小摊,纷纷制作馄饨供应食客,以此营生。年4月23日,丹阳解放。5月6日夜,邓小平一行,从南京来到丹阳,因未吃晚饭,由陈毅同志陪同,在灯笼巷头(临近十字路口)的馄饨摊上,吃的夜宵就是馄饨,被传为佳话。灯笼巷头的馄饨摊,系丹阳燕子巷卞姓居民及其女儿卞阿青(后参加丹剧团)经营。馄饨摊供应索粉以及小馄饨。每天天黑就摆摊,至晚上10点钟左右才收摊。年解放初期,百业待兴,革命工作人员、军人,都是供给制待遇,很少有吃夜宵的,地方机关干部,晚上9时政治学习结束后,偶尔也会去卞家馄饨摊,吃上一碗小馄饨。

而今丹阳城乡各地,家中有亲人外出,诸如参军、求学、打工等,仍习惯吃一顿馄饨为其送行;日常,居民往往是借吃一餐馄饨调调胃口来改善生活。丹阳吃馄饨的习俗深植民间传承不衰。

赞赏

长按







































儿童白癜风怎样治疗
苏孜阿甫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