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从地盘上来看,东吴的地盘还是很大的。但是就如蜀汉有南中地区一样,东吴内部也有一个难以处理的问题。东吴有很多山地,其中居住着一批山越人。有的山越人支持孙氏的统治,有的山越人反对孙氏的统治。他们依托山川之险,不服从东吴的管控。面对这些山越人,东吴也进行了很多次的战役,东吴的一些将领也是靠征讨山越起家,以此建立功勋手握资本,成为东吴的重要将领。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诸葛恪对丹阳山越的战役——“诸葛恪讨山越之役”。长期存在的丹阳山越问题山越一直以来都是孙氏政权长期面对的一个问题。孙策进入江东的时候,就受到严白虎为首的山越势力的反对;孙权上位之后,本意向西拓展,全据长江防线从而进入益州,完成鲁肃以及甘宁提出的“天下二分之计”,而从孙策遇刺的建安五年(即公元年)到“赤壁之战”爆发的建安十三年(即公元年),孙权才堪堪击败江夏的黄祖,很大的精力都放在讨平山越上;之后山越的问题也一直存在,甚至持续到东吴后主孙皓在位时期。山越分布范围非常广泛,不仅仅局限于丹阳郡。其中反对孙氏统治的山越不出赋税,脱离孙氏的控制,并且容易与北方联合起来,反抗孙氏。这些山越与蜀汉的南中地区还有不同。蜀汉的南中地区地处偏远,即便失去控制,一时半会也不会威胁到蜀汉的统治;而东吴的山越分布在扬州各个郡县,包括与北方政权以及东吴政治中心相邻的地区。这些不稳定因素给孙权造成很大的困扰。我们先看看《三国志》中对山越的评价。《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时扬、越蛮夷多未平集,内难未弭,故权卑辞上书,求自改厉。”《三国志·吴书·贺全吕周锺离传》陈寿总评:“山越好为叛乱,难安易动,是以孙权不遑外御,卑词魏氏。”《三国志·吴书·张温传》:“权谓温曰:‘……若山越都除,便欲大构於蜀。’”由此可见山越的存在确实给孙权的统治造成了一定的困扰,甚至影响到东吴的对外关系。他们不服从东吴的管理,导致东吴在财政和兵源上的缺失,本身也是东吴的不安定因素。所以孙权以及一些东吴将领经常对山越发动进攻,削弱反抗势力,从中吸收兵源补充国防。诸葛恪征讨山越,其目的也是为东吴征收四万的兵力。那么这个过程究竟顺利吗?《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屡自求乞为官出之,三年可得甲士四万。”难以根治的丹阳山越山越人长期居住于山岭之间,具有强健的体魄和丰富的山地作战经验,在山岭之间行动灵活。关于山越人的构成,一直以来存在争议。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山越人的生产能力并不低。他们以农业生产为主,也有开采铜矿、铁矿并且打造铠甲、兵刃的技术。可以说一个装备兵器的山越人在山地的作战能力应该是很高的。当然山越人再厉害,说到底也就是一些松散的地方武装,相对于东吴的正规军来说,战斗力还是有不足。但是东吴军队击败山越人很容易,剿灭山越人却极为困难。首先是地理环境上的困难。山越居住于山地之间,我们看三国时期的地图,丹阳郡与吴郡、会稽郡、鄱阳郡(从豫章郡划分)、新都郡(从丹阳郡划分)相邻,山地简直连成一片。山越人熟悉地形,便于躲藏,东吴军队却受到很大的限制。其次是山越人避免与东吴军队发生正面冲突。一旦与东吴军队作战失败,立刻四散奔逃,藏身于山岭之间,东吴军队无法将他们集中到一起剿灭,击溃山越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这个问题一直摆在这里。东吴向丹阳郡征兵,也仅能从山地以外的一些县城征兵,对山地内的山越人实在有些束手无策。诸葛恪自发申请收服丹阳山越,很多人包括其父诸葛瑾都不看好。《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虽前发兵,徒得外县平民而已,其馀深远,莫能禽尽……众议咸以丹杨地势险阻,与吴郡、会稽、新都、鄱阳四郡邻接,周旋数千里,山谷万重……山出铜铁,自铸甲兵……其战则蜂至,败则鸟窜,自前世以来,不能羁也。”诸葛恪“请君入瓮”的战略诸葛恪深知进入山地集中剿灭山越的困难实在太大,前人没有成功,自己也不太可能成功。于是他改变策略,由“打进去”转为“逼出来”。诸葛恪的战略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丹阳山越分割包围;二是消耗山越人的粮食;三是攻心为上。1.诸葛恪到丹阳之后,先通知丹阳郡周围的吴郡、会稽郡、鄱阳郡、新都郡守卫自己的郡界,防止丹阳山越进入其他四郡;并且将已经服从东吴统治的山越集中起来安置,防止他们与丹阳山越再度联合。这样一来,诸葛恪就将丹阳山越集中到丹阳郡之中,缩小他们的活动范围,断绝外部的联系。2.即便如此,丹阳郡的山地仍然很广泛。诸葛恪并不主动进攻山越,而是先在山地中修建隔离工事,占据险要地形。等到山越人的庄稼成熟之后,就派兵割收。如果山越人来救,那就会与东吴军队正面碰撞,自投罗网;如果不救,那么就没有粮食吃。等到存粮消耗殆尽,新粮无法收获,有部分山越人就坚持不下去了,陆续出山投降东吴。3.先投降东吴的山越人被诸葛恪当做一面旗帜。诸葛恪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下令安抚这些山越人,只迁徙他们到其他县城,不能抓捕囚禁。有一个叫做周遗的山越人假装投降,内心仍然打算发起叛乱,被臼阳县长胡伉抓捕。诸葛恪为了贯彻攻心为上的策略,不惜诛杀胡伉,向剩余的丹阳山越示好。这个策略果然奏效,山越人知道自己出山也没有性命之忧,如果不出山就会饥困而死,权衡利弊之下,只能携老扶幼,归附东吴政权。诸葛恪从中吸取四万青壮充军,完成自己的承诺,另外还有至少超过六万人口的劳动力。丹阳山越的问题终于被解决。小结从嘉禾三年(即公元年)八月到嘉禾六年(即公元年)十月,“诸葛恪讨山越之役”持续了三年的时间,诸葛恪不与山越正面交锋,从最基础的物质条件——粮食上入手,采取包围(限制地理环境)、消耗(破坏山越生存条件)、攻心(瓦解抵抗心理)的策略,可以说是环环相扣,用极小的代价解决了长期困扰东吴政权的丹阳山越,为孙权带来四万士兵和大量平民。这次讨伐山越的战争足以体现诸葛恪的军事能力了。参考文献:《三国志》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