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8-1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姜可生姜可生(-),又名仑,字君西,一字俊兮,号杏痴,杏泪,别号不自生生,别署海棠,阿棠,慧禅,慧矩诸名,江苏省丹阳县人,著名的南社诗人、作家、报人。曾创办与经营镇丹金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丹阳肇明电气公司,还一度担任丹阳县临时县长等职务,姜可生与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柳亚子先生关系密切,两人交往长达40年,书写了一段文坛佳话。年11月13日,柳亚子和陈去病、高天梅在苏州虎丘成立中国近代第一个以诗文鼓吹革命的文学社团体南社,首批社员共17人,其中有丹阳的林立山。年2月6日,林立山介绍丹阳同乡姜胎石和张素加入南社。姜胎石就是姜可生的兄长,年5月29日,姜胎石和同邑张素、胡尹皆介绍二弟姜可生加入南社,这年,姜可生只有20岁,是上海神州大学的学生。姜可生思想活跃,当年6月即致信时任上海《太平洋报》文艺编辑的柳亚子,同时提供《赵百先之鳞爪》、《归途》等作品给《太平洋报》发表。从此,姜可生与年长6岁的柳亚子相识相交。当年,由柳亚子介绍,姜可生到《民国新闻》任编辑,期间,姜可生充二次革命的鼓吹手,发表了大量反对袁世凯的时评,以至后来受到迫害,被迫流亡到苏北兴化、镇江焦山寺和浙江南岙海岛。期间,他在给柳亚子先生的信中写道:中秋盛会,弟不能来,此甲寅一年中,会面无缘矣。年5月,姜可生与同邑好友吕凤子等发起创办《大同周报》时,柳亚子作为“赞成人”予以支持。7月,柳亚子刊《春航集》,收录不少姜可生作品。11月9日,姜可生与柳亚子、朱少屏一起介绍平智础加入南社。年,姜可生父亲六十寿辰时,柳亚子作《祝丹阳姜石琴先生六旬双寿,为令子胎石、可生昆季赋》以示祝贺。年,正逢南社社友苏曼殊去世10周年之际,柳亚子为编撰《曼殊全集》,嘱姜可生回忆曼殊轶闻。时姜可生任江苏省政府建设厅秘书,并代行厅长职务,从政之余,姜可生办了丹阳地方报纸《平报》,从年9月29日起在副刊连载《曼殊上人》。柳亚子对姜可生的《纪曼殊上人》也比较重视,将姜可生所寄《平报》上的《纪曼殊上人》一一剪贴成未刊稿《曼殊余集》之一。年5月,柳亚子游镇江时,姜可生与同邑社友王立佛宴请,柳亚子作诗《谢王立佛、姜可生招饮》:故人仍满眼,厚我最丹阳。王子十年别,姜郎千仞翔。功名何足道,块垒要能忘。莫漫愁离绪,重来一苇航。”年3月4日,在南社创始人陈佩忍去世5个月时,柳亚子在上海发起了陈佩忍追悼会。当晚,与会者在四川北路新亚酒店举行了南社临时雅集,席间,柳亚子将与会者按水浒梁山将点名,姜可生被柳亚子先生戏封为“天立星双枪将姜可生”。年姜可生与京沪汽车联谊会同人邀请柳亚子夫妇游览宜兴,姜可生作诗《庚桑洞》和《善卷洞》,柳亚子回书云:自曼殊大师圆寂以来,二十年无此乐矣……”抗日战争爆发后,柳亚子“忧时愤世”,决定在上海“活埋”,杜门谢客”,姜可生为筹办“镇丹金溧扬五县旅沪同乡救济委员会主办书画振助会”而向柳亚子“请求墨宝”,柳亚子先生“亢爽地赐了联轴”,其中有一幅作品是陆游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一首,姜可生称赞“足可代表四万五千万大众呼声,真是气宇卓荦。”年9月,姜可生外甥韩景琦任副社长兼总编的《镇丹金溧扬联合月刊》第一期在上海出版,姜可生除将柳亚子的《丹徒赵君传》供刊刊登外,还写了多字的《附跋》。年,柳亚子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光荣地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等职。而姜可生也于年作为“特邀代表”出席苏南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年,柳亚子夫妇在上海江宁路凯旋归酒家宴请柳翼谋先生,姜可生和南社旧友杨千里也是座上宾。年9月11日,柳亚子搬进了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为他定居北京安排的住宅。年,姜可生终于筹足路费,到北京任柳亚子先生的私人秘书,帮助整理文稿和南社文存,现藏国家博物馆的部分柳亚子文献中,就有相当部分为姜可生整理。后来,由于柳亚子健康欠佳,姜可生逐步结束了秘书工作,于当年秋离京返沪。”姜可生回到上海后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聘请姜可生为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年上海市人民政府聘其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年6月21日,柳亚子先生在北京去世,姜可生得知这一噩耗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悲痛不已。姜可生于年11月12日去世,临终前跟妻子谈得最多的就是与柳亚子先生的往事。

他的一生只做三件事:画画、教书、办学

传奇人物束云章的实业之路

他天资聪慧,却因国家动乱弃笔从戎投身革命运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