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8-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早餐有些事物必吃有些不可吃 http://www.bdfyy999.com/bdf/jiankangzatan/m/14313.html

年,温州人洪作东和父亲一起来到丹阳。挣钱,是洪家父子的目标。

当时的丹阳,眼镜已经小有规模,洪作东做得也是眼镜生意——他做批发,从附近的厂家拿货,然后卖给全国各地的进货商人,交易地点就是住的小旅馆,生意不错,两年后,他已经存了不少钱。

“年的5月。”至今洪作东记忆清晰,那个月的月末,他的房间呼啦啦进来一批穿着制服的人,因为地下交易,他被税务工商罚了5万。

老眼镜市场从这种眼镜摊位起步

白干不说,还把本钱贴里面,洪作东一下绝望,他决定离开丹阳这个伤心之地。一起走的,还有不少外地的眼镜商人,很多人都是因为“旅馆交易”被罚钱,觉得生意没法做。

正准备离开的时候,他们听到一个“轰动人心的大新闻”——丹阳要建一个专门的眼镜市场,政府要扶植眼镜产业。

他和父亲退掉了车票,回到了小旅馆,决定再博一把!

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

30年后,年6月16日,丹阳。

这天,丹阳举办了一场盛大的主题活动——首届丹阳眼镜文化旅游节。当天,“眼镜”成了这座城市的主角,各种精彩的活动让所有人热情高涨。

洪作东也参与了进来,不过他的身份,已经是南京吴良材眼镜丹阳旗舰店的总经理。

“从没想到丹阳眼镜会发展成这样,真是太快了,这种速度让人幸福。”洪作东说。

丹阳,江苏江南小城,明代才女端淑卿笔下的丹阳,为“秋水茫茫带白苹,渔舟解网集湖滨”,就在这片鱼米之乡,丹阳人用40多年的时间,从路边摆摊到如今形成设计、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及衔接完备的整体产业体系,成为了世界最大的镜片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眼镜产品集散地。

丹阳眼镜

小小眼镜成为城市名片,成为代表“工匠精神”的中国骄傲,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丹阳奇迹”。

“奇迹”的创作者,由一个又一个的“洪作东”组成:他们有深耕这片的土地的丹阳人,有因为眼镜落户丹阳的外地人,有从16岁干到61岁的老厂长,有几代传承的工匠……他们一路征程,荆棘和风雨一路随行,艰辛而又辉煌。

丹阳眼镜的四十年,是一个关于“光荣和梦想”的故事,一个关于“工匠精神”的故事。

只有眼镜卖出去了那天才有饭吃

丹阳生产眼镜的起源,离不开一个词——“窝棚眼镜厂”。

所谓“窝棚眼镜厂”,即指以个人或家庭为主的、将住宅地作为生产场所的小规模的作坊式生产单元。

上个世纪60年代,一批从上海、苏州眼镜厂下放返乡的技术人员在社队的组织下,在大泊和司徒两地开始尝试眼镜制造,“窝棚眼镜厂”自此兴旺。

这也是燎原的星星之火。

汤龙保是第一批“窝棚眼镜厂”的工人,他对当时记忆犹新,“条件恶劣,五六间房,厂房简陋破旧,再加上十几个工人,产品质量主要靠工人目测把关。这种小厂房当时有几十家。”

而今,汤龙保已经是万新光学集团董事长,他的公司占地1万平方米,日产量高达8万副树脂镜片,工艺大多由智能机器完成。

“无法想象会发展成今日模样。”汤龙保感慨。

然而,就是这种“窝棚眼镜厂”,制造了第一批丹阳眼镜,也带来了第一批眼镜商人。

其实“商人”并不确切,因为最初很多人只是小摊贩。例如彭湘华,她是本地人,父亲是一名教师,母亲是那时候大队的妇女主任,在当时算得上书香门第了。

高中毕业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了眼镜,进了副眼镜,一会儿全卖出去了,一副赚两毛钱,一下赚了0块钱,这让彭湘华很是高兴,因为她那时候一个月的工资才十几块钱。

彭湘华

于是她辞职,开始摆地摊,她说,那时候摆摊的多是老头老太,只有她还是个没结婚的小姑娘。父亲很不看好她,甚至一度想和她断绝关系。

如今说起来是笑谈,而当时的彭湘华却承担着很大的压力,因为没有经济来源,她说,只有眼镜卖出去了,那天才有有饭吃。

小摊贩多了之后,一些外地商人也开始进来,温州人洪作东便是其中之一。

据其回忆,当时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丹阳批发眼镜。这些人来了就住在火车站附近的旅馆里,那时候,火车站附近有三个旅馆:站前旅馆、车站旅馆、车站中心旅馆。他们一般晚上住旅馆,白天借一辆自行车下乡去采购眼镜。

“为了做更多的生意,一些小的眼镜生产企业还去旅馆来进行推销,不过这些交易都是地下,不时会被查处。”洪作东对“罚款”仍是记忆深刻。

洪作东

就在洪作东被罚5万元,决定罢手回家后,年,车站、双庙两个村在丹阳火车站附近建起了全国最早的专门用于眼镜交易的“华阳眼镜市场”和“云阳眼镜市场”,组成了最初的丹阳眼镜城。

也正是因为“地下”转“地上”,洪作东决定东山再起。

不过,当时条件依旧简陋,“最早的时候一个门市部15个平方,押金元。前面还有两排水泥板,一人一块,供大家摆摊”,洪作东与父亲租下了一间门市部,由此开始了在丹阳批发眼镜的工作。

华阳眼镜市场

此后生意越来越好,洪作东的姐姐、弟弟、妹妹先后都来到丹阳,从事眼镜相关的行业。

资料显示,当时的丹阳市政府因势利导,到上个世纪末,经过四期改造,两个市场连成一片,占地5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拥有门面房多间,摊位多个,拥有眼镜经营户多户,经营眼镜架、镜片、成品眼镜、眼镜专用工具、眼镜零配件等近千个品种,交易量超过10亿元,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眼镜交易批发市场,并开始“走出国门”。

谁可以拿到树脂镜片谁就可以发财

丹阳眼镜的发展速度,也让很多老工匠都惊叹。

许生炎,丹阳眼镜的第一批工匠,十几岁就进了眼镜厂,如今已是一家大型集团的眼镜研发部主任。

许生炎

他回忆当时的制作工艺,“镜片就是把玻璃切成圆形,打磨成不同弧度,形成不同的度数。一副镜片得经过十几道工序,要一天的时间,而确定眼镜的度数没有专业的工具,误差很大,配眼镜也很随意,因为没有验光,全凭自己感受,觉得合适就买。”

另外,镜架生产也是手工的。最开始镜架的原材料是赛璐珞(一种塑料材质),把它做成平板,大概1米宽米长,有一定厚度,然后在平板上裁成眼镜的形状,眼镜只是一个框,中间去掉的部分很浪费。后来就把原材料做成长条,中间切开,用镜片的形状把它加热撑开,一副眼镜就完成了,但因为赛璐珞容易燃烧,后来逐渐被金属等材料替代。

这种粗制工艺也在市场规则中慢慢被淘汰,上世纪90年代,丹阳眼镜开始技术转型。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树脂镜片。

年,德国办了一场国际眼镜展,汤龙保作为丹阳眼镜厂家的代表,也前去学习,“结果就看到了树脂镜片,当时已经在欧洲开始流行,我觉得中国眼镜也必须要做,而且还要比国外更好。”

汤龙保

这项任务,后来给了眼镜工匠许生炎,他带五六个人组成了一个光学薄膜技术研发组,自主攻关光学薄膜技术。

“当时国内薄膜技术主要用于军事上,属于高端技术。”许生炎说,实验设备正常运行是连续的,为减少意外的运行参数变化导致的数据判定误差,其他人员轮班操作,许生炎就4小时不休息呆在车间进行反复试验跟踪、数据采集,累了就在桌上趴一会,整整0多天没有回家。

经历了0多天的不眠不休,许生炎终于在这项技术上弄出了“一点眉目”。

两年后,树脂镜片加硬加膜在丹阳被小规模生产。之后的几年时间里,树脂镜片产品的加硬加膜全品化在国内首先被完成,汤龙保心愿实现。

同样的时间,一位叫张加文的男子也看中了树脂镜片的前景,他在尝试代销一些进口树脂镜片后,做了大量的市场调查,并果断地作出一个决定:全面投入树脂镜片的生产。

令人吃惊的是,树脂镜片在市场上销售暴涨。

一年后,张加文的产量根本无法满市场需求,找张加文要树脂镜片的人踏破门槛,那时候流传着一句话:谁可以找到张加文,谁就可以拿到树脂镜片!谁可以拿到树脂镜片,谁就可以发财!

“合格率为零”到“购物放心专业市场”

眼镜市场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丹阳的一张名片。

由于无序的市场竞争,大多数企业不惜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来降低生产成本,于是大量假冒伪劣的眼镜产品开始流向丹阳眼镜市场。再加上监管不力,当时在市场内负责的仅有税务稽查大队一个单位,而丹阳市质检所当时并不负责眼镜产品的检验工作,市场秩序逐渐混乱起来。

5年,在国家眼镜质量监督抽查活动中,丹阳眼镜市场的眼镜抽查合格率为零,同时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也对这次检测结果进行了曝光,丹阳眼镜市场一下子成为了全国假冒伪劣眼镜产品的集散地。

6年,国家把丹阳眼镜市场列为全国十大重点整治的专业市场之一,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丹阳眼镜一下子跌入了谷底。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眼镜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纷纷离开丹阳,转而去北京、广州等新崛起的眼镜中心发展。面对这个局面,丹阳市政府成立了由各部门领导组成的眼镜市场整治领导小组,5年底,当时的丹阳质检所也开始进驻眼镜市场,在市场内设立了专门的眼镜检验室,也就是国家眼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前身。

张翠芳就是最早一批进驻眼镜检验室的工作人员。

张翠芳

张翠芳回忆,最初的眼镜检验室主要负责为市场里的商户做眼镜产品质量检验,同时还负责直接对生产企业进行产品抽检和培训,从源头保证产品的质量。由于之前没有主管部门对眼镜市场进行过质量监管,丹阳市质监局进入市场初期阻力很大,经过研究,丹阳市质监局决定实施从市场到企业再到品牌的三步走战略。

通过与商户交朋友,张翠芳和她的同事们渐渐取得了商户的信任,同时也向商户们普及了许多眼镜产品的基本知识,在这样的交流中,商户们的质量意识也逐步树立起来。

面对取得的进展,丹阳市质监局的领导决定实施第二部战略计划,开始将质量监管由市场向生产企业延伸。由于当初生产企业的检验设备都比较简陋,因此生产出来的镜片产品同所标明的度数之间往往存在着较大误差,因此就要求生产企业必须引进先进的检测设备,来把控产品质量。

当经销商和生产企业的质量都有了保障之后,丹阳市质监局开始了自己的第三步战略计划,即帮助生产企业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品牌。

最初,丹阳市知名的眼镜企业很少,比较著名的仅有康明、华光等寥寥几家,面对这种情况,丹阳市质监局和眼镜检验部门积极鼓励各眼镜企业创立自己的品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丹阳市拥有了诸如万新、明月等数十家知名企业,而这些企业也充分享受到了自己所拥有的品牌价值。

国家眼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很多丹阳本地的小企业也在潜移默化中有了品牌意识。

彭湘华也有了属于自己家的品牌,并且自己代言。她说,自己一家三口都从事眼镜行业,丈夫管生产,儿子管设计。夫妻俩当年为了培养儿子做眼镜行业,让他学了工业设计,毕业后就去自己家的企业做设计。她说,找儿媳妇最重要的标准也是要做眼镜人,并且愿意接受自己家的品牌。

6年,也就是在中央电视台曝光丹阳眼镜市场质量问题之后一年,在丹阳市质监局的努力下,丹阳眼镜产品在国家质量监督抽检中合格率即达到了71%,有了较大的提高。

8年4月,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全国各省技术监督局监督处处长、稽查队队长共余人在丹阳召开了市场整治验收现场会,会上肯定了丹阳眼镜市场的整治成绩,并在中央电视台、中国质量报等重量级媒体上做了正面报道,丹阳眼镜的声誉逐渐得到了恢复。

9年,丹阳眼镜市场被江苏省技术监督局授予“购物放心专业市场”称号,丹阳眼镜行业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让丹阳眼镜名扬天下

成为代表“工匠精神”的中国骄傲

年以来,丹阳眼镜再次迅猛发展。

大多数中小眼镜生产企业均开始重新修建标准厂房,扩大生产规模,涌现出了像明月、亚细亚、鸿晨、尊龙等一大批优秀的企业。

这些企业甚至还花巨资请明星代言,并在中央电视、湖南卫视、江苏卫视、凤凰网等媒体进行广告投放,为公司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老眼镜市场正式谢幕

一切都在“国际化”,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进行ISO质量体系认证,开发高品质纯钛眼镜架系列,引进日本、韩国生产的CR-39光学树脂基片和加硬加膜流水线35条,自己研发专利形成品牌……

眼镜进入快速发展期,相关机构也纷纷落户丹阳。国家眼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于年6月成立,中心主要开展的业务包括质量检验、仲裁检验、标准研究、技术交流、科研开发、培训与咨询等,为丹阳眼镜的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同年,中国镇江丹阳(眼镜)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设立,这是江苏省第家获批成立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也是国内唯一的眼镜产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

年,丹阳市委、市政府决定投资兴建新的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二期扩建项目——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在老眼镜市场附近启动建设,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打造,总投资10.8亿元,形成集交易中心、创新中心、物流中心、会展中心、商务中心、旅游中心于一体的完备体系,建成国内唯一、国际一流的现代化综合性眼镜城。

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

年5月1日,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盛装开业。

镇江市委常委、丹阳市委书记童国祥接受采访时说,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是丹阳形象的大展示、丹阳品牌的大塑造、丹阳要素的大集结、丹阳精神的大提振、丹阳市民的大期盼。丹阳人民不负机遇惠顾,真正把眼镜产业建成“第一产业”,把眼镜市场建成“第一名片”。

眼镜,已成为丹阳发展大局中的一面先锋旗帜。

据统计,至年底,丹阳眼镜全行业生产企业实现销售亿元以上,外贸直接出口.35亿美元,全年旅游、商务客源达10万人次。丹阳眼镜行业共拥有注册商标余件,商标局、商评委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6件,江苏省著名商标14件。国际眼镜城现有近千个商铺,从业人员超0人,年实现销售额超55亿元。

“奇迹”背后,是丹阳全体眼镜人的努力奋斗。

而今,很多老一辈的眼镜人已经是退居二线,丹阳眼镜的旗帜,已经交给了年轻人。

当年叱咤风云的眼镜商人张加文,很多事情交给了儿子张荭,这位标准的“80后”,身份已经是公司总经理,身上却少有张扬,待人对事都很谦卑,并且对眼镜研究很深,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眼镜专家。

张荭

张荭说,他从小跟着父母在眼镜市场里长大,那时候放学回家,经常帮父母整理货品,不过正式接触眼镜行业是年,他决定继承父亲的事业,从基本功开始,一步步学习。

“压力很大,做好了被认为是理所应该,做不好就会受到各方质疑甚至指责。”但张荭还是有想法,他今年年初开始引进咨询公司,做管理咨询,从组织架构、薪资调整、绩效考核等方面开始着手做调整。

他毫不避讳说出自己的梦想,将企业做成国际品牌,让丹阳眼镜名扬天下,成为代表“工匠精神”的中国骄傲。

丹阳眼镜的未来,正如青春洋溢的张荭,一腔热血,前景光明而又远大。

访谈

对话丹阳眼镜商会会长

汤龙保:世界上的一半眼镜是中国丹阳制作

凤凰江苏:商会什么时候成立,现在规模怎么样?

汤龙保:丹阳眼镜商会成立于9年,当时也是丹阳眼镜生产企业多了,商贸企业多了,眼镜加工的企业也多了,因为都在各个乡镇各个地方比较散,很多信息都不流通,也没有联系,商会的成立,就是为了把大家组织起来,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同时也利用商会,作为沟通的桥梁,希望得到政府的支持。

丹阳眼镜的企业呈现出零、散、小、多的特点,这时候组建一个商会,对整个丹阳眼镜的发展是有利的。当时也是小打小闹,那时候商会只有几十家,是在司徒镇成立的,是司徒镇大大小小几十家企业先搞起来的,后来把丹阳所有的企业都整合进来,现在商会会员有00多家。大中企业基本上都入会了。

凤凰江苏:目前丹阳眼镜的产量规模有多大?

汤龙保:目前,丹阳从事眼镜产业及相关配套的工贸企业已超家,眼镜生产企业近家,从业人员达10万人,产品涵盖眼镜产业各个领域。

目前,丹阳有镜片企业0家,其中树脂镜片生产企业90家,玻璃模具企业30家,玻璃镜片企业60家,玻璃镜片毛坯生产企业4家,PC片企业4家,亚克力片企业5家,其他配套0家;镜架企业有50家,其中包括配件企业0家,电镀企业10家,其他配套企业50家;隐形眼镜3家,验光盘企业8家;包装企业中镜盒企业15家,年产镜盒64万多只,镜布企业6家,年产镜布3亿多片,印刷包装企业30家;贸易企业家,其中市场批发门市家,商贸公司70家;眼镜零配企业家;设备企业10家。

镜架一年大概生产1.亿副,树脂镜片年产3.亿副-3.5亿副,占中国整个眼镜企业生产的75%以上,占了世界的45%以上。玻璃镜片一年生产1.亿副,可以说,世界上的一半眼镜,是中国的丹阳制作。

凤凰江苏:目前丹阳眼镜发展的瓶颈有哪些?

汤龙保:这30多年发展的比较快,近几年来,我们面临经融危机、劳动成本上涨等问题,以及30年来无序的发展,导致了企业发展利润空间缩水,竞争惨烈,目前的瓶颈就是没有自己叫得响的品牌,我们一直在打造,但是不是一年两年可以打造出来的。

第二个瓶颈在研发创新这一块,这个是我们比较欠缺的。如何运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来提升综合竞争力,提高附加值,这是丹阳眼镜的短板。

凤凰江苏:集体商标在什么背景下申请的?

汤龙保:因为丹阳眼镜的影响比较大,到处都在打丹阳眼镜的牌子,搞零售,开门市,因为丹阳眼镜前店后厂,减少了中间环节,性价比比较好,现在外面已经形成了一种丹阳眼镜就是“低质低价”的代名词。虽然低价,但是我们不是低质。外面的眼镜店我们管不了他,他卖出的东西是不是合格我们就弄不清了,所以鱼目混珠,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现象就比较多。这就影响丹阳眼镜的牌子,所以我们去注册这个牌子,我们希望通过正规的程序去规范他。

凤凰江苏:丹阳眼镜的未来在哪里?

汤龙保:未来我们必须把“丹阳眼镜”这块牌子打造好,维护好,提升好。未来要在现在的基础上,更好地去提升品质,提升品牌,提升设备,提升工艺,提升人员素质,追求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劲头,让丹阳眼镜真正成为叫得响、打得开的品牌。

凤凰江苏原创」

文/熊菲摄/彭铭

◆◆◆◆◆

精彩原创

“金陵五月风”浩荡,00位艺术家奉献57场活动王海波:生活是读书的根底

十间书房高考亚文化:考生穿紫色内裤,进出考场“右进左出”南博?苏州非遗展演月开幕

吴音雅韵“三块银元”:抗战老兵入党73年的见证和合如意——桃花坞木版年画鉴赏

品苏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