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国的故事,大家能想到曹操足智多谋、善于决断,刘备从一无所有开始打拼,诸葛亮则是尽心尽力。可孙吴政权也是三国的主角之一啊,却老是被读者给忽略掉。 实际上,江东政权从奠基、初步稳定一直到最终崛起,也遭遇过世人很难想象到的危险和惊险情况。 江东的基业,是从孙坚开始的。孙坚就像一只猛虎。他出身低微,可心里有着猛虎一般的壮志,气质很不一般。自东汉中后期起,孙坚先是镇压叛军,后来又去攻打董卓,在世人心里留下了极大的威名。但可惜啊,他太刚强了容易折断,最后被小人害死了。 在这之后,孙策接手了父辈留下来的基业,一心想着从袁术手底下脱离出来,然后到江东去发展。仅仅用了四年多的时间,孙策就把江东地区平定了,孙氏的基业也就这样建立起来了。可孙策没料到的是,自己竟然重蹈了父亲的覆辙。 建安五年(年)的时候,孙策打下了豫章郡。同一时间呢,元老将领朱治把吴郡太守许贡给赶走了,他先一步进军江东的腹地。到这个时候呀,江东的基业大体上就已经确定下来了。 小霸王孙策仅仅用了四年就平定了整个江东地区,这足以说明他和他父亲孙坚一样有勇有谋。而且啊,孙策的野心还不小呢。 这时候,正好是官渡之战快要打响的时候。所以《三国志·郭嘉传》里记载:“许都呢,不但是曹操的老窝,也是天子刘协住的地方。这样一来,对于跃跃欲试的孙策,曹操就特别担心。” 可他的谋士郭嘉却不这么认为,还安慰曹操说:“ 郭嘉说的这话,真就成了谶语。没过多长时间,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为给主人报仇,孙策没防备,被刺客伤到了,最后没治好就死了。郭嘉这话,看起来像预言,实际上是有组织的一场预谋。 曹操和郭嘉啊,他们的手段还够不到江东那块儿呢。所以呢,真正把这个计划给完成的,是在曹操手底下当广陵太守的陈登。 陈登是徐州的名士,投靠曹操后受到重用。他作为“内应”,不但两次挫败孙策北上的企图,而且在孙策遇刺一事里起到了主要作用。 《江表传》被裴松之引注时提到:; 很明显,陈登为了给叔叔报仇,偷偷地和严白虎的余党联合起来,这样双方就一起谋划了这场刺杀行动。动手的人呢,就是前面说到的许贡门客。陈登和许贡门客暗中谋害孙策,这事儿好理解,可是严白虎的余党为啥也要掺和进来呢? 严白虎呢,他是吴郡太守许贡的好朋友,还是江东豪族里的代表人物。要知道,在许贡被赶出吴郡之前,严白虎就已经被孙策给消灭掉了。 就因为这个,严白虎剩下的那些党羽也在背地里打算杀掉孙策。这儿有个问题得解决,孙策统治江东,为啥会受到江东那些豪族的强烈抵抗呢? 在我看来,这纯粹是由于孙策跟他爹孙坚一个样儿,打仗的时候就知道武力镇压,把怀柔政策给忽略了。孙策能在四年内平定江东,一方面确实是他打仗勇猛,另一方面也是他手段太严厉了。 《三国志·吴主传》的注引用了《傅子》的说法:; 《三国志·郭嘉传》也有提到:; 能看出来,孙策平定江东的时候,杀了好多江东的豪杰呢,就因为这,遭到了江东各个派系的集体反对。除了许贡、严白虎之外,孙策确实还杀了不少在当地挺有影响力的人,像道士于吉、大儒高岱、名流盛宪这些人。 后来曹操去讨伐孙权的时候,陈琳还特意写了一篇《檄吴将校部曲文》,拿这篇文章来控诉孙策的暴虐: 孙策的暴虐行为确实为他后来遇刺埋下了隐患。但在我看来,只因为他擅杀名士,就说他是个粗暴爱杀人的人,这真的有点太武断了。 孙策要平定江东的话,只能用暴力手段,这样才能让孙氏的地位稳固起来。你看孙策,他虚心向名士请教,还很谦卑地把张昭这些文人请出来,从这就能看出,他还是在尽量弥补这种过失呢。 这一场突然发生的暗杀,不光要了孙策的命,还让他明白,孙氏要是想坐稳江东之主的位子,就得改变执政的态度。 所以在快要去世的时候,他忍着难受,最后一次对江东的大臣们和弟弟孙权做了安排。 《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里有记载: 孙策对弟弟孙权的嘱托,肯定不是光在比较谁更有能力。而是在暗示孙权,要想保住孙氏基业的统治地位,就得“”。 换个说法,孙权要是想稳稳当当地坐在江东之主的位置上,那就得先把孙氏和江东豪族的矛盾给处理好了。不然的话,孙策的今天就是孙权的明天。 这场政权交替的事儿,史书上就简单带了一下。《三国志·朱治传》里有提到:“这句话不长,可也说到了张昭与朱治这两个关键的人物。” 张昭是徐州彭城那儿的人。他年轻的时候,才名就传得特别远,就连之前提到过的大才子陈琳,都对他称赞不停。徐州牧陶谦想征辟张昭当官,可张昭觉得陶谦这人表面宽厚,内心狭隘,就没答应,接着就跑到东吴去了。由于东汉的时候私学发展得很兴盛,江东那些豪族都被儒家思想影响很深,所以他们对待读书人也特别敬重。 张昭到了江东之后,江东的豪族对他很是礼遇,他的地位一直很高。所以呢,孙策就跟当年刘备做的一样,多次去拜访张昭,最后把这个很有才华的人请了出来。 所以在快要去世的时候,孙策最先征求意见的人就是张昭。《三国志·张昭传》注引《吴历》里记载,在孙策托付后事之前,他对张昭是这么说的:; 这既显示出张昭在东吴的政治地位,也给孙权等人准备好了退路。要是孙权不能妥善处理和江东豪族的矛盾,就叫他们“”。 从上面这些情况能看出来,孙策把孙氏和江东豪族之间的矛盾,当成了孙权能不能坐稳江东之主这个位子的主要因素。 孙权年少时就登上皇位,他碰到的问题确实挺严峻的,主要有三方面,这在《三国志·吴主传》里有记载: 这三点,说到底就是孙权能不能处理好和江东豪族的矛盾。孙权执政是这么个逻辑: 先把江东豪族安抚好,将孙氏统治里的隐患彻底除掉。 然后把寄寓在中原的那些士人收拢起来归自己所用,这样就能扩大孙氏的政治根基了。 最后是镇压山越叛乱,等内部稳定下来后,孙权就可以借助江东豪族在当地的影响力了。 在这当中,没什么存在感的朱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从孙策“可知(这里表述似乎不完整,如果是特定表述请按要求保持原样),孙权以及周瑜、程普这类元老将军,都属于江西集团。孙氏平定江东之后,江西集团成功得势,这让江东豪族特别眼红,而且非常不满。 有两大派系,界限划得特别清楚,不管换了谁来处理这种情况都很棘手。可朱治呢,处理起来那是轻松得很。为啥呢?没别的原因。朱治可是历经三个朝代的老臣啊,以前侍奉过孙坚和孙策呢。而且他是江东本地人。他老家在丹阳郡,吴郡有四大家族——顾、陆、朱、张,他就出身于朱氏家族。 朱治从中斡旋,孙权给江东士族好多好处,这就把江东的豪族拉到自己这边来了。而且他们还联姻了呢,这么一来,江东豪族和孙权就初步达成协议,要一起分天下。 后来陆逊名震天下,就因为这个,他得到了孙权的赏识和提拔,“”,顺利进入江东朝堂,最后立下了非常了不起的功劳。 孙权解决完内部隐患后,开始重视拉拢那些流落到江东的中原名士。由于孙权态度积极,像甘宁、吕蒙这样的武将,还有诸葛瑾、鲁肃这类文臣,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用,最终成为东吴政权里的中流砥柱。 没几年的工夫,“”。就这么着,孙权才算是把江东之主的位子坐稳当了。那些老是发动叛乱的山越蛮夷呢,也都被一个一个地剿灭了,再也没法兴风作浪了。 总的来说,孙权在执政前期能成功稳固自己的地位,这和孙策临终前的恳切叮嘱分不开。由此可见,世人说孙策大多是勇武,缺少谋略和决断,这种说法比较片面。 《三国志注》。 《檄吴将校部曲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