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中科荣膺公益中国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jianjie.html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时代,魏蜀吴三足鼎立,三国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态势,这种平衡的局势却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逐渐的向魏国倾斜。而且倾斜的是越来越明显。魏将邓艾奇袭阴平,攻入蜀都,仅三个多月,就逼得刘禅归降。晋咸宁五年到六七年,即公元-年间,晋六路兵马一拥而上,攻破吴国依托的长江,攻下了建业,一举灭掉了当时仅剩的吴国,实现了三国归晋。

司马炎自建立西晋以来,可以说是全面压制了东吴。自公元年(泰始五年),就开始谋划统一东吴,统一天下。晋武帝司马炎在发展农业、囤积粮食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整军备战。他一边挑选将领,一边建造战舰,训练舰队。他认为之所以晋军无法灭掉吴军,最主要的一条西晋军队五十万,却缺乏海军,在长江上虽然“武骑千群,却无用武之地”。司马炎为改善现状,命王浚在益州(今四川成都)建造战舰,治理数十万水兵,解决了晋兵的不足,实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寿春和襄阳是魏国与吴国的交界之处,王浑和杨虎对吴人采取了怀柔的态度,招揽了不少吴人,而荆州的羊祜也是最有准备的,他的粮食足以支撑十年以上的战争,但在他还没有来得及进攻吴国的时候,他就去世了,他在临终时举荐了杜预。

咸宁二年二百七十六年,南征军大将军羊祜上奏奏书,要求晋武帝攻打吴国,建议水陆并进,分兵布阵,以水军歼灭。可是,因为大臣们的反对,武帝并没有同意。咸宁四年二百七八年,羊祜病危,在他去世之前,曾向吴国提出过攻吴的要求,并推荐杜预为伐吴的统帅,武帝接受了他的建议。

司马炎的战术,基本上是按照羊祜的计划,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兵分成六路。把主要兵力放在长江的下游,使吴军无法再往西支援。再由东、西三路人马迅速占领西陵和江夏,再与主力汇合,向建业进发。

具体计划为,司马伷自下邳向涂中进军,王浑向江西进军,王戎自项城入武昌,胡奋自荆州入夏口,杜预自襄阳入江陵,王浚自巴蜀入西陵。

而就在这时候反观吴国来看,吴国对晋没有任何战略上的部署,只是建立了一个固定的防御系统。

三个月的时间,吴国覆灭

王浚、唐彬率领水军从成都开拔,到了涪陵,便派遣参军李毅率领军队向武陵发起攻击,以消除水军的侧翼之危。同年底,王浚向建平郡的巫县进发,建平知府吾彦固守,王浚一时无法攻破,便打算沿着巫县向丹阳进发,但是吾彦在巫峡的要害之地布下了一道横江铁锁,并在水中插上一根数丈长的钢锥,以阻止船只的靠近。但是,晋羊祜在襄阳的时候,就从俘虏的吴军那里知道了这件事情,并且将这件事情告诉了王浚,王浚也早有防备。他预备了数十只特制的木筏,当钢锥刺入木筏时,由木筏将木筏拉出,并将火把插在船头,浇上麻油,遇上铁索便烧成灰烬。于是王浚的水军一路无阻,横渡建平,于二月一号攻下丹阳,三日破东吴西陵,五日破荆门、夷道,大军直逼长江上游乐乡,水军直逼江陵。

自襄阳而来的杜预军在一月进攻江陵,但是吴军的守将伍延固守,江陵城在短时间内不能攻下。王浚军攻下丹阳,杜预便派遣参将樊显,尹林,邓圭,襄阳知府周奇率领大军,向西北上,与王浚汇合。五天之后,王浚军攻占了荆门和夷道,杜预命周旨、管定、伍巢率八百名精兵,连夜渡长江,奇袭乐乡,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周旨等人一边在巴山布下大旗,以混淆吴军,一边率领大军在乐乡城外埋伏。

吴军统帅孙歆,长江上游统帅,得知晋军已沿江东而下,越过夷道,仓促带兵迎敌,却被王浚打得落花流水,在逃往乐乡时,周旨等人趁着混乱,追进了城内,趁着吴军不备,冲进了孙歆的营寨,将孙歆擒住,乐乡被晋军攻陷。杜预遂将军力集中在江陵,十七日攻下。江陵沦陷后,吴国的沅水、湘水、广州、交州等地先后归顺于晋。(王浑军在上游,至横江,司马在长江以北,在涂中)

王戎部从项城出发,穿过大别山,从项城南下,直逼吴国江、武昌、江夏二郡,吴军将军杨雍、孙述、江夏知府刘明率兵投降。王戎遂率兵临江,吴牙门统帅孟泰率薪春、郑二郡投降,于是在武昌与吴国交战。

江陵被杜预攻陷的时候,胡奋的军队也已经攻下了江安。十八日,司马炎下旨,王浚、唐彬、胡奋、王戎等人向夏口和武昌发起进攻,再由江东向建业发起进攻。命杜预南下,稳定荆州南方的零陵、桂阳、衡阳等郡县。另外,让杜预分兵一万人给王浚,七千人给唐彬。在占领了夏口之后,胡奋将自己的军队再分七千给王浚;武昌被攻破之后,王戎分兵六千,为唐彬增援长江下游的军队。王浚和唐彬的军队经过强化后,已经有八万多人,向江东进发。至此,长江中游战役宣告结束,共斩首吴军都督、监军十四人、牙门、郡守多人。

二百八十年一月,王浑率领十万大军自寿春直逼横江,并派遣大将陈慎和李纯,对寻阳、高望城发动进攻。李纯在二十五日击败吴将俞恭,占据高望城,陈慎在同一天攻下了寻阳郡。长江北岸的陈代、朱明,都向晋兵投降。

二月,吴王孙皓因江西形势严峻,派遣丞相张悌,丹阳知府沈莹,副参谋诸葛靓,护军孙真,率领三万精兵,过江而战。吴军入牛渚,丹阳知府沈莹提议与晋水军一决高下,以晋国倾巢之势,益州水军必然倾巢而出,而我军在上游没有防备,名将尽亡,新将军未必能守住,晋军的水军必然会杀到下游。沈莹提议,将军队集中在采石上,等待晋军的进攻,如果能够击败晋军,不但可以阻止晋军过江,还可以夺回江西,如果他们在这里渡河,一旦战败,那就再也没有回头路可走了。张悌的意思是,吴国如今的局势,所有人都看得清清楚楚,晋军一到,军心便会动摇,还不如趁着晋大军还没到,自己先过河,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即使输了,为国而死,也无怨无悔。张悌遂领兵过河。

张悌军于三月初过河之后,王浑军的张乔部,城阳都尉,七千人刚到杨荷,张悌遂便加快了速度,将张乔团团围住。张乔兵势单力薄,向张悌投降。诸葛靓副谋士觉得张乔的投降是虚伪的,是在拖延时间,于是提议张悌尽快将其消灭。不过张悌觉得,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他不能以小敌的身份去战斗,所以就答应了张乔的投降。

张悌又往前走,很快就遇上了王浑的主力,司马孙畴和周浚。双方结成阵势,沈莹一马当先,率领五千丹阳兵向晋军冲去,却始终无法突破晋军的阵型,反倒是被晋军击毙了两名大将。沈莹退兵之际,晋军派兵追赶,吴军一片混乱,这时,张乔从后面冲来,吴军顿时被打得节节败退。诸葛靓率领百余人逃入江南,途中与张悌相遇,张悌不愿离去,诸葛靓亲口劝道:“生与死,皆有因果,非你一人能知,何必坐以待毙?”张悌老泪纵横,说道:“仲思,我今天就是他的死期。我小时候,就得到了你的宰相的青睐,我一直在想,我会不会死的很好,会不会对不起那些有才华的人。既然可以牺牲自己,何必要逃跑?诸葛靓哭着松开了手,她刚刚走出百米,就看到张悌被晋国军队杀死。而沈莹和孙震,则是被杀得干干净净。

张悌去世后,王浑部属扬州的何恽,向扬州刺史周浚提议:“张悌的部下,都是吴国的精锐,他的死,让吴国的人都为之震惊。王浚也攻下了武昌,正在向江东进发。我们应该速渡河,直取建业,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拿下。”

王浑相信,晋帝的旨意是让他在江北与吴军周旋,如果他违背了他的命令,那么他就算赢了,也不会有太大的奖励,如果他输了,那就是大罪。所以,王浑决定按照自己的计划,在这里等着王浚,等王浚军来了,再一起过河。

3月14日,王浚距离建业西南方五十里,孙皓派游击将领张象率一万水军与王浚军交战,然而吴军早就溃不成军,张象一看到晋军便立即投降。孙皓又派了陶浚去讨伐郭马,到了武昌,听说晋国大军来势汹汹,便返回建业,带着两万大军去拦截,结果还没来得及动身,所有的士兵都被吓得落荒而逃。司马使史王桓派人过江,攻打吴军,俘虏蔡机,向建业进发。王浚、王浑等人也都向建康进发。

孙皓在司马伷俘虏了蔡机,西边王浚的水军穿过牛渚,王浑军也在向江将渡逼近时,他就已经决定了投降,但他还是想要拼死一战。他采纳了光禄勋薛莹和中书令胡忠的建议,派人去王浑,司马伷,王浚请降,想要借此挑拨三人之间的关系。

十五日,王浚的军队经过三山,王浑下令,王浚以风势不能停船为借口,向东而行,当天便先行抵达了建康。如今,晋国已收复吴国四州四十三郡,户五十二万三千户,兵二十三万,吴建国五十七年,遂亡。

东吴的孙秀听了东吴的投降,说出了一句名言:

昔讨逆弱冠以一校尉创业,今后主举江南而弃之,宗庙山陵,于此为墟。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