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从整个抗战初期的中国海军战斗情况来看,其战略战术也是“时间换空间”的持久消耗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江阴阻敌战也是为了防止日舰溯江西上不得已而采取的这种罕见的沉船战术。从陆上的战斗看,虽然中国守军在各自的阵地上顽强抵抗着日军的疯狂进攻,但由于整条防线各自为战,各个阵地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导致了整个要塞陷落。虽然通过这场战斗我们实现了一定的战略目的,但纵观整个江阴阻敌战,出现了太多的失误与不足,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探讨。此外,除了沉船封江之外,我们虽然很难想到有其他更有效的方式去阻止日舰的西进,但我们要思考的是沉船封江如此昂贵又不灵活的阻敌方法到底值不值?我们在这场战斗中出现了太多的失误,这些更值得我们去总结与反思。一、江阴阻敌战战术上的失误首先,敌人除了拥有强大的海军之外,空中力量仍然占据绝对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海军将几乎全部的主力舰艇都放到前线无疑成了日本战机袭击的水面活靶子。我们都知道,作为一场现代化的海战早已脱离了单线海平面的一维作战概念,必须要有空中力量的支援和配合。中国海军在没有空军掩护的情况下仓促地将所有主力舰放到江阴显然不够合理。日军看到中国的军舰仅仅在江面片面防御,也从来不见战斗机护卫,以致更加有恃无恐,投入战斗的机次不断增加,直至将中国的主力舰艇全部炸沉,让人痛心不已。“这说明了中国海军对积极防御战略的认识非常不够,战术运用水平还比较低。”其次,从地理上看,江阴江面窄,拥有天然要塞,中国为了防止日舰西进而在长江下游设置防线江阴必然是最佳选择。但这一优势在军舰的战斗上却丝毫体现不出来,例如,中国的主力舰“宁海”号巡洋舰排水量为吨,主机功率马力,航速23节;舰体长.8米,宽11.89米,型深6.71米,吃水4.57米;对于这么大的舰船在如此狭窄的江阴江面作战机动性和灵活性大打折扣,如果舰艇靠近岸边很容易搁浅,在水道中央成了敌机的活靶子,只能在有限的移动空间里通过自身配置的有限火炮和敌机周旋,失败是必然的。其实,落后装备抗敌可以有特殊的打法,这在世界海战史上比比皆是,不能出海而自沉或坐以待,令人感叹不已。再次,从战术上看,中国虽然在前线布置了十余艘舰船,但舰船与舰船之间配合不默契,各自为战。在这种情况下,日机在战斗中往往每次锁定一个目标,然后各个击破,中国的军舰只有被动挨打的份。此外,中国虽然还有岸上炮台的掩护,但在战斗中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水面舰船丧失殆尽。一位亲历过江阴封锁线上战斗的老兵严寿华在回忆中说,“敌机大举轰炸,为护堵塞线的主力舰—平海、宁海相继沉没。归电雷学校欧阳格指挥的黄山炮台,也竟袖手旁观,不发一弹相助。敌人向白苑沙(浏河)登陆时,他拥有12艘的鱼雷快艇貌似好没有出动。”最后欧阳格还是被绳之以法,但可以看出,在整个阻敌战期间,海军各个舰艇之间以及与炮台之间相互配合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这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从陆上作战来看,江阴城的大部分守卫官兵在整个战斗期间表现的非常勇敢,但最终还是导致了要塞的失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他战场失利,在无锡、常州相继失陷以后,整个江阴被日军三面包围,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江阴要塞失陷以后,《申报》上是这样评价其失败的,“总之,江阴要塞的失陷,绝非日军的大队军舰进攻,实由于三面重围的绝援和内部东北军的不战而淸所致,否则,或许江阴要塞尚在我孤军死守中。”从战略上看,随着常州的失陷,日军采用了迂回战术直接进攻丹阳、镇江,使得江阴要塞某种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其战略价值,但作为防止日舰西进直接驶入南京江面,该封锁线仍然起着相应的作用。二、江阴阻敌战的战斗结果与战斗预期的差距在整个江阴阻敌战期间,我们的战士不可谓不勇敢,中国的领导层对于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不可谓不强烈,但在前线战士浴血奋战的同时总有那么些民族的败类通敌卖国,投靠侵略者,使我们民族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在沉船封江实施的前夜,由于汉奸黄俊的通风报信导致以截断长江中上游九江、武汉、宜昌重庆一带的日军第11战队13艘舰船和大批日侨的归路作为筹码的计划落空。我们不得不反思,是什么导致在整个民族抗战期间汉奸娼獗?在中国人民与日寇进行殊死战斗并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的同时,为什么还有那么一些可耻的民族叛徒、败类在充当卖国求荣的勾当。实则让人痛心!“当一些人为自己的国家牺牲一切的时候,另外一些人却在发国难财。当然这种情况每个国家都有——无论在战时或在和平时期,难道不是这样吗?”这值得每个人去深思。江阴阻敌战最终还是以中国军队的失败而告终,通过这场战斗,中国军队使日军遭受了一定的损失也保证了长江上游航道的畅通,然而这场战斗很多方面都没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不仅包括上面提到的汉奸通敌,同样也包括以自身最惨痛的损失却没能向气焰器张的日军索取最大的代价。此战之后,中国海军近乎绝迹,以致后人在学习抗战史的时候几乎不知道当时还有中国海军一说,如此悲惨的历史让人不忍猝读。参考文献:高晓星、时平《民国海军的兴衰》胡立人、王振华《中国近代海军史》张苏赣《论抗日战争期间的江阴阻敌战》苏小东《中华民国海军史事日记(.1—.9)》王晓华、戚厚杰《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档案全纪录》
|
------分隔线----------------------------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