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1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哈市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509/4386026.html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习作指导

趣味·故事

梁红玉的“抗金菜”

淮安有一种蒲菜,在当地被称为“抗金菜”。相传南宋年间,金兵侵犯中原,梁红玉和她的丈夫韩世忠在镇江击退金兵后,奉命驻守我们淮安,金兵对梁红玉和韩世忠恨之入骨,派出10万大军围困淮安。几个月过去了,金兵仍未撤退,驻守军队粮食全都吃光了,梁红玉焦急万分。有一天,她到湖边视察,随手拔起了一根青蒲,见蒲根又白又嫩,咬了一日,嘿!又甜又脆很好吃,于是她便让士兵用蒲根当粮食,渡过了难关,守住了淮安。所以人们又把蒲菜称做“抗金菜”。

每个同学的家乡都有一些特色食品或工艺品,很多地方还有一些特殊的服饰、民俗或风俗。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一话题。

习作·练习

特色民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通过语文课文的学习,你对一些地方的风俗习惯是否有了更多的了解?请你将调查了解到的民俗加以整理,写成一篇习作。可以写节日习俗,也可以写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还可以写新颖、别致的民间工艺品。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的,也可以是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到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写完后先在小组里交流。要抓住所写民俗的特点,尽量讲清楚自己习作的内容,耐心解答同学的提问,倾听同学的意见,然后推选代表到全班汇报。再根据大家提出的建议,对习作进行修改、完善。如果有条件,可以将全班同学的习作集中在一起,编成一本民俗作品集,并给作品集起个醒目的标题。技法·点拨这次训练的目标是让同学们介绍自己家乡的某一特色民俗。这是一次状物的习作训练。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我们就写过不少状物的习作,但那时写的大多是文具盒,小台灯之类简单的文具或日用品。这次的习作对象是自己家乡的某一种有特色的民俗,显然比一般文具或日用品要复杂得多。为圆满完成这一训练,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Part.01

选取有特色的民俗

全国各地都有不少有特色的民俗。仅以“名吃”为例,就不胜枚举。如北京的烤鸭,西安羊肉泡馍,内蒙古的小肥羊,云南的过桥米线,山西的刀削面等。所谓“有特色”的,就是在你的家乡里最有名的,家喻户晓的。比如洛阳的“水席”,四川的“麻辣烫”,河南的“胡辣汤”等。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人们爱吃的美味,每个来这里做客的人都爱品尝这一美味。这样的“名吃”就符合有特色民俗这一要求。

例文

啊,家乡的大麦粥江苏黄琪我的家乡在丹阳,这里的人都特爱吃大麦粥。每年夏天,只要是天气炎热,妈妈总会用大麦粉给我煮大麦粥吃。闻到大麦粥诱人的清香时,我就会迫不及待地盛上一碗,泡在刚打上来的井水里凉透,就一口气喝完。一碗大麦粥下肚,顿时暑气全消,就像喝了一罐冰镇“雪碧”一样,全身毛孔个个舒坦,越喝越爱喝,怎么也放不下。到了秋季,妈妈会烧出各种保健大麦粥,乌缸豆大麦粥乌亮亮,提神降火;糯米大麦粥白花花,健胃养身。冬季来临,妈妈烹制的山芋大麦粥香甜爽口,风味独特,更叫人回味无穷。“丹阳人,大麦粥命。”据说,大麦粥是丹阳人民苦难生活的见证。现在,家乡的人们只用大麦粥调节口味,健胃养身,寄托乡思。亲人远行,常常送上一包大麦粉,带上一片乡情。我小舅舅要到北京去工作,临走时,妈妈给装了一大包大麦粉。这寄托着家乡人深情厚意的大麦粉经过山山水水,被舅舅带到了首都。那里的丹阳老乡见了面,你一小包,我一小包,竟然“抢”光了。更有一位老乡抓了一撮,放在鼻子前嗅了又嗅,连声说:“终于又闻到家乡大麦粥的香味啦!”据说,我们学校的老校友——吕叔湘爷爷,每年都托家乡人给他捎几次大麦粉。.不久前,还发生了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华侨回丹阳探亲,临走时,他什么也不要,只要了一大袋子大麦。到了异国他乡,把那里的“丹阳佬”一一请到家中,闹了三天三夜“大麦粥宴”。桌上,少小离家的丹阳赤子触景生情,潸然泪下,都说:“走遍海内外,还是家乡的大麦粥最金贵!”大麦粥是家乡丹阳的一种传统饮食。如今,丹阳市政府招待所里,早晚餐经常有大麦粥供应。那些风尘仆仆的外乡客人,在这里一边品尝从未喝过的大麦粥,一边赞不绝口地说:“好!好!”啊,家乡的大麦粥,喂养了家乡世世代代父老乡亲,人们忘不了它;今天,家乡人民的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了,但人们依然忘不了它。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已深深融进了家乡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之中。点评:小作者在介绍家乡传统饮食大麦粥时,以抒情的笔调,抒发了热爱家乡的情怀。文章一开头,就以“我的家乡在丹阳,这里的人都特爱吃大麦粥”一句,总领全文,道出了家乡人民在饮食上的特有爱好。接着,以自己亲身经历,如数家珍般地列举了各具特风味的大麦粥,既洋溢着家乡生活的情趣,又流露了小作者爱家乡的情丝。再以家乡人离别家乡时,都要带上点大麦粉为话题,抒发了客居他乡的家乡人绵绵的思乡之情。特别是那位丹阳老乡见到大麦粉时的传奇动作和动情话语,更表达了一种浓烈、纯真的思乡深情。将这一家乡传统美食与爱乡之情融在了一起。然后,用一真实故事,叙写了一位探亲归乡的华侨,到了异国他乡,别开生面地举办“大麦粥宴”的生动例子,表达了海外赤子那种深沉而执着的拳拳思乡情。最后,画龙点睛地点明了世世代代父老乡亲和今天的丹阳人民都对家乡的大麦粥怀有如此深情的原委,使爱乡、思乡,这一人之常情得到了升华。小作者们还要注意:除了这样的介绍家乡的习俗美食之外,当然也可以从美食的制作,以及不同的种类、色、香、味等方面做文章。

Part.02

了解特色民俗

同学们要介绍某一民俗,必须首先了解所要介绍的民俗。它的特色在什么地方,尤其需要搞清楚,民俗的由来,民俗具体习俗等。以家乡的“名吃”为例,光去“吃”一顿是不够的,还需要做一番调查研究,能做到全面介绍。

众所周知,“名吃”一般都有悠久的历史,特殊的做法,有的还有各种传说相伴。要全面地介绍它,必须尽可能地多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与故事。许多名吃,都已有书或文章的介绍,在当地收集一下,并不困难。有些老人也能绘声绘色地讲述有关的历史传说,我们可以向他们打听。总之,掌握的材料越丰富,写作时越容易“出彩”。

例文

家乡的熏鸡味道美内蒙古马毓蕾我的家乡卓资山,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中部,她只是一个人口不过三万的普通小镇。如果你要在老大的地图上找她,最后也只能在京包铁路上找到一个不起眼的小黑点。不过,你可不要小瞧她,就在我们这个小不点的地方,有一种特产——熏鸡,真的是美名远播,连外国人都知道,就像电视广告说的,“享誉中外”呢。我爸爸专门查过,我们卓资山的熏鸡还被编入了年版的《辞海》中呢。说起我们家乡的熏鸡,那可真了不起。早在我出生以前的年,它就与山东德州扒鸡、河南道口烧鸡一起,被誉为“中华三鸡”,年又被评为全自治区的优质产品。要说它的制作,也真是不简单,它是用我们家乡农民们一把谷一坦米喂得胖敦敦圆滚滚的“边鸡”作原料,又经过工人叔叔们煮、熏等几道复杂的工序才做出来的。做成后,它色泽红润,香气扑鼻,味道鲜美,谁见了都得掉口水。你不信?告诉你吧,就连西德专家海尔曼·埃格利斯也禁不住“诱惑”,买了两只解馋呢。他在我们国家考察完回国时,路过阜资山,看到色泽诱人、香味扑鼻的熏鸡,就买了两只,一吃之后,就大大地后悔起来。原来他觉得从来没有吃过这么鲜美的食品,早知道这样好就应该多买几只,好回去让家里人都尝尝鲜。不过,他又怕路途遥远,保存不住。正在左右为难,列车员阿姨知道后就告诉他,卓资山熏鸡,只要每天涂三次香油,就会历经十多天而色香味不变,鲜美如初。就这样,他终于将那只熏鸡“完美”地带回了德国汉堡,全家人品尝之后,都连声称赞中华食品的美妙。到现在,家乡的熏鸡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了,叔叔阿姨们的手艺更精了,做出的熏鸡更香更鲜美了,名声也就更大了。南来北往的旅客,观光拜访的游人,途经我的家乡,总要买几只熏鸡一饱口福呢。小朋友们,如果你们有一天路经卓资山或来卓资山作客时,也千万不要忘了买只熏鸡尝尝。我爱我的家乡。如果你吃了我们家乡美妙的特产,看了我们家乡欣欣向荣的景象,我想,你们也一定会爱上我的家乡卓资山的。点评:小作者对家乡的熏鸡有较深入的了解。他不仅选取了诸如编入《辞海》、为“中华三鸡”之一、评为优质产品等材料,说明卓资山熏鸡的影响之大,味道之美,还特别用大量篇幅,详细地叙述了西德专家海尔曼·埃格利斯及其家人品尝和称赞卓资山熏鸡的故事,活泼生动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卓资山熏鸡保鲜期长,味香色美的特点,也从而用具体的实例,说明家乡熏鸡的影响。全文洋溢着浓郁的自豪感,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Part.03表达自己的自豪感基础

有特色的民俗一般内容都比较复杂,所以不论介绍何种民俗,都应该在头脑中梳理出一个适当的条理,以便在行文中有条不紊,娓娓道来。

例文

山西的面食山西崔璟磊我很喜欢家乡的风味小吃——面食。听老人说,山西面食的制作有“一面百样吃”之誉,如扯面、飞刀削面、剔尖、流尖、柳叶面、猫耳朵等等。正因如此,我们山西素有“面食之乡”的雅称。我呢,爱吃面,尤其是最爱吃扯面。扯面可谓山西面食的一绝。是把面条一根一根的拉长,所以也叫扯面。我家吃扯面一般都是在过生日的时候。听老人们说过,生日吃扯面,可以延年益寿,所以也叫“长寿面。”每当这时,我就要多吃一碗。可是到繁华、热闹的食品街上,扯面就和家里做的不一样了。饭店师傅把一大块面团,捏成一个粗条,扭成麻花,撑开,再扭在一起,就这样反复来回扭几次,在面板上不停地甩,最后,就变成了一根根又细又匀的细丝。这扯面的做法很像兰州的拉面。扯好的面抖落下来就好像黄果树瀑布一样往下流,面条在沸水锅里翻上滚下,好像千条游龙戏水。过了一会儿,面煮好了,捞出来,浇上鸡汁、西红柿酱等调料,对了,再滴几点儿我们山西的老陈醋。嘿!这味道甭提有多香了。“飞刀削面”是我们家乡面食里的又一绝。你看那削面师傅,左手托着一大块和好的又粗又圆的面团,右手拿着削面刀,站在离锅有一米远的地方削面。削下来的一根根柳叶似的面就好像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小鱼跃入锅内。削面师傅越削越快,一根根削面又好像下雨似的纷纷落进锅里,真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赞叹不已。家乡的风味小吃美名远扬。从外地来的朋友都要到我们太原最繁华、最热闹的食品街一饱口福,吃一碗热乎乎、香喷喷,具有山西特色的大碗面,即使是满头大汗,也不想放碗。饭后个个满脸红光,赞不绝口。山西的面食真是驰名省内外!点评:本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山西著名妁风味小吃——面食。小作者怎样做到写具体呢?一是详细写出面食制作的过程。如写扯面,依次用了“捏、扭、撑、甩”等表示动作的词,非常准确生动。写削面,用“左手托着”、“右手拿着”、“站在离锅有一米远的地方”等词语,具体写出飞刀削面师傅高超的技艺。二是把真实的记叙和丰富的联想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不仅更加具体,而且生动。如写面条做成后,“抖落下来,就好像黄果树瀑布一样往下流,面条在沸水锅里翻上滚下,好像千条游龙戏水。”又如写“削下来的一根根柳叶似的面,好像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小鱼跃入锅内。”由于他记叙得生动、具体,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这和他平时注意细致观察事物是分不开的。这类文章的写作,不仅仅是介绍做的过程,更要借助想象和联想能形象化的描写,使得内容更加生动,情节更加吸引人。Part.04有条不紊,娓娓道来基础

家乡民俗如此有特色,你应该高兴才对。所以在介绍时,应处处流露出自己作为家乡小主人特有的自豪感。比如在结尾处向读者发出邀请,请对方来领略一下这一民俗,就是对家乡这一民俗充满自信与自豪的表现。

家乡的民俗也是家乡风貌的一个重要体现,通过家乡民俗的介绍,也是家乡“变化”的一个缩影

例文

宜宾燃面

宜宾黄蜀宾

我的家乡——宜宾,它位于四川盆地南缘。这里山川秀丽,景色宜人,而且有闻名全国的酒都之美称。在这个美丽的酒都有许多名小吃,而我最爱吃,最常吃的就是宜宾燃面了。宜宾燃面之所以好吃,是因为它单是佐料就有好几种,如炒花生米、精制芽菜、香油、红油、香葱等。其实,这些佐料各地都有,没有的也可以买到,但你就是做不出独具特色的宜宾燃面来。原因何在呢?让我告诉你吧!宜宾燃面的佐料都出自我们宜宾这块神奇的土地,只有这块土地上种出来的香葱才这么香,炒花生米才这么脆,芽菜才这么甜,尤其是宜宾种出来的辣椒,才能做出这样红得娇艳的红油。怎么样?神了吧!绝了吧!宜宾燃面的香,除了靠我们宜宾土生土长而制成的原汁原味的佐料外,就全靠佐料的调配这一环节了。如果不仔细地按比例来放,味道和香气是大不一样的。如果佐料加得恰到好处,那香气就会随着热气扑鼻而来,不用五秒钟,满屋子都会香起来呢!这时候,是最让吃面的人尴尬的了。面还没到口,口水先流出来了,你得赶快把这诱人的面塞进嘴里,不然的话,就会垂涎三尺,丢丑了。当你开始吃时,舌头一碰到面,就会有一股美滋滋的味儿;当你挪动舌头,用牙齿一咬,那略带弹性的面条就会乖乖地断开了;一咀嚼,嗨!美味便越加浓郁。这时候,香味、甜味、辣味,直往你的嘴里钻,一直钻到你的胃里和心里,你就会情不自禁地喊出:“宜宾燃面,味道好极了!”还没吃到一半,胃里的感觉越来越不错,但头上却冒出了一颗颗汗珠,因为嘴里的辣味让你感觉有点发热了,可这时食欲已经全方位地打开了,越辣,吃得越快,吃得越快,胃子就越满足。最后,你吃完了,还会赶快高声喊道:“老板,再来一碗!”怎么样?体会到我家乡的燃面风味了吗?百闻不如一见,还是欢迎你亲自来宜宾品尝品尝吧!不过,千万别还没吃到,就先流口水哟!点评:读完这篇文章,让读者口有余香,心生渴望:一定要去品尝一番宜宾燃面。为什么有这种效果?很简单,正是小作者神奇的用笔,勾起了读者的食欲。这是一篇好文章,单从内容上来看,介绍具体、详尽,还颇有些“煽动性”。从佐料的组成到调配,从闻到面香到吃在嘴里,小作者都一一写得细致入微,特别是对“吃面”这一情节的描写:“挪动舌头,用牙齿一咬,那略带弹性的面条就会乖乖断开,一咀嚼,美味便愈加浓郁”,“还没吃到一半,胃里的感觉越来越不错,但头上却冒出颗颗汗珠”,“越辣,吃得越快,吃得越快,胃里就越满足”。这样的描写真是入木三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待续

第一讲答案

词语积累

1、百折不挠近义词:锲而不舍

2、废寝忘食近义词:宵衣旰食

3、一丝不苟近义词:精益求精

4、学而不厌近义词:学无止境

5、聚精会神近义词:全神贯注

6、熟能生巧近义词:得心应手

7、前功尽弃近义词:功亏一篑

8、夜以继日近义词:起早贪黑

9、垂头丧气近义词:唉声叹气

美文阅读

1、“忐忑”的意思是:心里不安或心情不安定[忐忑不安的原因]自己家的生活已经很困难了,又抱回了两个孩子,丈夫能答应吗?(意近即可)

2、(A)段中的“他”指的是丈夫,“他们”指的是西蒙的两个孩子。

3、“揍我一顿也好!”句中的“也”能否去掉?不能。

理由是此时桑娜已下定决心抚养西蒙的两个孩子,挨打了也心甘情愿,只要丈夫同意留下两个孩子。(意近即可)

4、(B)段中省略号的作用是(B)

5、上面片段中有两个成语,它们是忐忑不安、自作自受。

6、[参考示例]丈夫养活这个家已经很不容易了,再添上两个人,丈夫能同意吗?不抱回来也不行啊!这个孩子没人管怎么行?就这么定了,丈夫回来就是揍我一顿也行,只要他肯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

7、景物描写烘托心情

8、观点正确、能自圆其说即可。

(本文为李永清老师原创,转载请注明。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