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之访仙,经由年区划调整,由原窦庄镇和原访仙镇合并而成,面积74平方公里,下辖11个村、2个居委会,人口6万,其中集镇人口1.3万。访仙对外交通发达。省道横贯全镇,京杭运河主要支流——九曲河穿镇而过,从访仙工业集中区到沪宁高速丹阳东互通约5分钟车程,到高铁丹阳北站约10分钟车程,到常州机场约15分钟车程。 如果您来到访仙,您会发现: 这是一个充满人文积淀的地方。境内的萧家村是南朝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故里,现存有萧氏宗祠;窦庄庙作为江南典型的道教庙宇,原为著名理学家朱熹学生窦从周讲道书院,其后人为纪念他而建窦庄庙,至今影响广远;访仙老街始建于宋代,博望古桥、近月轩惨案旧址、陈毅故居题词、华罗庚故居、官酱园旧址等时代印痕,遍布各处。 人间最美是故乡。家乡访仙是地处江南水乡的一座千年古镇。有着优美的神话传说、深厚的文化积淀、美丽的田园风光和纯朴的古镇风。 访仙由来,缘于镇内一座名为访仙桥的古桥。 关于访仙桥,有二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一个优美的神话故事:望仙桥在丹阳市延陵镇南边,访仙桥就在访仙镇上,这两座“仙桥”与“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密不可分。传说董永和七仙女被迫分开后,善良的延陵百姓在董永望妻的河边修了一座望仙桥,而董永和七仙女的儿子董红在老师鬼谷子的指点下,就是在这座石桥上寻访到母亲七仙女的,后人就将此桥称之为“访仙桥”,这也是访仙名称的来历。另一个美丽传说:访仙桥原名博望桥,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善于广交,经常带着一对仙鸟鹧鸪出游四海,寻访神仙。一日,至博望桥,鹧鸪忽发奇音,往空而去。吕洞宾顺之望去,见一仙者立于云端,不由大喜,曰:所访神仙在此巧遇矣。遂腾空相与而去。百姓闻之,为将此处遇得神仙之事百世流传,遂将博望桥更名为访仙桥。 在闲暇的日子里,我常常独自漫步在老街清静的、承载了悠悠历史的石板路上,凝视着古旧建筑间的弄堂,抚摸那些风蚀斑驳的砖墙;体会诗人般淡泊人生,宁静致远的心境。作为历史的遗产,文化的结晶,这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访仙的老街石路不会被今后的岁月尘封,她必将长久地留传给我们的后代子孙。 访仙老街长长的青石板留着我们童年的记忆 访仙还诞生了“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华罗庚先生是驰名中外的数学大家,祖居坐落在访仙古镇东街。跨过名曰“访仙桥”的石拱古桥,穿行在访仙老街中。在一处低矮的平房墙面上有块丹阳市人民政府所立石碑,告诉我们这里就是“华罗庚故居”,当年华罗庚就出生在这里。在华罗庚3岁多的时候,随父亲搬到了金坛,现在华罗庚还有至亲生活在镇上。 跨过名曰“访仙桥”的石拱古桥,穿行在访仙老街中。在一处低矮的平房墙面上有块丹阳市人民政府所立石碑,告诉我们这里就是“华罗庚故居”,当年华罗庚就出生在这里。在华罗庚3岁多的时候,随父亲搬到了金坛,现在华罗庚还有至亲生活在镇上。 抗日战争年代,古镇访仙是敌我双方争夺的要地,这里既是丹北抗日自卫总团所在地,也是深受日寇戕害的重灾区之一。以访仙镇为中心的访仙桥地区见证了侵华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也书写了一幕幕感人的抗日故事。时过境迁,访仙老街虽然早已今非昔比,但老街的框架尚在。沿着青石板路面,那些见证抗战历史的老建筑尚存,通过镇上居民的口述,那段悲怆的岁月记忆呈现在我们眼前。 近月轩茶馆旧址见证日寇血腥惨案 8月18日上午,我们一行驱车来到了访仙镇。来到访仙老街的入口处,一座古桥映入我们的眼帘,桥旁的“访仙桥近月轩惨案旧址”石质文物保护标志牌,仿佛在向我们讲述那段令人咬牙切齿的历史。 80多岁高龄的符志成是访仙镇上一位对历史文化研究很有造诣的老人,在镇上颇有名望,由他主编的《访仙历史文化志》上就收录了访仙的抗日历史。符老带领我们来到惨案旧址所在地——近月轩茶馆。他介绍说,年6月24日上午,新四军特务连一位年轻战士在访仙桥看到三个日本鬼子在大街上调戏妇女,他愤怒之下向鬼子扔出一颗手榴弹,结果手榴弹在日军兵的身后并未爆炸,惊魂未定的鬼子立刻到附近的夏家村日寇据点去搬救兵。 当天上午9点多,凶残的据点小队长牛尾带着一个班的鬼子来到访仙桥。在近月轩茶楼门口架起了机枪,向茶社内手无寸铁的老百姓疯狂扫射。之后,残忍的日本鬼子还用刺刀杀害了那些受伤的百姓。整个近月轩茶馆内只有两人幸免,其中一人跳入河中逃走了,另一人则是在被机枪击中受伤倒地后侥幸躲过了敌人的刺刀。这场突如其来的惨案,使近月轩茶楼和镇上名无辜百姓遇难,其中“近月轩茶馆”内的死难群众就达83人。 如今,近月轩茶馆仍在,现已被租用为棋牌室。记者看到,如今的近月轩茶馆内只有三张普通的牌桌和若干凳子。店主告诉记者,每天下午,镇上都有老百姓上这儿来打牌、喝茶,生意倒也不错。 陈毅元帅曾经最喜欢喝仿仙官酱坊的黄酒 陈毅驻扎访仙题词“青年是时代的先锋” 离开近月轩茶馆旧址,记者一行蜿蜒走过几条街巷后,来到了老街东南角的一座旧宅,这里正是当年的访仙抗日爱国人士汤铭新旧居,他在这里设宴并留宿陈毅、邱东平等新四军领导人,而陈毅在此给其孙汤通庆的题词更使这座老宅声名大噪。 符志成老人介绍说,年5月27日,丹阳抗日自卫总团团长管文蔚陪同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陈毅视察了访仙桥古镇。访仙桥商会会长汤铭新亲自接待,热情的把他们引进了这座老宅,设宴招待,畅谈了许多的救国大计。就在那天深夜,陈毅给只有弱冠之年的汤铭新之孙汤通庆写下了“青年是时代的先锋,先锋责任的完成,只有从斗争中锻炼可以得到”题词留言,令他终身铭记。后来,这首题词被藏在老宅石壁里,躲过了日本人的搜查。解放后,汤通庆将这件珍贵的陈毅题词真迹捐献给了镇江博物馆。 76年过去了,穿越战争烽火与纷扰岁月,陈毅的题词依然有直击人心的力量。那栋陈毅当年留宿过的汤氏老宅,依然静默地矗立在访仙古街东南角,斜阳草树里,无言叙述汤氏老宅里永不消逝的民族情义与青春激励。 不忘国耻,乡亲盼建革命纪念馆 据符志成老人介绍,管文蔚之所以安排陈毅入住汤家,缘于对汤铭新的相识相知。符老说,汤铭新是一个很有气节的爱国老人,一直旗帜鲜明地支持抗日,在访仙桥地区很有声望。汤铭新家开布店,资金并不是很充裕,然而他多次出钱资助管文蔚的抗日自卫团。 记者看到,汤宅是一座清末建造的旧宅,前后两进各三大间,两排楼的中间围成了一口天井。整座建筑像一颗四方大印。老宅外貌依旧,院外的墙壁上还有丹阳市政府派人刻在上面的陈毅题词标志牌。不过,记者发现,眼下的老宅年久失修,木柱和门窗大多腐朽,房屋内被杂物占据。 陈毅驻扎访仙时题词“青年是时代的先锋” 萧氏宗祠 萧氏宗祠,始创于东晋大兴元年(年)。丹阳访仙镇萧氏,为汉朝相萧何之后。东晋大兴元年(年),萧氏二十氏孙萧整为避乱,由山东兰陵迁于南兰陵城里定居(丹阳),原有砖木结构平房三进十五间,期间遗存有南朝、宋、明时期精美石刻与砖雕,现存二进一院。 江苏丹阳市访仙镇萧家村成功入选江苏省级传统古村落。全村三百余户皆姓萧,为南朝齐、梁后裔分支。祠堂初创于东晋,始建于元,明代整修。祠堂三进,硬山屋面,呈大弧形,坡度较大。每进逐步登高,寓意“步步高升”。祠前水塘成弧形,池似弓,祠如箭,以示帝王显赫之风。 据悉,萧家村位于访仙镇北部,齐梁故里,地理位置优异,规划面积15.61公顷,村庄内水系沟塘众多,道路横纵阡陌,形成聚散有致的古村格局。作为我市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古村落,村内古建筑较多,且各有特色,较为有名的有萧氏宗祠、萧家龙灯以及去年被发现的大型吴国聚落遗址等多种历史遗存。 年在前册四方山出土的西周青铜卣、西周青铜尊、西周青戈等文物,证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定居生活。西汉文帝时,世人称为“册堂”之地名,为丹阳市最早的村名,也是当时的皇家图书馆。 访仙古镇特色名点:蟹黄烧卖 访仙古镇的烧卖原来是老街内的东街饭店最为有名,东街饭店以前是国营企业,袁锁青师傅可是鼎鼎有名!他做的那个烧卖可谓沪宁线一绝,皮薄馅鲜,爽口欲滴!源于馅料选购极其考究,皮子纯手工擀制,看起来吹弹即破,拎起来晃晃悠悠,哇噻! 从前可只有访仙古镇的乡绅才能吃得起这种早餐:鳝丝大汤加两只蟹黄烧买,那气派、那滋味,绝对爽!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高了,蟹黄烧买已走进寻常百姓家,而且不仅仅是作为早餐,而是作为一种特色点心了享用了。 不过访仙古镇的蟹黄烧买才有那种地道醇正的口味! 仙桥烧饼:这种传统的美食一直沿用着最原始的方法制作,原料:酥油、猪油、面粉、葱、芝麻,需要放入最原始的器皿炭炉,一炉一次只能烤五块,所需时间大概15到20分钟。 访仙桥吴家巷和延陵季子吴氏源于一脉。村里一座有名的吴氏祠堂,其建筑规模比萧祠更加宏伟,堂号名叫“三让堂”,是依据了春秋季札三次让国的那段历史。在主厅上,高挂着四块不同凡响的匾额,曰:“先贤第一”,“世家第一”、“千世第一”、“明通第一”。 1938年春天,为了不让日本侵略者占祠为据点,新四军忍痛火烧了吴氏宗祠。眼睁睁看着这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古祠在大火中化成灰烬,吴氏后人心里的痛苦是可以想像的。但他们在民族的生死存亡关头,懂得共赴国难,为整个中华民族作出牺牲。 墓碑主人姓吴名廉,字爱清,号义斋,是延陵南宋时迁来丹阳的始祖五万公吴目翟的八世孙。虽经好几百年的风雨,石碑完好如初,碑上字迹清清楚楚。上面的碑文是:“访仙桥始祖”,“明故文林郎义斋吴公孺人沈氏之墓”。。他生于永乐21年(1423年),卒于弘治2年(1489年)。夫人沈氏,丹阳城里人,生于永乐19年(1421年),卒于弘治4年(1491年)。二人合葬,墓址就在村西北边上,此碑当为1491年春天所立。 年,访仙前册塘村的一座古墓里出土一具完整女尸,凤冠霞帔,面容如生。有人说这是吴家的祖坟,这位就是七小姐。 窦庄庙原是宋代著名理学家窦从周的书院,香火鼎盛,闻名遐迩。 嘉山寺又名龙庆寺,建于北宋绍圣七年。乾隆皇帝三下江南,两次到嘉山寺,并御笔亲赐"龙庆禅寺"匾。嘉山寺因此得以与镇江金山的"江天禅寺"齐名,便有"烧香去金山,先要到嘉山"之说。 现在访仙古镇以汽车零部件、光学镜片、纺织织造、五金制锁、医药包装等五大产业为龙头,各类企业集聚发展,千年古镇正谱写新的篇章、焕发新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