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6 冯志亮,字启玄(冯启玄),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启玄国学社创办人,著名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当代著名诗人、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 冯志亮先生是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冯志亮先生现担任华夏易经研究会副会长兼北京分会会长,中华儒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青年发展促进会荣誉会长,东方孝道文学院荣誉院长。 冯志亮先生还同时担任时代文学杂志社总编,中国名家杂志社荣誉总编,中国炎黄文化报文学总顾问,中国文化新闻报编委会副主席。冯志亮先生兼任中国姓氏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华北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传统礼仪促进会理事。冯志亮先生同时兼任北京汉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燕南艺术学院终身教授,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中国诗词协会终身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 冯志亮先生还是挪威国立艺术家协会外籍会员,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荷兰皇家文学院高级学术顾问。冯志亮先生的历史文学作品曾多次刊载于中国文联创办的《神州》《中国魂当代名人专访特刊》《中国当代文学家》《北京文化》等期刊。曾被中西文化联合会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AAAA级宣讲人”荣誉称号。 中国人的姓,大多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有人统计,文献记载和现存的共有多个。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出处具体。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姓不一定是同源。异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如古、吴两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的后裔。 中华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约多年伏羲氏时期。先祖伏羲他始画八卦,教人捕畜牧,以充庖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始有姓的人,而且自伏羲氏开始“正姓氏,别婚姻”。 姓氏,标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自古以来,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 陶姓是中国第八十五位姓氏,在安徽、江苏两省分布最多。当今陶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1%,总人口大约有万。 得姓始祖唐尧,祁姓,名放勋,号陶唐,谥曰尧。帝喾次子,因封于唐,故称“唐尧”。少时智慧,十三岁时就助其兄帝挚治理天下,因功封在陶丘,十五岁时又改封在唐,又称陶唐氏。尧贤明民主,为世所敬重,被后世人尊为“中华圣王”,其后世子孙以封地为氏,称陶氏,共尊唐尧为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缶,瓦器,大肚子小口,是从土窑里用火烧制而成的,故缶亦作匋。陶乃匋的后起之字,阝即高阜,烧窑必须选窑址于干燥的高阜之地。可见,陶氏族是擅长于制陶器的群体,陶人以陶为氏族崇拜的原始图腾,作为氏族名和族徽,并建立国家,最终成为姓氏。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陶姓的渊源主要来自三大支:伊祁氏、妫姓和子姓。 第一支出自伊祁氏,帝尧之后。帝尧初居陶,故地在今山东定陶西南,后徙唐,故地在今河北唐县,故称陶唐氏,其后有陶唐氏、陶氏。这支陶姓在商朝时十分强大,是依附于商的东部方国,在甲骨文的卜辞中经常提到,是组成目前陶姓的主力,以丹阳为郡望。此支陶姓有多年的历史。 第二支出自妫姓,虞舜之后帝舜之子商均,大禹封商均于虞,故地在今河南虞城。其后裔虞瘀父为周朝的陶正,专掌治陶之官,其后裔以官名为氏这支陶氏有年的历史。 第三支出自子姓,商朝的都城朝歌在今河南黄河北部的淇县境,其附近居有商民陶氏族,是专门管理和制造陶器的部落。西周初,被封为殷侯的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动叛乱,为周成王平定。周武王之弟卫康叔在平叛乱中有功,武王遂把商朝遗族中的七族赐予卫康叔,这七族是陶氏、施氏、繁氏、樊氏、饥氏、终葵氏、锜氏,而陶居其一、陶氏被灭,子孙遂以陶为氏。子姓陶氏的历史至少有年。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陶姓的两大望族之一的浔阳陶姓,在晋朝时已经发生外族血液的流入,即来自鄱阳湖一带以捕鱼为业的土著溪族。到明清时期,云南地区的土著和东北的蒙古人、满洲人均纷纷改汉族姓,其中有陶姓,这些少数民族长期与汉族混居,其中大部分汉化了。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先秦时期,陶姓主要活动在山东、河南汉晋时,陶姓已经发展到长江中下游等地。唐宋时,西北和西部陶姓非常活跃。明清时,西部的云贵川地区也有了陶姓足迹。 宋朝时期,陶姓大约有16.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2%,排在第八十一位。陶姓第一大省是陕西,约占陶姓总人国的27%主要分布于陕西,湖南两省,大约占陶姓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广西、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山西,全国形成了西部陕晋、中南湘桂、东部赣皖浙苏的陶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陶姓大约有2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1%,排在第七十二位。浙江为陶姓第一大省,约占陶姓总人口的25%。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西、江苏,这三省陶姓大约占陶姓总人口的59%;其次分布于广西、安徽、湖北、四川,这四省集中了陶姓总人口的26%。宋,元,明期间,陶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由中部向四川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苏赣皖一个大中心和南部广西西部四川两个小中心的陶姓聚集区。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陶姓人口约有万,为全国第八十五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1%。从明朝至今余年中,陶姓人口由29万增到万,增长了9倍多,但陶姓人口的增加速度远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余年,陶姓人口的增加率星∧形,主要分布于安徽、江苏、云南、四川、湖北五省,大约占全国陶姓人口的45.3%;其次分布于浙江、广西、河南湖南、重庆、贵州、江西,这七省区市集中了陶姓总人口的32.2%,安徽为陶姓第一大省,占陶姓总人口的14.8%。全国形成了长江流域地区高比率陶姓分布带。在近年,陶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相比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和南部向华中回迁成为陶姓迁移的主流。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1、郡望堂号 陶姓的郡望主要有丹阳、浔阳两地。陶姓的著名堂号有五柳、彭泽等。“五柳”和“彭泽”堂号均出自晋朝陶渊明。陶渊明为彭泽令,性清高,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作《归去来词》归隐,在门前栽了五棵柳树,称“五柳先生”。 2、宗祠楹联 百梅咏就:五柳名高。 山中宰相;耐久道人。 截发易酒;运臂习劳。 鹄寡兴悲,自甘独宿;鸾胶待续,聊写相思。 八州良牧,建恢复之奇勋;一代儒臣,开奠安之伟业。 3、族规家训 追思祖德宏念宗功毋忘世泽创造家风 遵循孝道睦族敦宗济困扶危意志一同 毋因小忿以伤和融毋贪小利以失大公 团结合作共存共荣父慈子孝言顺语从 为尊爱幼为幼敬尊为兄则友为弟则恭 夫妻相敬和乐相容治家勤俭常虑穷通 处世待人至诚为重认清善恶辨别奸忠 须识持物莫贪虚荣良朋多结恶友毋逢 步步踏实贯彻始终遇雄不缩励志前冲 克苦耐劳自得成功至於宗族或荣或辱 发展落后全关教育百年树人十年树木 所谓子孙诗书宜读听者共勉愚者加督 先求裔贤后求金玉莫因贫困精神退缩 迈向前途创造幸福思念水源裔孙多诵 目前国内外的图书馆和其他单位正式公布收藏了陶姓族谱部。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陶姓历代名人名,占总名人数的0.25%,并列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八十五位陶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24%,并列排在第八十八位;陶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33%,并列排在第六十一位;陶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35%,排在第六十位。 历史上陶姓的重要人物 西汉开封侯陶舍:东汉徐州牧陶谦:东晋荆江二州刺史、太尉陶侃,诗人陶渊明: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兼医学家陶弘景;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清朝两江总督陶澍:民国时期民主革命者陶成章,画家陶元庆,北昆演员陶显庭,民族学家、人类学家陶云逵,教育家陶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