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0/2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就够了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无用武之地

公元前年,秦王政发布逐客令,驱逐从各国来的客卿,其中一个客卿接到的却是处死的诏令,他就是郑国。

关中平原气候温暖,水源丰富,适合发展农业。但关中地区的降水分布不均匀,西多东少,南多北少。战国时,降水充沛的关中西部,渭河之南大多被开发成了良田。渭北地区因经常发生旱灾,还有大片地势低洼的盐碱地,很难开发。

如果能开发好渭北农业,秦国的粮食就能大幅度增收。

公元前年(秦王政元年),水工郑国来到秦国。他对秦国君臣说自己可以让渭北的盐碱地变成千里沃土。当郑国的手指从地图上的泾水,坚定地滑向北洛水,相国吕不韦知道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即将诞生。

那是一个夜晚,郑国在灯光下复核着各项数据,他要复盘所有的关键点。第一个问题:自流灌溉。

泾水自仲山(今陕西泾阳西北)流出后,进入关中平原,河床逐渐展宽,形成了一个葫芦状的大弯道,被称为“瓠口”。

在仲山起一座拦河坝,就能同两面的山体围成一个水库,再从水库向西引泾水至瓠口(即筑坝拦水、蓄水引流)。以瓠口为渠口,引泾水沿北山南麓,由西向东过三原、富平等县,过大荔东南,最后汇入北洛水。渭北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灌溉总渠就能实现自流。水渠在渭北二级阶地的屋脊之上,地势高于两侧,利用自然地势,再凿支渠,支渠也能自流灌溉。

第二个问题:保证水量。

水渠要保证两岸4万余顷田地的灌溉,水量不足,就会断流。

若用拦河滚水坝把沿途的冶谷水、清水、浊水、沮水拦腰截断,抬高水位(即横绝工程技术),水渠经过时就能把小河的水资源收入囊中,增加灌溉总渠的蓄水量。这样灌溉总渠、灌溉支渠,就能同泾水、洛水、渭水、冶谷水、清水、浊水、沮水等一起构成一个全自动的立体灌溉蛛网,覆盖渭北平原。

凿渠的路线敲定,郑国还在继续思考。

第三个问题:盐碱地改良。

郑国要把渭北的“泽卤之地”变为适宜耕种的良田。

泾水含沙而且富有肥效。郑国要用原木、荆条制作框架,内置大卵石、块石制成石囷(一种水工构件),投入泾水中流,修筑石囷堰,降低泾水流速,把大粒粗沙沉积下来,让利于耕种的细沙随泾水进入水渠。

开渠灌溉时,细致的河沙、肥沃的淤泥随渠水覆盖在盐碱地上,泾水冲压也能降低耕土层中的盐碱含量(即淤灌压碱法),能起到改良土壤的奇效。如此绝妙的设计,没有人会不动心。如此浩大的工程,也真的难下决心。史料中没有郑国入秦的细节,抉择的过程是一段历史空白。

修建如此巨大的工程,需要倾举国之力。13岁的秦王政和执政的相国吕不韦,如果两人中有一人反对,工程恐怕都无法开工。他们表现出了伟大政治家的远略,决定委任郑国为总工程师,开始凿渠。

大约10年后的一天,在工程收尾之际,秦人发现郑国竟然是韩国的间谍。他人秦是为了“疲秦”,让秦国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修建水渠,减缓向东扩张的步伐。

郑国是一个成功的间谍。

多少秦人在渭北平原上从烈日炎炎劳作到冰雪漫天,又劳作到春花烂漫。10年之间,秦国花费了巨额钱财。水渠的设计规模异常庞大,原来竟是为了让秦国疲惫,真是可笑至极。

秦王政的愤怒可以想象。大致在此前后,他还罢免了相国吕不韦,他要把这些可恶的客卿驱逐出秦国。

郑国不在被逐之列,因为间谍要被处死。

“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史记·河渠书》)九个字,字字杀机。

同年,李斯上《谏逐客书》,力劝秦王政收回逐客令。秦王的思想有了转变,他重新思考了客卿同秦国的关系,也思考了水渠对秦国的价值。

在郑国引颈待戮之际,秦王政召见了他。

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汉书·沟洫志》)

没错,“渠成亦秦之利也”。

秦王让间谍郑国继续主持开凿水渠的工作,让郑国为渭北的秦国百姓凿一条可利万世的水渠。

水渠终于建成了。随着一声“开渠”,泾河水流向渭北4万余顷土地,灌溉了万亩农田,盐碱地变成了良田,土地产出翻倍增长,关中再无旱涝之忧。

《史记·河渠书》评价:“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

秦国更加富有强大,加快了吞并列国的步伐。为铭记郑国的功劳,秦王把水渠命名为郑国渠。

郑国是一位功垂大地、造福千秋的伟大工匠。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问:如此优秀的科技人才,韩国自己为什么不用,却主动输送给秦国?

郑国入秦前的年,就是韩国被动挨打的年。

《史记》中对韩昭侯、韩宣惠王在位时期有关战争的记载如下。

韩昭侯时期:

元年(前),秦败我西山。

二年(前),宋取我黄池。魏取硃。

六年(前),伐东周,取陵观、邢丘。

二十四年(前),秦来拔我宜阳。

韩宣惠王时期:

八年(前),魏败我将韩举。

十四年(前),秦伐败我鄢。

十六年(前),秦败我修鱼,虏得韩将宧、申差于浊泽。

除了攻打东周那次,全是被动挨打,全是败仗。只在申不害相韩那段时间,没有挨打。《史记》郑重地记了一条:“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太史公感叹韩国终于不挨打了!申不害去世两年后,秦国就攻占了宜阳。

公元前年,秦国在修鱼大败韩军,俘虏两员韩国大将。修鱼在今河南原阳,距离新郑很近,韩国君臣商议对策。

相国公仲说:“盟国都不可靠。秦国想讨伐楚国很久了,大王不如通过张仪,同秦国议和。给秦国一座名城,帮着秦国去攻打楚国。失去一座城,可以得到两个好处,既能避免秦国的继续攻打,还可以在讨伐楚国的时候得点实惠。”

韩宣惠王于是派公仲同秦国求和。

楚国得到了消息,也苦思对策。谋士陈轸建议把战车都开出来,占满道路,大造声势,扬言楚国即将出兵援助韩国。再派使者,多带车,多带钱,去拜见韩王。他说如此一来,韩王一定会感激楚国,就不会再帮助秦国攻打楚国。即使跟着秦国出兵,也必然不肯用心。

楚国使者对韩宣惠王说:“楚人将以死助韩。”

韩宣惠王大为感动,而且他认为秦国才是心腹之患,能同楚国一起击败秦国,对韩国有利。

韩宣惠王决定停止同秦国议和,要同秦国决一死战。

相国公仲说:“不可。真攻打我们的是秦国,以虚名救我们的是楚国。大王轻信楚国的谎言,同秦国为敌,会被天下所耻笑。”

公仲已经预料到同秦国开战的结果必然是惨败。

公仲继续劝说:“楚、韩非兄弟之国,也不是旧有约定,要一起讨伐秦国。楚国是听到了要被攻打的消息,才说要救韩国,这必是陈轸之谋。而且大王已经派人送信给秦国说要求和,现在反悔,是欺骗秦国。轻信楚国,臣担心大王一定会后悔。”

韩宣惠王不听劝阻,中断了同秦国议和的进程。

秦国大怒,“益甲伐韩”(《史记·韩世家》)。

楚国满街的战车一辆都没来,楚王一兵一卒都没派。韩国以一国之力力战秦国,在岸门被秦军打得大败。韩宣惠王只得派太子仓人质秦国求和。

楚国、韩国双输。

岸门一败,韩国主昏军弱。但责任不全在韩国。韩王已经意识到秦国才是最大的敌人,可其他国家还不这么想,他们各有打算。韩国想合纵伐秦,却遭到了楚国的欺骗。韩国自身的力量又无法对抗秦国,无可奈何之下,只能去做秦国的盟国。

所以,韩国明知道帮秦国是害自己,却不得不帮秦国。韩国也知道割地会让自己变得弱小,他也不得不割地求和,割地至少还能喘口气,不割地就要一直被秦国攻打。

楚国看似机智,其实是把自己的盟友推给了秦国。公元前年,韩国跟随秦国攻打楚国,秦军在丹阳斩杀了楚军8万。楚国力量大为削弱。

秦国又是最大的赢家。

韩宣惠王是韩昭侯之子,他即位时申不害变法的基础尚在,他都没法同秦国对抗,也无法获得其他国家的支持。他之后的国君面临的形势只会更加糟糕。

随后的韩襄王时期,韩国丢失了门户重镇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县西),被秦国名将甘茂斩首6万。之后又丢失了武遂、穰。

之后的韩釐王时期,韩魏联军24万人在伊阙被白起全歼,伊阙血流成河。之后,宛邑被占。韩国割了里土地给秦国。

等到韩桓惠王即位时,秦国吞并六国的趋势已经明朗。

秦国断绝韩国太行道,攻占了野王(今河南沁阳)。

野王是韩国的交通要冲,失去野王,韩国新郑同上党郡17座城之间失去了联系。韩国只能把上党献给秦国。上党郡守冯亭和百姓宁死也不降秦,请求归入赵国,派使者到邯郸求援。中国古代最大的战争长平之战爆发,秦赵两国投入了巨大的兵力,最后白起大败赵军,赵国45万人死在了长平,一蹶不振。(详见第一章)

韩国战略要地尽丧,毫无还手之力,只能坐受屠戮。

无可奈何之下,韩桓惠王派水工郑国入秦为间谍,希望可以拖慢秦国灭韩的进度。韩国的愿望从诸侯不再打我,变成了秦国晚几年灭我。为现实所迫,一国之君的想法也只能如此卑微。

韩桓惠王必须选一个绝对优秀的人才,也必须拿出一个绝妙的施工计划,工程建成后也必须对秦国大有裨益,唯有如此,才能让秦国信服郑国。

所以,郑国是真的间谍,郑国渠也是真的惠秦的工程项目。

这时的韩国已经沦为秦国的附属国。

韩非感叹“韩人贡职,与郡县无异也”(《韩非子·存韩》)。

韩非,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战国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一位才华横溢却生不逢时的韩国公子。如果他能生在韩哀侯、韩昭侯时期,韩国或许还能够多延续几十年寿命。韩非出生的时间太晚了,史书没有记载韩非是哪位韩王的儿子,只说他是“韩诸公子”。

韩非屡次上书给韩王,意见都没有被采纳,他退而著书立说。韩非写的书在列国流传,也传入了秦国。

一天,秦王政读到了《孤愤》《五蠹》,那些冷峻如刀的入骨分析,让秦王政惊叹:“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史记·老子韩非列》)

李斯和韩非都是荀子的学生,两人都是儒家学派教出来的法家集大成者。李斯告诉秦王,这是韩非著的书。

公元前年(韩王安六年、始皇帝十四年),秦国再次攻打韩国,韩国派韩非出使秦国,韩非就留在了秦国,实际也是做间谍。韩非要尽力延续韩国的生命,就像医生已经下了病危通知书,可患者的家属还坚持要治疗,哪怕能延续一天的生命,家属都不想放弃。

韩非是韩国的公子,保护韩国是他的本能。

李斯因此不能容忍韩非的存在。学说各异,政见不同,都可以讨论。政治立场不同,就很难共存。如果再加上嫉妒之心,那可能还要给老同学送上一份毒药。

秦灭六国已经是箭在弦上。第一支箭瞄准的就是韩国。秦王政要灭韩国,李斯也主张先灭韩国。除了军事进攻,秦国还使用了外交战术。

当时燕、赵、吴、楚四国准备合纵攻打秦国,秦王政派姚贾携带重金,游说诸侯,成功破坏了四国合纵计划。秦王政非常高兴,赏赐姚贾一千户食邑,封为上卿。

韩非指责姚贾出使三年时间,订立的盟约却未必可靠。质疑姚贾借秦王的权势,用秦国的宝物,私自结交诸侯。接着韩非又揭了姚贾的老底,说他是“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战国策·秦策五》),认为重赏这种人是不利于鼓励群臣的。

韩非在秦国自身难保,他应该左右逢迎,明哲保身。但是,姚贾收买各国,破坏合纵,于韩国不利,他无法置身事外。

秦王于是召见了姚贾提出疑问。

姚贾首先反驳了对他忠诚度的质疑:“臣虽然忠于大王,可大王并不了解臣。假如臣不让四国归附于大王,还能让他们归附于谁呢?假如臣不忠于大王,那四国国君又怎么会信任臣呢?”

姚贾又反驳了对他出身的质疑:“姜太公、管仲、百里奚、中山盗皆为低贱之人,背负广为天下所知的恶名,可是明主重用他们,知道他们能为国家建立不朽的功业。明君不计较臣子以前的身份、罪过,不听信诽谤,考察他们的才能,为自己所用。”

他指出:“对于能保全社稷的人,虽然有外来的诽谤也不听;对于有高出世人的名声,对国家却没有尺寸之功的人,也不赏赐。如此,群臣就不会有不合理的虚望了。”

名声高,又没为秦国立功的人,这就是指韩非啊!

李斯、姚贾都对秦王说:“韩非是韩国公子,大王要吞并诸侯,韩非只会为韩国考虑,不会为秦国考虑,这是人之常情。现在大王不能用他,久留恐成祸患,不如早点以法诛之。”

秦王认为他们说得有道理,就把韩非抓进了监狱。李斯立即派人给韩非送了毒药。韩非想面见秦王,却见不到,只好服毒自尽。后来,秦王因爱惜韩非的才华改变了主意,派人到狱中去赦免韩非,可是韩非已死。

公元前年(始皇帝十七年),秦军攻入新郑,俘虏了韩王安,韩国灭亡。

此时距韩非去世仅有3年,距郑国渠建成也不到10年。

历史或许从未眷顾过韩国。

韩国国内常有水患,韩国的水工因此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才有土壤培养出卓越的水利专家郑国。

韩国的国土主要在今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山西省内大部分是山区,河南北部有太行山余脉,西部则是秦岭余脉。韩国想发展农业太难了。

没有粮食,也就没了底气。

郑国能帮秦国改良渭北平原的盐碱地,却没法帮韩国把山地铲成平原。韩国想联合诸侯抗秦,诸侯却把韩国当“肉垫”。韩国诞生在四战之地,注定了四面受敌,在外交上只能左右摇摆。仅仅因信任了楚国一次,韩国就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韩国,没有坚定的条件。

或许不是韩国选择了术治,而是术治选择了韩国。

或许韩国的命运,在立国时就已经注定。这是一个处在四战之地的小国的悲哀。

#深度好文计划#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