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最好痤疮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210111/8578725.html 江苏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真题汇编 江苏新高考作文集锦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范文 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理科)及答案解析 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文科)及答案解析 年高考江苏卷高分作文选读 年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卷及答案 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考场中的诗人之魏晋诗人诗歌鉴赏 考场中的诗歌之初唐四杰生平与不甘人后的古诗气象 考场中的诗歌之唐诗的豪迈与悲伤 考场中的诗歌之宋代诗词的豪放与婉约 考场中的诗歌之明朝的传承与抄袭 考场中的诗歌之咏史怀古送别篇 考场中的诗人之边塞诗篇 考场中的诗人之田园诗篇 3考场中的诗人之王维、李白、杜甫 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方法与对策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之写景、游记类讲义 一轮复习文言文之文史、政论类讲义 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题型实词、虚词、翻译、文意理解讲义 高考复习“书”“序”类文言文解题策略 考前作文写作讲解:结构与扣题 高考作文写作讲解:让议论文有“据”可依可用、议论文写深刻八法 议论文写作:论据的广度深度厚度 关系型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赏析 多则材料类作文的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高考命题作文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议论文写作:精准用例——举例典型,论证有力 届江苏省普通高考对口单招文化统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启东中学年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自主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连云港市智贤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试语文试题 届江苏省宿迁市高考模拟语文试题 -学年江苏省如皋市、丹阳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年南通市四校12月第二次联考语文 -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学年江苏省徐州一中、兴化中学高三(上)第二次适应性语文试卷 -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高二(上)调研语文试卷 江苏省泰州市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的传统性 俞平伯 从《红楼梦》中,很容易看出它如何接受、综合、发展了古代小说的传统。《红楼梦》以“才子佳人”做书中主角,受《西厢记》的影响很深。如二十三回黛玉葬花一段,宝玉说“看了(《西厢记》)连饭都不想吃了”。以后《西厢记》几乎成为宝玉、黛玉两人对话时的“口头语”了。本书引用共六七次之多,而且用得都很灵活,如四十九回引“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一段,宝、黛借《西厢记》来说自己,非常自然。 《红楼梦》开首说补天顽石高十二丈,方二十四丈,共有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原合十二月,二十四气,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跟《西游记》第一回说花果山仙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二丈四尺开阔,说法略异,观念全同。而且,这块顽石,既可缩成扇坠一般,又变为鲜明莹洁的美玉,我觉得这就是金箍棒塞在孙猴子的耳朵里呵。 《金瓶梅》跟《红楼梦》的关连尤其密切,它给本书以直接的影响,近人已有专书论述,这儿不作详引。如《红楼梦》的主要观念“色”、“空”,明显从《金瓶梅》来。又秦可卿棺殓一节,几全袭用《金瓶梅》记李瓶儿之死的文字,脂砚斋本评此“深得《金瓶》壶奥”。 从上边简单引用的各例,说明《红楼梦》实集古来小说之大成。不仅此也,它还继承了更远的文学传统,并不限于小说,如《左传》、《史记》,如乐府诗词,而继承《庄子》与《离骚》尤为特出。脂砚斋本第一回评,明确说“《庄子》、《离骚》之亚”;第六十三回借妙玉的口气说“文是《庄子》的好”;第二十一回,宝玉摹拟《庄子?箧篇》――这些都不必细说。我以为庄周还影响《红楼》全书。它的汪洋恣肆的笔墨,奇幻变换的章法,得力于《庄子》很深。 至于《红楼梦》与《离骚》的关系,借其中的《芙蓉诔》来说明。这篇诔文,引用《离骚》、《楚辞》最多。其中更饶趣味的一条是:宝玉在这篇诔文里,把他的意中人晴雯比作“鲧”――宝玉说晴雯“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作者原注说:“鲧刚直自命,舜殛于羽山。《离骚》曰,鲧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这是特识、特笔。拿自古相传“四凶”之一的“鲧”,来比晴雯这样美人儿,够古怪的;所以后来有人把这句改为“巾帼惨于雁塞”,以为用昭君出塞的故事就妥当得多了,而不知恰好失掉了作者的意思。赏识这“直”的“鲧”本是屈原的创见;《红楼梦》作者翻“直”为“刚直”,仿佛更进了一步。这是思想上的“千载同心”,非但文字沿袭而已。 如上所举,《红楼梦》古代渊源之深厚且广泛,已可略见一斑。自然,它不是东拼西凑,抄袭前人之文,乃融合众家之长,自成一家之言。所以必须把《红楼梦》的传统性跟它的独创性合并地看,才能见出真面目。若片面地、枝节地只从字句上的痕迹来做比较,依然得不到要领的。 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以此统摄全篇,全文内容围绕首段论述。 B.文章引用《红楼梦》与《西厢记》等关联的几例,说明它实集古来小说之大成。 C.文章主要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大大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D.文章分别论述《红楼梦》与中国古代小说、史传等问题的关系,最后总结。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玉说“看了(《西厢记》)连饭都不想吃了”,说明其内容很有吸引力。 B.《红楼梦》和《西游记》都是借写顽石开篇,说法略异,观念全同。 C.《红楼梦》笔墨汪洋恣肆,章法奇幻变换,这得益于《庄子》的深刻影响。 D.本文作者俞平伯认为,《红楼梦》用鲧来比晴雯,古怪荒唐,全无道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脂砚斋明确地评价说《红楼梦》是“《庄子》《离骚》之亚”,这说明脂砚斋在一定程度上认同“《红楼梦》受到《庄子》《离骚》的影响”的观点。 B.如果仔细分析《红楼梦》的文本,我们也将可以找到《红楼梦》受《左传》、《史记》这两部史传文学作品影响的痕迹。 C.本文作者俞平伯虽然没有详引近人关于《金瓶梅》与《红楼梦》关系密切的论述,但对这些论述的基本观点,他还是认可的。 D.《红楼梦》具有鲜明的传统性,这说明曹雪芹有深厚的古代文学阅读积累,正是这种鲜明的传统性,决定了《红楼梦》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材料一: 27日上午,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队员成功登顶,顺利开展各项峰顶测量工作。作为观察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的“晴雨表”,珠峰始终在运动,精确获得珠峰高度是人类的不懈追求。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一批国产现代测量设备纷纷亮相,5G信号首次覆盖珠峰峰顶,为精确获得珠峰高度提供技术赋能。登山队员和测绘人员克服高寒缺氧、风雪交加等挑战三次冲顶,终于将五星红旗插上地球之巅,同时也抵达了一种精神高度。 (摘编自新华社评论员《科学的探索,精神的高度》,年5月28日新华每日电讯) 材料二: 世人对珠峰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加深的过程。在几十年的历程中,我国测绘工作者对珠峰进行过6次大规模的测绘和科考工作。先后于年和年两次成功测定并公布珠峰高程,得到了国际公认,为全球相关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上一次珠峰高程测量已过去15年,珠峰高度是否发生改变,是年珠峰高程测量要解答的课题。相比以往,这次测量更加深入、系统,测量结果不仅可应用于地球动力学板块运动等领域的研究,精确的峰顶雪深、气象和风速等数据,也将为冰川监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摘编自《中国力量!揭秘珠峰登顶背后的越野故事》,年5月28日人民网) 材料三: 尼泊尔曾以“中国没有登顶珠穆朗玛峰,没有留下登顶证据”为由,不承认珠穆朗玛峰是两国国界。面对领土主权问题,中国登山队克服千难万险,于年5月25日凌晨4时20分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这是世界上首次有人从北坡登顶,但由于缺乏影像资料,这次登顶不被西方国家认可。年5月27日14时30分中国新一代登山队员重整旗鼓再次登顶,并重新测量珠穆朗玛峰的中国高度为.13米。电影《攀登者》以真实历史事件再现的方式,向观众诠释了“为国登顶,寸土必争”的强烈爱国情怀,引发观众思考什么是爱国、为什么爱国和怎样爱国。 (摘编自张君,刘超言《中国登山冒险电影的家国情怀与人文精神表达——以《攀登者》为例》) 材料四: 在三大运营商的珠峰5G之战中,华为不仅和中国移动携5G上珠峰,还夹带了华为4K高清摄像机HoloSensSDC。这台摄像机完成直播的一个必须条件就是5G覆盖,其永远在线、一键调优、故障一键定位等特点仿佛就是为高海拔地区直播而设计的。小米在这场珠峰营销战中表现格外活跃。早在珠峰高程测量正式启动时,小米就发布微博称,小米10将全程助力此次珠峰高度复测。据悉,小米10是小米冲击高端手机的首款产品。除了通信设备,从登山设备到吃穿用度,到处都可见赞助商的身影:三元为登山队员提供牛奶;乐虎提供运动饮料;探路者提供登山装备……三大运营商纷纷在快手上展开珠峰慢直播,全天候展现珠峰的日出日落、阴晴雨雪。 (摘编自《登顶背后:一场不动声色的营销暗战》,年5月28日北京商报) 4.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为珠峰高程测量更加深入、系统提供保障条件,使测量结果更加精确。 B.精确测量珠峰高度将有助于我国对地球动力学板块运动和气候变化的研究。 C.北斗导航、5G通讯技术以及高科技登山装备,使得本次珠峰登顶更为顺利。 D.华为高清摄像机、快手直播平台能让民众及时、便捷地看到此次登顶过程。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冷静详实地陈述了我国登顶珠峰并开展各项测量工作这一历史性事件。 B.材料二从测量目的、历程和成果等角度说明今年珠峰高程测量的原因和意义。 C.材料三结合历史背景指出《攀登者》再现的历史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人文精神。 D.材料四描述商家围绕登顶的营销,反应出本次登顶珠峰的科技和商业特色。 患难之交 毛姆 我阅人至今已经有三十年之久。如果只凭一张脸来雇用一个仆人,我肯定要犹豫不决.然而我想我们多半只凭一张脸来判断我们所遇见的人,我不知道我们是否常常弄对多于弄错。人家对我说他们对一个人的初次印象一准不会错的时候,我耸耸肩。就我来说,我发现自己认得越久的人,他们越使我迷惑不解。我最老的朋友们,恰恰是我可以说一点也不了解的人。 我产生这些想法是因为今天报纸上登载爱德华·海德·勃吞在神户逝世的消息。他是一个商人,我跟他交情很浅,可是有一次他使我大吃一惊,才对他感到兴趣。要不是听他亲口说的,我怎么也不会相信他竟然做出这种事情。不论是外貌,还是举动,他都使人想起一种定了型的人物。他身材矮小,细瘦文弱,一头白发,一脸皱纹,气色红润,眼睛湛蓝。我在日本横滨的英国俱乐部被人介绍跟他认识。他在俱乐部里看来人缘颇好,他离开以后,人家说他属于最高尚的人当中的一个。有一种人吸引你,是因为你觉得他对人们具有真诚的爱。他确有魅力。 一天下午,我坐在旅馆休息室里。不久,勃吞走进休息室,我们闲谈起来。 “你认识伦尼·勃吞吗?” “没有,我似乎没有听到过这个名字。” “可真巧,他和我同姓氏,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桥牌手。他不是个坏人,我喜欢他。他总是衣冠楚楚,风度翩翩,有那么点漂亮。女人家很欣赏他。他落拓不羁,饮酒过度。每个季度都有一点钱寄给他,他打牌又赢得一点。他赢了我很不少的钱,这个我知道。” 勃吞和颜悦色地轻声一笑。 “我想这就是他倒霉的时候来找我的缘故:还有一点就是他和我同姓氏。有一天,他到我的办事处来找我给他安排一个职业。他告诉我,家里不再寄钱给他了。我问他几岁。 “‘三十五,’他说。 “‘你至今都做过些什么事呢?’我问他。 “‘嗯,没做过什么,’他说。” 我忍不住笑了。 “‘我怕目前一点也帮不了你的忙,’我说。‘再过三十五年来找我吧,那时我再看看怎么办。’ “他不走,然后告诉我他不想老是打桥牌,于是打了扑克,结果垮了台。他一败涂地,要是找不到事情做,只好自杀了。 “我打量了他一会,看得出他整个儿垮了。酒喝得比平常更多,像是个五十岁的人了。 “‘那么,除了玩牌以外,你还会做什么事呢?’ “‘我会游泳。’他说。 “我忽然有了个主意。” 勃吞中断了他的故事,转脸对着我。 “你可熟悉神户?”他问道。 “不,”我说。“有一次路过那儿,但是只过了一夜。” “那么你不知道汐屋俱乐部了。我年轻时候,从那儿游泳,绕过灯塔,到樽见的小海湾登岸。有三英里多路呢,而且因为绕过灯塔那儿的潮流湍急,是很难游过去的。好,我就和我那位同姓氏的青年谈了这一情况,并且说,要是他能游过去我就派给他一个工作。 “我看到他相当为难。 “‘你说你是个游泳家嘛。’我说。 “‘我的状态不怎么好。’他回答。 “我没说什么。耸耸肩膀。他对我瞧了片刻,然后点点头。 “‘好吧,’他说,‘你要我什么时候去呢?’ “我看看表。十点刚过。 “‘游这段路顶多需要一小时零一刻钟多些。我在十二点半开车到那边小海湾接你。’ “‘行。’他说。 “我们握握手。我祝他运气好,他走了。那天上午我有许多工作要做,总算刚好在十二点半赶到樽见的小海湾。其实用不着匆忙:他一直没有露面呢。” “他在最后关头吓退了吗?”我问。“没有,他没有吓退,开头游得顺利。然而酗酒放荡当然毁坏了他的体质。绕过灯塔的潮流他对付不了。大约三天之后才发现他的尸体。” 有一两分钟我说不出话来。我有点儿震惊。然后问了勃吞一个问题。 “你打算给他一个工作的时候,可知道他会淹死呢?” 他温和地微微一笑,那双善良忠厚的蓝眼睛望着我。他一只手摸着下巴颏儿。 “嗯,当时我的办事处里并没有空位子。” 6.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患难之交》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缩短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容易引起共鸣,也使文本的笔调显得亲切,读者易于接受。 B.这篇小说作者采用顺叙方式展开叙述,开始作者就发表了一段感悟:人性复杂,人的外表具有欺骗性。这是由于看到了主人公爱德华的死讯,至此拉开了大故事的帷幕。 C.爱德华对伦尼痛下杀手,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伦尼不学无术,赢了他不少钱;二是对伦尼的嫉妒,伦尼衣冠楚楚,风度翩翩,而爱德华矮小瘦弱,满脸皱纹。 D.这篇小说刻画了以作者“我”、爱德华、伦尼为代表的三类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所崇尚的“金钱”价值观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 7.小说的标题“患难之交”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8.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爱德华人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潜斋先生姓应氏,讳撝谦,字嗣寅,仁和人也。 先生生而有文在手为八卦。少即偕同志虞畯民等为狷社。后交沈朗思,称莫逆。母病,服勤数,母怜之曰:“吾为若娶妇以助若!”先生终不肯入私室。母卒除丧,始成礼。于遗经皆实践而力行之,终身无疾言遽色。所居仅足蔽风雨,箪瓢屡空,恬如也。 一日,见梁上白蛇堕地;曰:“此兵象也。”奉亲逃之山中。既遭丧乱,自以故国诸生,绝志进取,益尽力著书。 康熙戊午,阁学李公天馥、项公景襄以博学鸿儒。先生举床以告有司曰:“某非敢却聘,实病不能行耳。”乃免征。范忠贞公承谟继抚浙,又欲荐之,先生遂称废疾。同里姜御史图南视鹾①归,于故旧皆有馈。尝再致先生不受偶遇诸涂方盛暑先生衣木棉衣蕉萃踯躅。御史归,投以越葛,曰:“雅知先生不受人丝粟;然是戋戋者,非自盗泉来也。”先生谢曰:“笥②尚有絺綌③,昨偶感寒,欲其汗耳。”竟还之。 先生坐卧小楼中,一几一榻,书册外,无长物。弟子甚多,因以楼上、楼下为差如马融例。里中一少年使酒,忽扣门求听讲;先生许之。居三日,不胜拘苦去,使酒如故。偶醉,持刀欲击人,汹汹莫能阻。忽有人曰:“应先生来!”其人颇失魄,投刀垂手,汗浃背。先生抚之曰:“一朝之忿,何至此!盍归乎!”其人俯首谢过去。 先生卒于康熙二十六年,春秋六十有九。病革,尚手辑《周忠毅公传》,未竟而卒。平生不喜陆、王之学。其论太极,于程、朱亦不尽同。其所著《周易集解》,皆独具心得之言。他若《诗传翼》、《春秋传考》、《古乐书》、《论孟拾遗》、《朱子集要》凡十余种,各有精义。又撰《教养全书》四十一卷,仿《文献通考》例,而明代事实尤详。平湖陆清献公尝两会先生于武林,与论学术源流甚契,先生亦命二子访清献于西湖寓次。其卒也,清献祭以文。先生歾后,河阳赵公士麟刻其遗集行世。 (节选自李元度《清先正事略选·卷三》,有删改) (注)①鹺(cuó):盐。②笥(sì):盛饭食或衣物的竹器。③絺綌(chīxì):葛布衣服。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再致/先生不受/偶遇/诸涂方盛暑/先生衣棉衣/蕉萃踯躅 B.尝再致先生/不受/偶遇诸涂/方盛暑/先生衣棉衣/蕉萃踯躅 C.尝再致/先生不受/偶遇/诸涂方盛暑/先生衣棉衣蕉萃/踯躅 D.尝再致先生/不受/偶遇诸涂方盛暑/先生衣棉衣蕉萃/躑躅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丧:古代在父母去世之后,由守丧时的穿着丧服变为穿着吉服。指守孝期满。 B.箪瓢:指盛饭食的箪和盛饮料的瓢,借指饮食。《论语》有“一箪食,一瓢饮”句。 C.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不含太学生。 D.程朱:指北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二程的学说被朱熹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撝谦所居住的地方只能遮挡风雨,说明他的生活非常贫困,但他能够泰然处之。 B.应先生看到房梁上的白蛇掉到地上,认为这是战争的征象,便侍奉双亲逃到山中。 C.应先生弟子很多,他就像东汉马融一样,以楼上、楼下来区分教学和起居的地方。 D.应先生去世时六十九岁。病情危急时,亲自编辑《周忠毅公传》,完成后就去世了。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抚之曰:“一朝之忿,何至此!盍归乎!”其人俯首谢过去。 (2)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深湾夜宿(王勃) 津涂①临巨壑,村宇架危岑②。 堰③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农调砧④。 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注)①津涂:道路。②岑:小而高的山。③堰:拦河蓄水的土坝。④砧:捣衣石。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隐”字,写滩声时隐时现地传来,可想象出诗人凝神远听的神态。 B.一个“深”字,写出江边的树木随风起伏,树影晃动时的情景。 C.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远近交替写深湾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 D.前三联,写出诗人眼中的异乡景色风情,第四联抒发游子乡思,情景相生。 14.诗的颈联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作者久居轩中,时间长了可以根据足音来辨别是何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情表》中李密写他的祖母常年有病、生活不能自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史公写《史记》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是我们表达、沟通的主要工具,也是体现民族特性的重要元素。但是,(),甚至生造出一些________的概念和表达。因而,我们不厌其烦地制定一些语言规范,以此来维护语言的纯洁性、准确性、完整性和表现力。不过,在心理学家看来,语言的规范________。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语言本能”,同时,语言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和演化规律,需尽量________一些人为干预;另一方面,语言的立法者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规定,是因为他们对现代语言科学一窍不通,且这些规定严重________了一般人的语言水平。然而,语言的规范真的毫无必要吗?心理学家虽然看到了语言发展和演化的内在规律,也注意到了语言规范对语言发展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制约,但他却忽视了规范对于语言的重要性。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伦不类可有可无避免贬低 B.异想天开可有可无取消低估 C.不伦不类纯属多余避免低估 D.异想天开纯属多余取消贬低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们经常会错误地使用某些词语,也会说出一些不合语法规范的句子 B.人们经常会说出一些不合语法规范的句子,也会错误地使用某些词语 C.某些词语会经常被人们错误地使用,一些句子也不合语法规范 D.人们经常会错误地使用某些词语,一些句子也不合语法规范 18.下列引号的运用与文中“语言本能”的引号,作用相同的是() A.《大学》里的“正心诚意”,意即行为背后的动机要与行为遵守的规范相一致。 B.清朝初年,统治者更重武力,不重视儒学,于是传统的“读书人”就备受打压。 C.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的是什么样的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D.他平日里喜欢占小便宜,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为好。 19.请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A.见狱吏则头枪地 B.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C.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D.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0.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 C.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D.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21.请选出句式不同的一项() A.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B.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C.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D.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2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为:对、向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为:砌 C.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为:句末语气词 D.阙然不报,幸勿为过。为:成为 2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B.魏其,大将也,衣赭衣 C.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D.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字的文章。 达尔文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人认为,人生在世,有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适应环境。他们认为,人不可能要求环境来适应你,而只能是你去适应环境。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也有人认为,人最重要的是保持自我,随波逐流容易,洁身自好、保持独立完善人格难。 “适应环境”与“保持自我”都有成为伟人的。那么,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请以“适应环境与保持自我”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字,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A项,“文章首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以此统摄全篇,全文内容围绕首段论述”理解错误,从全文看,文章最终强调“必须把《红接梦》的传统性跟它的独创性合并地看,才能见出真面目”,《红楼梦》是传统性与独创性的统一。首段只是全文的第一个分论点,选项理解为统摄全篇的中心论点。 2.D项,“本文作者俞平伯认为,《红楼梦》用鲧来比晴雯,古怪荒唐,全无道理”理解错误,从原文第五节看,作者认为用鲧来形容晴雯,够古怪,可以联系后文“《红楼梦》作者翻‘直’为‘刚直’,仿佛更进了一步”,因此,并不是全无道理。 3.D项,“正是这种鲜明的传统性,决定了《红楼梦》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理解错误,作者在最后一段强调“必须把《红楼梦》的传统性跟它的独创性合并地看”,传统性只是《红楼梦》成为巅峰之作的必要条件,“传统性”和“独创性”结合才是《红楼梦》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巅峰之作的原因。 4.C项,“使得本次珠峰登顶更为顺利”说法错误,依据原文“登山队员和测绘人员克服高寒缺氧、风雪交加等挑战三次冲顶,终于将五星红旗插上地球之巅”可知,本次珠峰登顶没有与上一次登顶难度作比较。 5.A项,“材料一冷静详实地陈述”错误,由原文“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队员成功登顶,顺利开展各项峰顶测量工作”“登山队员和测绘人员克服高寒缺氧、风雪交加等挑战三次冲顶,终于将五星红旗插上地球之巅,同时也抵达了一种精神高度”可知,材料一的社论是慷慨庄重的,激发了读者的爱国热情,但并未详实介绍测量的具体工作。 6.B项“这篇小说作者采用顺叙方式展开叙述”错,虽然“开始作者发表了一段感悟”,但从第三段开始回忆伦尼·勃吞死前发生的事情,是倒叙,不是顺叙。 7.①题目与人物形象的反讽效果,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个人面兽心的伪君子形象②题目与内容的对比,增加了故事的悬念。③题目“患难之交”不是人们所理解的为朋友两肋插刀,而是置朋友于死地,讽刺了资本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对人性的扭曲:爱德华为了失去的金钱可以置朋友于死地。 8.①表里不一、口是心非、人心不古的伪君子。外表和善,却置朋友于死地。②虚伪冷酷、残忍无情的凶手。明知伦尼根本应付不了“灯塔的潮流”,却让他去送死,还说要接伦尼一起吃饭这类看似体贴周到的空话。③以追逐“金钱”为目标、丧失人性的人。对伦尼赢他钱一事耿耿于怀,设计报复。 9.B意思是(姜图南)曾经两次馈赠先生,先生不接受。(姜图南)在路上偶遇先生,当时正是盛夏,先生穿着木棉做的衣服,面容憔悴的走路。 10.C项,“不含太学生”错误,“诸生”的意思是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11.D项,“完成后就去世了”错误,原文是“病革,尚手辑《周忠毅公传》,未竟而卒”,意思是先生在病情危急时,尚且亲自编辑《周忠毅公传》,还没完成就去世了。 12.(1)先生抚摸着他说:“一时的气忿,何至于此!何不回去呢!”那个人低下头承认错误离开了。 (2)假使我被法办遭杀戮,如同众多的牛身上失去一毛,同死去一只蝼蛄、蚂蚁有什么不同呢? 参考译文 潜斋先生姓应,名撝谦,字嗣寅,仁和人。 先生生下来的时候手里就有八卦形的掌纹。年少时就和志同道合的虞畯民等人组成了狷社。后来与沈朗思相交,成为意气相投的好朋友。先生的母亲生病了,先生多次殷勤的服侍照顾,母亲怜惜地对他说:“我为你娶妻来帮助你吧!”先生最终不肯进入洞房。母亲去世后服丧完毕,才完婚。对于古代留传下来的经书都亲身实践并且努力地去推行,一辈子没有言语神色粗暴急躁的时候。他居住的地方仅仅可以遮蔽风雨,盛饭食的箪和盛饮料的瓢常常是空的,他也表现的泰然自若。 一天,他看见房梁上的白蛇掉在地上,说:“这是战争的征象啊。”就侍奉双亲逃到山中。在遭遇祸乱以后,自认为是已经灭亡的祖国的读书人,断绝了出仕为官的想法,更加致力于撰写著作。 康熙戊午年间,阁学李天馥、项景襄以博学鸿儒征召先生。先生从病床上起身对主管的官吏说:“我不敢推却朝廷的征召,实在是病得不能走。”才免于被征召。范承谟继任浙江巡抚,又想要推荐他出来做官,先生于是对外宣称自己有残疾不能作事。同乡的御史姜图南视察盐务回来,对老朋友都有馈赠。(姜图南)曾经两次馈赠先生,先生不接受。(姜图南)在路上偶遇先生,当时正是盛夏,先生穿着木棉做的衣服,面容憔悴的走路。御史回来以后,送给先生越葛,说:“我知道先生一向不接受别人的粮食衣物;然而这微不足道的东西,并不是来自盗泉的。”先生推辞说:“我箱子里还有夏衣,我昨天偶感风寒,(穿厚衣服)是想要发汗。”最终还是还给了他。 先生在小楼中坐卧,一张几、一个卧榻,书籍以外,没有多余的东西。于是他就像东汉马融一样,以楼上、楼下来区分教学和起居的地方。乡里有一个少年喜欢喝酒闹事,忽然有一天扣门请求听先生讲课,先生答应了他。过了三天,不能忍受拘束辛苦离开了,像以前一样喝酒闹事。有一天喝醉了,拿着刀想要砍人,气势汹汹的没有人敢阻拦他。忽然有人说:“应先生来了!”那个人就像丢了魂一样,放下刀垂着手,汗流浃背。先生抚摸着他说:“一时的气忿,何至于此!何不回去呢!”那个人低下头承认错误离开了。 先生在康熙二十六年去世,六十九岁。病势危急的时候,还亲手编辑《周忠毅公传》,没有完成就去世了。他平生不喜陆、王的学说。他论述太极,与程、朱也不尽相同。他所写作的《周易集解》,都是独具心得的言论。其他像《诗传翼》、《春秋传考》、《古乐书》、《论孟拾遗》、《朱子集要》共十多种,各有精义之处。又撰写了《教养全书》四十一卷,仿照《文献通考》的例子,而明代的事实尤其详细。平湖人陆清献曾经在武林和先生两次相会,与他谈论学术源流非常投缘,先生也命令两个儿子到陆清献西湖的寓所拜访他。先生去世后,陆清献写文章祭奠先生。先生去世后,河阳人赵士麟刻印了他的遗作发行于世。 13.C项“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错,应是第一句与第四句写近景,第二句与第三句写远景。 14.(1)本诗颈联描写了这样的图景:天已入暮,江上的儿童还在辛勤的划船;天晚了,山中的妇女还在捶洗衣裳。(2)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的深切同情。 15.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6.C 17.A 18.B 19.C 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辨析能力。 A项,“枪”同“抢”,碰、撞的意思; B项,“责”同“债”,屈辱、侮辱; C项,无通假字; D项,“闵”同“悯”,指可忧患的事。 故选C。 20.D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能力。 A项,“不行”,古义,不能行走;今义,不可以。 B项,“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指丈夫的配偶。 C项,“下流”,古义,负罪受辱的处境;今义,下游,卑下的地位,卑鄙龌龊。 故选D。 21.C 本题考查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 A项,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B项,被动句,语意被动; C项,一般句式。 D项,被动句,语意被动;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令自放为”。 故选C。 22.D 本题考查理解诗词虚词的意义的能力。 D项,“成为”错误,应为“责怪”。 故选D。 23.B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A项,“手”,名词做状语,解释为“亲手”。 B项,“衣”,名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穿”。 C项,“上”,名词做状语,解释为“从上面”。 D项,“倡优”,名词做状语,解释为“被像对待戏子优伶那样”。 故选B。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