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到哪家医院比较好 http://m.39.net/pf/a_4639044.html 据《青岛日报》报道,新四军江苏丹阳籍女兵、青岛市教育局原顾问陈模于7月23日11时22分在山东青岛逝世,享年98岁。 临海才能听到真正的涛声。走近陈模,我们仿佛听到了历史大潮的雄浑回响…… 当冰冷的手术刀第7次切向她的病灶时,61岁的陈模万万没有想到,还有11次手术在等着她。这位在炮火连天岁月里长期工作在陈毅、粟裕身边的坚强女性,在1981年国庆节后的一天,于病床上作出一个选择: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先烈们的革命精神,讲党的优良传统。 21年多时间,陈模发表回忆文章40余万字,作革命传统报告100多场,听众达数万人。她先后荣获省优秀共产党员、省离休干部先进个人、省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及青岛市优秀母亲等荣誉称号。 晚年的陈模,与疾病纠缠了几十年,似一团火,病魔遮不住她写的冲动,白发挡不住她讲的激情。有人说,她不是划空的“流星”,而是闪闪的“恒星”。 怕死,就不来当兵! 年轻时的陈模 陈模1920年生于江苏省丹阳县(现丹阳市),从小天资聪颖,是当年全县考入江苏省女子师范附中的第一个女学生。1938年4月,家乡沦陷后,18岁的她逃难到江苏延陵镇给人家当保姆。这年6月22日,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陈毅来镇上召开群众大会,陈模亲聆陈毅作的“有志青年要保家卫国”的演讲,热血沸腾。 6月底,陈模约上3个女同学偷偷从延陵出发,徒步走了一天,傍晚终于赶到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陈毅司令员听说4个小姑娘来当兵,仔细打量一番,对她们说:“当兵可不是闹着玩的,要不怕苦,不怕死,你们能行吗?”陈模高声说:“行!我们不怕死,怕死就不来了!”陈毅哈哈大笑,用浓重的四川口音说:“要得,要得,收下你们4个女兵!”她们是新四军的第一批女战士。3个月后,陈模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坎坷而坚毅的一生 左起楚青、罗伊、陈模在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大门口 尽管人生历经坎坷,但陈模始终保有坚强的意志。其实早在参军之前,她就已经表现出了过人的勇气和胆识。抗战爆发后,苏州沦陷,陈模就读的学校也停课。年12月11日,家乡丹阳城被炸,陈模和母亲逃难至延陵镇。 没过多久,当地一户有钱有势的绅士潘家派人上门说媒,并放风说:“先礼后兵,同意的话,花轿迎娶;不同意的话,就抢亲。”当时的房东很替陈模担心,她却说:“你们不要害怕,我只有一条命,大不了我与他们拼了,如被抢去,我砸他的锅,放他的火,宁可一死,也不嫁他。” 就在参军后不久,陈模就经历了第一次生死考验。年9月的一个早晨,新四军一支队遭遇了日军的“扫荡”。陈模陪同受伤的战友在树林中隐蔽时,又遇上前来搜索的日军。 她向战友提议先躺下装死,约定“即使被刺刀刺中也不能出声”。说完后就往脸上抹了几把血,侧身躺在地上。日军踢了她们几脚,见没有反应便离开了,三个女兵因此躲过一劫。正是这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愈发锻炼了她坚毅的性格。年初冬,新四军一、二支队合并为江南指挥部后,陈毅任司令员,粟裕任副司令员,刘炎任政治部主任。翌年4月,陈模与刘炎结婚。 刘炎在繁忙的征战中,终于病倒了。组织上对他的病情很关心。早在年初,便送他去上海治疗。刘炎住了一段时间,不等病情好转,执意离开上海,回到新四军军部驻地苏北黄花塘。此后,刘炎病情不断恶化。但他始终充满乐观主义,对看望他的战友说:“人生自古谁无死?只可惜,我为党、为人民、为革命还没做许多工作,就不行了。很多事,还要靠你们去完成。” 当时,陈模下肢瘫痪,卧床不起。看到刘炎一天天消瘦下去,陈模不时暗中哭泣。刘炎安慰她别担心自己的病,鼓励陈模战胜病魔,要像保尔·柯察金那样身残志坚。 年11月20日晚,刘炎病情垂危,对陈模说:“我干了一辈子革命,没有给你和孩子留下什么。我只留给你们两句话:任何时候要经得住考验!任何时候要跟着党、跟着毛主席革命到底。”说完,就闭上了双眼。这年,他42岁。 年10月,经粟裕介绍,陈模和时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训练处教育科长周乐亭结婚。婚前,陈模向周乐亭提出了一个要求:她和刘炎的孩子婚后不改姓,仍然姓刘。周乐亭欣然答应。 因为战争年代生活紧张,陈模患了多种疾病。到了晚年,做过子宫、卵巢、左乳房切除手术等十几次大的手术,医生给我开刀还不能打麻药,陈模打青霉素都过敏,但她硬是挺住了,手术完后医生都竖大拇指。 为陈毅递情书的女兵 左起依次为张茜、罗伊、陈模、楚青(陈毅摄) 1939年春天,陈模和7个女兵在速记班学习。一天傍晚,有位同志送给陈模一封信。速记班的女兵围上来闹,陈模把信打开,信封里面还套着一个白信封,上面写着“面交张茜同志亲收”,左上角写“宜密”,落款是“仲弘”。张茜当时是军部战地服务团的话剧演员,又是歌咏小组的成员,跟陈模同住二甲里村。女兵们看到信是给张茜的,都猜想“仲弘”是谁?有两个顽皮的小同志抢着要拆信,陈模说:“我是党小组长,人家信任我,才托我面交,我得替他保密。”这时战友罗伊说:“我记得陈毅司令员的另一个名字叫‘仲弘’。”大家都很尊敬陈毅,听说是他写的,就安静了。第二天早操后,陈模在操场上把信当面交给了张茜…… 陈模时而凝眉沉思,时而站起来望着窗外,我们不敢打断她的思绪,只听她轻声诉说:“1940年春节,陈毅跟张茜结婚的新房也是我布置的,我在床上铺了厚厚的稻草,窗玻璃擦了又擦,我还特意到老百姓家找来红纸,剪了两个‘喜’字贴在门里面,当时为了保密,贴在外面怕人家看见。” 张茜是我的战友,我和她情同姐妹。陈毅送给张茜的第一封情书就是我送达的。他们都很感激我。事情是这样的:年,我被派到军部速记班学习。那时,张茜在文工团当演员,她能歌善舞,人长得很漂亮。陈毅爱慕张茜,曾写过好多封信给张茜,结果都到不了本人的手里,因为在转交的过程中都被人撕掉了。一天,有人给我送来一封信。信封右下角写着“内详”。我拆开一看,里面装着一封“面交张茜同志亲收”的信。信封左上角写着“宜秘”,右下角署名仲弘,仲弘就是陈毅。我们速记班有8个女同学,大家看到信封这样写着,感到新奇,都上来抢这封信,想撕开看看。我说:不行!人家信任我才交给我。我们速记班和文工团都在军部,离得不远,出早操都在一起。出完操以后,我就把信交给张茜,她羞涩地说道:谢谢你!我们就这样相识了。 后来,我们俩人调到一支队政治部工作,合办一张临时战地小报,她负责编稿设计版面,我负责刻蜡版和油印。朝夕相处,形影不离。 年春节将至,一场大雪把大地装扮得银装素裹。一天,一支队政治部主任刘炎对我说:陈司令就要回来和张茜结婚,你把他的房间布置一下,但此事要保密。我带着陈毅的小公务员把新房打扫得干干净净,还特地从老乡家找来大红纸,剪了两个喜字,贴在房门里面。这样,外面看不见,进门就见喜。陈毅和张茜结婚那天,吩咐把我们几个要好的朋友找去,吃了一顿炸酱面,算是庆贺。 我在新四军军部速记班学习时,和楚青是同班同学。初冬,学习结束,我和楚青、罗伊被分配到一支队司令部任速记员兼机要员。此时,一支队和二支队合并,改称江南指挥部,驻在江苏溧阳县水西村。一天,指挥部副司令员粟裕来到我们驻地,亲切地同我们3人握手。他个子不高,待人和蔼可亲。后来,我们才深深体会到,他在军事训练和工作上要求极严。每天起床号吹响后10分钟内,所有人员必须跑步到操场,并且他总是第一个到场。人员到齐后,他亲自率领大家跑步,然后进行队列训练和射击训练。 我和楚青患难与共,无话不谈。楚青在部队的时候,就和粟裕将军相识。我们毕业分配到水西后,粟裕就喜欢上了楚青。可是,粟裕第一次向楚青表达爱慕的时候,楚青却没有答应。楚青是江南美女、大家闺秀,她不愿嫁给做大官的。可粟裕这个人真个了不得!他看准的事情非办成不可。他发誓:“那么多碉堡都让我攻下了,我非攻下这个"碉堡"不可。我非楚青不娶!”一天,他想给楚青拍照片,但他料到给她一个人拍,肯定会遭到拒绝。他就找到了我和罗伊,让我们作陪,这样楚青就不好拒绝了。于是,在当年的指挥部大门口,留下了我们三个人的一张珍贵合影。 就这样,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粟裕的真诚终于打动了楚青。年12月26日,二人在战友们的祝福声中喜结良缘。 “文革”期间,陈毅、粟裕被批斗,陈模经常看他们,有时还为他们送饭。后有记者问起,老人只云淡风轻说道:“我与陈毅夫妇、粟裕夫妇是患难之交,感情很深。我太了解他们了!我从来不相信他们是坏人!我相信真理会战胜邪恶的。另外,我也不怕,我又没做错事,我又没害过人,我怕什么?” 不讲资格的“老资格” 事隔60多年,陈模端详着陈毅给她们女兵拍的照片《打靶归来》,眼睛一下子好像亮了许多,嘴唇翕动:“1939年冬,我到新四军江南司令部当速记员兼机要员。1940年春天,粟裕将军亲自训练我们射击,第一次实弹射击,立射、卧射、跪射。我10发子弹打了98环,陈毅、粟裕二位首长非常高兴,陈司令还给照了相。”翻到粟裕为她们女兵拍摄的照片《茅屋留影》,陈模说:“那也是1940年,部队在溧阳县水西村驻扎时,住房困难。粟裕就教我们用稻草、竹片和绳子扎成一米宽的草帘,把草帘一块块地搭成小茅屋。茅屋搭成后,粟裕将军很高兴,他说这是他打游击时学的本领。他叫我们站在茅屋的窗前为我们拍了照。”照片虽已发黄,但仔细端详,年轻女战士那蓬勃的朝气仍扑面而来。 陈模曾经在1943年3月冒着生命危险,装扮成女学生,护送罹患中耳癌的邹韬奋先生到上海治疗;数次深入敌占区,苦苦寻找并抚养曾经参加过秋收起义、长征的新四军一师政委兼苏中军区政委刘炎烈士的3个遗孤;曾经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护理伤员…… 论资格,陈模够老的。但她说:“我那些牺牲的战友才是老资格,我的老首长才是老资格。我本人只有为党添彩的义务,没有向党伸手的资格。”老人的话语掷地有声。 每人都要为国家做点正事 陈模1955年从部队转业到上海市政府任人事处(人事局前身)干部调配科科长,1957年调任北京四中党支部书记,后任北京市教育局机关党委副书记兼办公室主任,1971年调任青岛市教育局副局长。职位有高有低,权力有大有小。她从未因为职务的事找过老首长,只知道干好工作,才对得起党和牺牲的战友。她在北京四中担任党支部书记时只“求”过老首长两件事:一是请陈毅到学校作形势报告;二是因校办工厂缺乏运输工具,请张爱萍将军帮忙调来八成新的大卡车。 谈到当前一些拉关系、跑门子,跑官要官的不正之风,陈模义愤填膺:“这个风气影响极坏!一心琢磨升官发财,他能把工作放在心上吗?” 生活上,陈模粗茶淡饭,别无所求。对子女要求却非常严格,儿女们个个靠自己的努力考进大学,目前在各自的岗位上干得都很好。陈模说:“我不允许孩子学抽烟,不让他们沾染赌博等坏习惯,每人都要有一技之长,为国家做点正事。”陈模没有一点架子,请她作报告,无论单位大小,人数多少,她都是有求必应,欣然前往。她那风趣的谈吐、干练的举止,让人感受到半个多世纪前新四军女战士的风度和气质。 活着总要干点儿什么 陈模的丈夫、老红军周乐亭,曾任青岛警备区副司令员。1981年秋天,面对妻子的手术签字单,犹豫了好长时间。医生告诉他:陈模年过花甲,手术危险性非常大。 周乐亭签完字回到病房,脸色都变了,默默地盯着妻子,一声不吭。陈模坦然地安慰丈夫:“怕什么,大不了一死。我还没写完呢,保证死不了。” 手术成功了,但伤口迟迟不能愈合。由于陈模药物过敏,缝合伤口的底层线头屡次被排斥出来,只好又进手术室,重新切开伤口。伤口三寸长,一寸宽,一寸多深,不缝合,让伤口自行愈合。陈模每天仰卧着打吊瓶,一躺就是23天。盯着天花板,61岁的她考虑了很多:治病是为了活着,活着又为了什么?总得为党干点什么。 “我躺着,脑海里经常出现陈毅、粟裕等老首长的身影。1945年1月,我突然感到腰疼、腿麻、乏力,一个月后,从腰部以下全部瘫痪。当时正在打仗,根本无法准确检查,就按骨结核治疗。没有石膏床,就用木板代替,中间挖个洞,下面放个盆(大小便用),腰下垫个沙袋,吃饭仰卧着,来了敌人,战士就用担架抬着我转移。1947年春天,当时的陈毅军长来看望瘫痪在床的我,并决定送我到大连治疗。我当时激动得哭了。到大连后,医生很快确诊是风湿性腰椎炎,对症下药,我在瘫痪三年后重新站立起来。我打心眼里感谢老首长和抬我转移的老战友,感谢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也就是1981年那次在病床上的沉思,唤醒了她久远的记忆:何不把这些鲜为人知的历史写出来呢?把熟识的老首长和老战友的优良作风和优秀品德写出来,留给后代,不也是一种贡献吗?出院后,她不顾还在恢复中的身体,开始了回忆录的写作。刚做完大手术,弱不禁风,握笔的手都不听使唤,但陈模在桌前一坐就是一上午,写得头昏脑涨。因为沉浸在回忆中,夜里常常整夜失眠,写到关键处,茶饭不思。她患有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身子的右半边常常发麻,只好写一段到床上躺一会儿,然后再坐起来写。丈夫周乐亭是她的第一读者和老师,两位老人讨论文章结构,凝练文字,常常推敲到深夜。先是长篇回忆文章《忆张茜》在《前卫文艺》杂志发表,陆续被《新华文摘》、《文汇报》、《星火燎原》等20多家报刊转载,还获得济南军区《前卫文艺》优秀作品奖。以后,《陈毅司令过生日》、《新四军中的抗战女性》等陆续刊发。 陈模说,自己所写,字字有来历,句句有出处,就是对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东西,也想方设法核实,以免失实。1985年炎夏,陈模自费坐火车、汽车到南京、无锡、泰州等地调查有关史实,交通不便时,就步行,有一天竟走了8个小时。 不能写,我就讲 有些造型简单的小礼物陈模一直珍藏着,有自制的小贺卡、小荷包,还有把大头针上缠着粉红丝带的小花篮、学生汇报成绩的小影册……这些都是听过她报告的孩子们送的。陈模觉得这是对她最高的奖赏。 陈模说:“我年龄大了,身体又不好,不能写,我就讲。” 1988年秋天,陈模应解放军141医院邀请,作了第一场报告。医院职工来听,连住院的病员也来听。这头一场,坚定了她的信心。1989年,陈模参加了青岛市老干部局组织的革命传统宣讲组和青岛市教育系统组织的优良传统宣讲团,经常到机关、学校、工厂和部队作革命传统报告。我们看到陈模的报告记录,仅1996年6月、7月她就作了9场报告——给青岛警备区海防8团的官兵讲,给崂山区妇女代表讲,给青岛市政法委、劳动局、总工会、疗养院的党员们讲,给青岛太平路小学的学生讲…… 陈模还到青岛电视台、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去做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专题节目,节目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她家经常接到观众和听众打来的电话。2002年春节,青岛育才中学20多名学生还专门到陈模家就新四军军史问题求教“陈奶奶”。 青岛39中校长林艺霞谈到陈模,非常激动:“跟陈模老人交谈,能让人获得力量,她根本不像年迈的老人,心态非常年轻,从她身上看不到一点悲观的东西。陈模老人是我们学校的校外辅导员,给我们作报告,从不要报酬。” “有一次学校请她,当时不知道她刚打完吊瓶,但她没有拒绝,按时给我们讲,一讲就是一个多小时。她的讲稿,每次都认认真真准备,就跟教师备课一样。” 陈模患有严重冠心病,一讲就激动,所以只要去作报告,先干两件事:吸半小时氧,吃一片心疼定。她自费花1000多元钱专门买来氧气瓶,以后每隔两三个月就换一瓶。为了报告,她订阅了近10种报刊,到书店买来心理学书籍。她在电视上收看了十六大报告后,又通读了3遍。陈模说:“讲革命传统要时刻想着为现实服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