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她从南京医科大学医药贸易与管理专业毕业,来到丹阳市珥陵镇积庆村,当了一名大学生村官。 3年前,当她四处游说村里贫困户养蚯蚓时,遭到大伙嘲讽:“养蚯蚓,能致富?”“这是个疯丫头!”然而,一番努力之后,她竟然把养蚯蚓和致富这两件事成功“配对”了。村民们先是傻眼、后是服气。 今年8月,徐晓旭入选中国青年网、大学生村官报、大学生村官之家网共同主办的“脱贫攻坚?青春榜样——大学生村官典型人物寻找活动”,事迹刊登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委托创办的《大学生村官报》上。 最近,她回到母校南医大,和学弟学妹分享了她的人生经验和心路历程。 村官要过“语言关” 徐晓旭是年出生的南京姑娘。 “这么文弱的姑娘,到农村有啥用呀?”徐晓旭刚上任,不受村民们待见。刚开始,她对丹阳的方言几乎一点不懂,“第一天到村委会,村书记在向大家介绍我的时候,我都不知道他说了啥,好尴尬。” 在村蔬菜基地 “在农村工作,与老百姓打交道,听不懂他们的话,又怎么与他们交往,更谈不上帮他们解决问题了。”于是,她就仔细地听村里的老百姓讲话,不懂的地方就问办公室的同事,请他们翻译。现在,徐晓旭已经听懂了当地方言,并能够和老百姓顺畅交流。 “还有一次,一位老党员来村委会向我询问办理残疾证的事情,我认真地听他说明自己的情况,并详细的告诉他需要准备的材料,虽然对我来说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但是他却很感谢我。”那件事以后,每一次召开党员大会,这位老党员看到小徐,都会热情地和她打招呼。 “放下身段,尊重和理解老百姓,真心实意地为他们解决问题,就一定可以获得他们的认可。”这是徐晓旭在农村学到的“第一课”。 用“蚯蚓”巧破村里的“牛粪危机” “年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是13.64万元,年是70万元,年,积庆村集体经济收入8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元。”徐晓旭提起“我村”,如数家珍。 她刚上任的时候,村名中还曾有过这样的意见:“能给我们村换个学环保的或者学农的吗?”原来,积庆村地处丹阳南郊,是个传统的江南农业村,村里最大的产业是奶牛养殖,仅小潘园自然村存栏奶牛就有头。而原来的亮点现在成了积庆人的“痛点”:奶牛产生的粪便把周边镇村的河塘沟渠污染了,遭到环保部门的多次通报督办。 顶着大家的质疑,徐晓旭默默地行动了。她思考着,能不能有一个两全其美的项目,既能让贫困户创业,又能破解污染问题呢?有一天,她查阅资料时无意中发现:蚯蚓是可以进食牛粪的,这让她眼前一亮,蚯蚓养殖所需条件不高,只要温度、湿度适宜,就可以大量养殖。 在蚯蚓养殖基地 她把养蚯蚓的想法报告了村书记,书记很支持,带她一起到南通等地调研蚯蚓养殖项目,还积极邀请市科技局和高校的相关专家来村里实地考察,专家给出的一系列数据让她欣喜不已:养殖1亩蚯蚓,一个月能吃掉1吨左右的牛粪,可产出10吨左右的有机肥,这种肥料含有氮、磷、钾、有机质及微量元素,可广泛应用于水果、花卉、蔬菜种植。而且蚯蚓本身用途也很广泛,除了作为动物饲料外,还是一味上佳药材,具有解热、镇痉、平喘等功效,蚯蚓体内的纤溶酶有溶血栓功能,是溶栓类西药中重要的成分。这坚定了徐晓旭在村里建设蚯蚓养殖基地的信心。 年8月,在向银行贷款、亲友筹借20万元的基础上,徐晓旭多方动员村民入股,筹集到万元资金,流转了近亩土地,开始了创业之路。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命研究院共同投资成立了江苏步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该校派专家驻村指导。炎炎烈日下,养殖基地动工建设了。施工过程中,徐晓旭起早贪黑,与村民一起整理土地,建牛粪发酵池,开挖繁育床,安装喷灌水管……原本白白净净的脸晒得黑黝黝的。 年10月,公司花7万元购买了首批蚯蚓种苗。创业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年6月的一场冰雹,将基地里的大棚砸塌了,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她修复好大棚,继续养殖,没想到又遇上了大暴雨,绝大部分蚯蚓被淹死了,几十万元打了水漂……徐晓旭及时总结教训,年9月,又重新引进了一批种苗,并改建了排水系统。 蚯蚓吃掉大量牛粪,产出有机肥料,肥料卖给菜农和花农……努力终究有了回报,徐晓旭饲养的商品蚯蚓,每公斤能卖到30-60元,在蚯蚓养殖方面,她还申请了三项专利。 用行动证明,我不是“疯丫头”! 不光蚯蚓养得好,徐晓旭还努力探索提升蚯蚓附加值:在蚯蚓蛋白粉研制成功的基础上,她通过提取蚯蚓活性成分蚓激酶,开发出了一种地龙酒,在第八届“中国药膳养生技术制作(烹饪)大赛暨中医药养生膳用药材食材展示与技术交流大会”上,夺得“药膳科技创新奖”。 徐晓旭再接再厉,在丹阳市科创园兴建了一家蚯蚓深加工工厂,安装全套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加工生产蚯蚓多肽,抗氧化酶系列,蚯蚓蛋白和氨基酸等医药原料,并进行地龙功能化妆品、饮料、酒水等系列产品的开发。 一连串的数据,体现了徐晓旭的创业成果:年,处理牛粪近吨,销售鲜活蚯蚓25吨、生物有机肥吨、地龙酒8吨,实现销售收入近万元,除去成本,实现净利润46万元,带动贫困户就业创业20余人,人均年增收1.5万元。 走访小潘园村茭白种植户 破解牛粪危机之后,徐晓旭又瞄准了下一个目标。据统计,丹阳市有0多户食用菌种植户,年产食用菌近2万吨、菌渣4万吨。菌渣除少量作为肥料回田或作为食用菌栽培基料外,绝大多数被随意丢弃或焚烧,对环境造成污染。为此,她积极与江苏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合作,研究能应用于产业化生产的菌渣等农业废弃物微生物固态发酵处理技术,以食用菌菌渣为主,辅以醋渣、牛粪,经发酵处理后,作为基质应用于蚯蚓养殖,从而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 “我村”,我的村! 五年来,为了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徐晓旭也一直在做努力,处理通过自身的创业给一些贫困户提供就业的岗位。同时,她也经常到贫困户家中走访,了解他们实际情况,为他们想办法解决困难。 对小潘园村村民进行江苏省卫生村创建问卷调查 许甲自然村的老党员叶金富,今年50多岁,身体残疾,丧失劳动能力,生活几乎不能自理;妻子彭官娣,患有糖尿病,视力衰弱,常年靠吃药维持;女儿叶秋萍,在丹阳上初中,学费负担重,家庭生活捉襟见肘。针对他们家的情况,徐晓旭和镇民政部门取得联系,给他们办理了农村低保,帮助叶金富妻子在看病吃药费用上给予减免,小孩上学费用上也提供优惠。 走访困难老党员 当她再次走访叶金富家时,老叶拉着徐晓旭的手,非常激动地表示感谢。“要想真正做好老百姓的工作,就要多与老百姓沟通与交流,多去倾听老百姓的心声,及时收集、梳理百姓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这样才能实事求是,真正为他们排忧解难。” 把蚯蚓养殖玩出这么多新花样,玩鼓了大伙腰包,村民们连竖大拇指夸赞徐晓旭,也很关心她下一步的去处。担心她走了,这桩好事就黄了。 对此,徐晓旭给大家吃了定心丸:这里有我的事业,我会动员在南京工作的丈夫尽快把家安到丹阳来,争取把公司做成一家主打蚯蚓系列产品的上市公司,带领更多贫困户致富。 素材/大学生村官报 图片由徐晓旭提供 鸣谢/邵海亚陈晓春 编辑/蔡心轶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