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方言,往往关乎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当地的居民性格,且与绵延悠远的历史息息相关。湖北监利及江汉平原一带有一句经典的地方方言:“不服周,老子就是不服周。”亦即“不服气”、“不服输”的代名词。譬如两个监利人打架,就不象北方人那样闷声闷气地牛斗,只听见呼哧呼哧地憨喘,一点舆论也没有。监利人打架是一边出手,一边还要出口,正可谓拳不离手而曲不离口。最常见的打架习语,就是一方推着搡着恨头狠脑地说:“么样!你不服周?”一方却撑着挡着赳颈傲腮地回道:“不服周就是不服周!么样?”…… 毁于监利的“天下第一台”古章华台那么,“不服周”这句方言的源头出在哪里呢?这就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了。 商朝末年,商纣王骄奢淫逸,宠信妖姬佞臣,杀害忠良,对各诸侯、方国横征暴敛,搞得朝纲不振,民不聊生,天怒人怨。居西歧山的西伯姬昌积极访聘高贤,招纳勇士,准备讨伐纣王,拯救苍生。各路诸侯闻讯,纷纷归附。黄帝第三十六世裔孙鬻熊,是芈姓季连部落酋长、哲学家,著书《鬻子》,被周文王奉为老师,并辅佐周文王推翻殷商建立周王朝。 周成王时,周王室为赏赐开国功臣的后代而分封诸侯。当时分封的诸侯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号。虽和周王室同为皇帝后裔,但因不是周王室的直系王族,因此鬻熊的曾孙熊绎只被封为第四等爵号,称为楚子,居住在荆山一带,国都设在丹阳(今湖北秭归县东南)。 周成王分封诸侯以后,在岐阳(今陕西岐山县东北)盟会诸侯,楚子熊绎异常高兴,因为这是楚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以诸侯身分出席朝廷召开的盟会。于是他兴致勃勃地按期赴会。各诸侯依次就座完毕,熊绎却不见点到自己,心中着急起来。正在这时,另一个大臣拢来,对他说:“请速同东夷鲜牟国君到会场上安放蓍草(滤洒祭神用的香草)、木牌(用以标明天子和诸侯席次),然后再去看守大庭前的火炬。”熊绎一听,以为是大臣找错了人,连忙自我介绍说:“我是楚国诸侯啊!应该……”大臣没等他讲完就笑着说:“哈,哈,哈,我知道你是楚子,今日侯伯以上方可入席,你小小楚子,又是蛮夷之族,何以入席?这是天子之命,不得违抗,去吧!”熊绎的肺都要气炸了,但在如此场合,不便发作,只得忍气吞声地服从。 楚国一班文武,算定熊绎的归期,一面组织十里长队迎接,一面准备丰盛的猪羊酒礼,为熊绎接风,欢欢喜喜庆贺一场,热闹一番,以扬国威。谁知熊绎回来后,却是垂头丧气。众人不知其故,你一言我一语地询问赴会情况,熊绎总是一言不发。过了半晌,熊绎长叹一声后,向文武大臣们讲述周王室欺他国小位卑,不给席位的情况。众人越听越气愤。熊绎见此情景,便沉着而又郑重地说:“众文武息怒,听我一言。今受中原欺凌,是因楚国财富贫乏,兵微将寡。眼下若与中原对戈,是自取灭亡。欲求生存,不受欺侮,惟有同心创业,奋发图强。”一席话说得众人连连称“是”。于是,他带领楚人在自然条件很差的荆山垦地。《左传》中说他们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筚(bi),是荆、竹、树枝之类;路,同“辂”,就是大车。筚路,是用荆竹树枝编制成的大车,或者叫做柴车;蓝缕,即“褴褛”。破烂的衣服。启,就是开,意思是说就地取材制成车子,穿着破衣服,去开发荒山野林,艰苦创业。 经过五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楚国的疆土不断扩大,财富日益增多,军事力量不断增强,竟然成了江汉一带的霸主。因周王朝曾经不把自己当诸侯看待,所以对周王朝不但不尊重而且在某种行动上还有所冒犯。 周王朝对这样的诸侯国当然不能容忍。一天,一个大臣对周天子(昭王)说:“如今楚国不但自己不派人来进贡,还不让南方其它部族进贡。这种目无天子的行为如不惩罚,往后天下人眼中还有周王朝吗?”昭王一听觉得有理,立即亲率大军,向楚国杀来。 周王朝大军过了汉水踏上楚国的疆土,只见到处是深山老林,不见楚军,但经常受到从树林中钻出来的小股楚军的袭击。一些毒蛇猛兽也经常找他们的麻烦,特别是性情凶野的犀牛群的乱窜,常把周军撞得人仰马翻。庞大的军队在这深山密林中无法施展,昭王只好带着大军回去了。 过了三年,昭王又亲自率军南征。这一次他只带了久经沙场、个个骁勇善战的御林军----守卫镐京的“西六师”。他们一过汉水,仍不见一个楚军,以为和上次南征一样,楚国无大军抵挡。正在这时,猛听得一阵雷鸣般的鼓声,前后左右涌来无数的楚人,周军被打得大败而逃。 周昭王当然不甘心失败,又亲率“西六师”第三次渡过汉水进攻楚国,又被楚军团团围住厮杀,大将祭公和辛余靡见势不妙,急忙保着昭王杀开一条血路逃跑。他们逃到汉江边,忽然发现岸上有几条新船,便慌慌张张推船下水渡江。船刚到江心,一下子散成了无数块木板。 原来楚人料定昭王兵败后,必定从这里渡江,于是就预先用树胶把木板粘起来梆成船,放在岸上。这树胶粘的木板船到了江心,树胶溶化,船就开裂散架了。 最精锐的王家“西六师”这样被消灭了,堂堂的周天子落江而死。周王朝的大臣们不敢举行葬礼,怕把这不体面的事张扬出去,只好悄悄地把周昭王葬了。 因此,从楚国开国国君熊绎开始,“不服周”的源头就已经开始出现了。 熊绎之后,经熊艾、熊怛、熊胜、熊杨(一作炀,又作锡)传至熊渠,历时约一个半世纪,情况大为改善,显示了转弱为强的势头。熊渠在治国方面,继承先君遗规,在小心睦邻的同时,下大力量整军经武,大胆地开拓疆域。到周夷王时,熊渠乘王室衰微,诸侯自相攻伐之机,先后征伐了荆山以西的庸国(今湖北竹山一带),长江中游的扬越(百越族之一),随后又沿长江东进至江南的鄂国(今湖北鄂州一带),使楚国的疆域得到扩展。在扩展疆域的过程中,因楚地处在华夏蛮夷濮越一带,因此文明程度相差很大,历史渊源各不相同,所面临的具体情况肯定是极其复杂的,但熊渠都能想法加以安抚。对于被灭之国,楚人的惯例是迁其公室,存其宗庙,县其疆土,抚其臣民,用其贤能。以宽厚的胸怀首先推行统一政策,正因为如此,楚国才能够得到各民族的拥护,显示出强大的开放性和凝聚力,建立起了一个强盛的积极进取的多民族国家,并且不断强化其臣民的国家认同的观念,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强烈的本土意识和民族意识。因为楚国所开拓的疆域是在华夏蛮夷濮越一带,虽然与各路诸候一样同为黄帝后裔,但各路诸候国因楚国的迅速强大而嫉妒地称楚人为蛮夷,熊渠便以此为理由,向国人宣布了一个震撼人心的号召:“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摆脱周王室的控制,以更利于本国发展的政策来治理国家,并自立为王,又封长子康为句檀王,次子熊红为鄂王,少子执疵(即后来即位的熊延)为越章王。第一个与周王室平起平坐,不管你周王室承不承认。又一次显示了“不服周”的精神。 公元前年,楚庄王熊旅借伐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东北)之机,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的首府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王孙满委婉地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德义的有无,不在乎鼎的大小轻重。”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挡他,就直接说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足以铸成九鼎。”面对雄视北方的庄王,善辩的王孙满先绕开庄王的话锋,大谈九鼎制作的年代和传承的经过,最后才说:”周室虽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宝鼎的轻重,还不能过问啊。”庄王不再强求,挥师伐郑,以问郑背叛楚国投靠晋国之罪。”这是又是一次“不服周”精神的体现。 楚国末期,因屈原变法失败,未能抓住统一中国的机遇,反被“商殃变法”成功后军事迅速强大的秦国所灭,进而统一中国。楚屈败于秦。但对于秦,楚国仍然不服气,放出话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后有楚怀王熊心号令楚霸王项羽和刘邦仅用了十几年,便将秦国斩于马下。显示的精神又是“不服周。” 到了近代,不管是清朝入关屠杀汉民80%,到八国联军进中国,又一直到八年抗日战争,无论中华民族经历了多大的灾难,但我们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但楚人有“不服周”的精神,我们中华民族的热血儿女一样有“不服周”的精神。 楚人流淌着反叛的血液,具有“不服周”之精神,还敢为天下先,所以才成就了楚国八百年的基业。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