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到黄河小浪底两岸村民中走访,多数人都知道夜失丹阳的故事。故事的梗概是:很久很久之前,黄河小浪底两岸民间就流传着夜失丹阳的故事。后来,夜失丹阳的故事又演变出火烧丹阳。总而言之,古代某个时候在黄河小浪底岸边有一座好端端的丹阳城,竟然在一夜之间消失了。 01丹阳城在哪里 传说之一,丹阳城在黄河小浪底南岸河清村北,临近黄河岸边。古时候,今孟津河清村称南河清村,对应的黄河北岸称北河清村;夹黄河南北两岸的两个河清村统称河清渡口,丹阳城就在两个河清渡口之间。后来,黄河发大水,一夜之间丹阳城被冲毁。 传说之二,丹阳城在黄河南岸孟津小浪底村和济源市蓼坞村之间,传说原黄河主河道不流经小浪底村,古时候的小浪底村和黄河北岸的蓼坞村相连,小浪底村和蓼坞村是一个村,名叫丹阳城。后来,由于地壳变动,黄河改道,一夜之间滚滚而来的黄河水将丹阳城分成两半,南岸只剩下了一小片,就是原小浪底村;北岸剩下了一小片,就是原黄河北蓼坞村。今小浪底村和蓼坞村都已经搬离了原地,古代有没有丹阳城,已经无法考证。 传说之三,丹阳城在黄河小浪底南岸河清村北,临近黄河岸边。后来,中原遭受北方少数民族的部队入侵,少数民族的凶悍骑兵夜里攻破丹阳城,将城中数千家百姓家刼掠一空,放火烧了丹阳城,丹阳城从此消失。 传说之四,今小浪底村民中仍然流传着夜失丹阳的传说。据称,黄河小浪底枢纽开工建设时,黄河承包商一标的中方营地就设在小浪底村,一标职工当时居住的房子是前黄委会办公住宿地,房子分几个小院。后来,黄河截流,一标中方营地搬到今孟津河清村东马粪滩旁边的新营地。如今,老营地和小浪底村淹没在在小浪底水库之下,新营地也荡然无存。据称,今孟津河清村东马粪旁边的新营地就是丹阳城旧址。 02传说是真的吗 传说必有原因,传说未必是真,以上四种传说是真的吗? 空山落叶认为:以上四种传说中说,丹阳城在原小浪底村、原黄河北蓼坞村、黄河南岸河清村、原黄河北岸河清村、今孟津河清村东马粪滩等处,均可能性不大。 得出以上结论的原因有二:一是无论正史还是地方志,均没有有关丹阳城的记载。汉代至唐宋,孟津县城在今孟津河清村历时一千多年,所谓古孟津河清县城,只是依托黄河南岸河清渡口的县治所在地,并没有筑城,也没有丹阳城的记载。古孟津河清县城黄河下游马粪滩处有硖石津,硖石津因南山硖石峰而得名。 马粪滩和硖石峰 嘉庆版《孟津县志》;“硖石津即今之河清渡。” 《明史·地理志》:“孟津县西有委粟津,又西有硖石津。北魏永安二年,尔朱荣奉魏主子攸讨元灏,自硖石津夜渡是也。” 郦道元《水经注》:“朝廷置冰室於斯阜,室内有冰井,常以十二月采冰於河津之隘,硖石之阿,北阴之中,纳於井室。” 因此可知,历史上的河清渡口经常在今孟津县河清村、今硖石峰(马粪滩)之间移动。 二是原黄河小浪底渡口、河清渡口、硖石津渡口一线长约三公里,黄河两岸均是石山夹峙,最宽处马粪滩一带,河床宽不过一千米。资料显示,历史上的黄河平均流量.5立方米/秒,年径流量亿立方米。即便减去冬春季节的枯水期,历史上的黄河平均流量应不低立方米/秒。黄河在平均流量立方米/秒时,硖石峰下的马粪滩也会淹没在河水中。因此,原黄河小浪底渡口、河清渡口、硖石津渡口一线长约三公里的河床上,不可能筑一座丹阳城。 然而,传说必有原因,历史上的黄河小浪底沿岸有没有丹阳城?如果有,丹阳城又在哪里? 03丹阳城位置猜想 丹阳城最有可能在哪里?空山落叶作出以下猜想:丹阳城在黄河南岸孟津妯娌遗址和黄河北岸济源市洛峪村之间。 丹阳城在黄河南岸孟津妯娌遗址和黄河北岸济源市洛峪村之间。理由之一。 孟津妯娌遗址、寨根遗址发掘于年。发掘报告称:妯娌遗址的发掘面积平方米,寨根遗址的发掘面积余平方米。两个遗址内发掘的新石器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存,彼此的文化内涵层次清晰各不重复。 妯娌遗址和寨根遗址出土的石器部分为半成品,部分为成品,成品石器以网坠居多,另有石刀、石铲、石斧、石凿、石矛等。出土的陶器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居多,也有少量的黑陶和红褐陶。纹饰除素面外,流行附加堆纹,另有篮纹、方格纹、弦纹、划纹、绳纹等。器类计有:凿形足鼎、夹砂罐、泥质罐、带嘴罐、高领瓮、大口缸、壶、甑、盆、碗、豆、杯、器盖等。 妯娌遗址和寨根遗址属于山区新石器遗址,这类遗址在洛阳地区属于首次发現。《中国文物报》在年1月5日第三版中报道说:“寨根所发現的裴李岗文化,其陶器和石器特征与新郑、密县、长葛、临汝等地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特征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所不同,这里所出的陶器,有不少灰陶和黑陶。器物种类也有三足钵和夹砂深腹罐,但缺少小口双耳壶。纹饰也有篦点纹。石器有长方形磨盘和磨棒,但厚重无足,磨棒短粗。据此看来,寨根的裴李岗文化,很可能代表又一种类型文化”。 妯娌遗址和寨根遗址生活过的先民,生活年代与中国传说中伏羲女娲的生活年代相当。 妯娌遗址和寨根遗址地处平逢山,是炎黄二帝母氏有蟜氏部落活动的核心区,该地区流传有很多关于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在黄河南岸孟津妯娌遗址对岸,黄河北岸济源市洛峪村一带也流传有很多关于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这种现象绝非偶然,其码说明,早在新石器晚期,孟津妯娌村、寨根村、今济源市洛峪村就有先民居住。 丹阳城在黄河南岸孟津妯娌遗址和黄河北岸济源市洛峪村之间。理由之二:历史上的今济源市洛峪村真的被黄河水冲毁过。今济源市洛峪村人李红伟先生生于年,年入伍,退役后定居长春市。 据李红伟先生回忆,洛峪村原名后街村。原洛峪村由三个村子组成,靠近黄河的村区名前街、前街北的村区名乔沟(桥沟),乔沟以北的村区称后街。在小浪底水库蓄水前,洛峪村滨临黄河处发现有石头墙基、残存条石、断碑等建筑材料遗存。 洛峪村村民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前街和乔沟(桥沟)被黄河水冲毁,仅仅留下了靠近王屋山南坡上的前街,留下的前街,即今洛峪村。年,小浪底库区移民,洛峪村整体搬迁,原洛峪村前街已经被小浪底水库淹没。 济源市洛峪村在黄河南岸孟津妯娌遗址和黄河北岸济源市洛峪村之间。理由之三:黄河水由新安县境西来,向东撞上孟津妯娌村西南的一面石头绝壁,这面石头绝壁高约80米,长约米,怪石林立,悬崖如削。绝壁下面的黄河水撞上绝壁后形成漩涡,俗称打捞涡。打捞涡的黄河水折而向北,泥沙沉积后形成了妯娌村、寨根村所在的高台。暴怒的黄河水绕过妯娌村、寨根村所在的高台,直冲黄河北岸,对冲的黄河北岸就是济源市洛峪村。 打捞涡 可以推测,所谓的丹阳城,就在今济源市洛峪村。被黄河水冲毁的丹阳城,就在今济源市洛峪村的前街和乔沟(桥沟)附近。 另外,孟津妯娌村、寨根村东边不远处有黄河赤河滩渡口,渡口因临近孟津赤河滩村而得名。黄河赤河滩渡口和赤河滩村附近黄河滩涂宽阔,最宽处达一公里。黄河赤河滩渡口和赤河滩村附近黄河南岸的山石颜色赤红,红色为丹。山南水北为阳,济源市洛峪村原名丹阳,显而易见。 综上所述,源市洛峪村原名丹阳,有村庄被黄河水冲毁的事实;有地理位置特别,易被黄河水冲毁的地理地貌特点;有名为丹阳的命名条件。所以,济源市洛峪村极有可能就是古丹阳。被黄河水冲毁的丹阳城,极有可能在原洛峪村靠近黄河处。 04丹阳城建于何时 丹阳城建城在什么时候?空山落叶推测,丹阳城建城时间约在春秋战国末期或唐宋时期,理由有三条。 理由之一是:济源市洛峪村附近的邵原,在春秋战国时建有诸侯国邵国。 今邵原镇属河南省济源市辖。邵原东与王屋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毗邻,西与山西省垣曲县接壤,南临黄河小浪底水库与新安、孟津隔河相望,北依华北仅有的原始森林林区与山西阳城山脉相连,邵原镇自古以来辐射晋东南、是豫西北名镇。 邵原虽然只是一个镇,但在历史上战乱不断,沿革频繁。历史上的邵原曾经建县、立州、置郡,分别属山西、陕西、河南辖。 唐骆宾王《骆丞集卷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秦伐魏取垣蒲,注:‘垣,古邑名,即周召分陕之处。春秋时属晋,战国属魏,秦汉为垣县地,属河东郡。后魏置邵郡及白水县,后周兼置郡州改县曰毫城。隋改垣县属绛郡,义宁初置邵原郡,唐改邵州,贞观初废以县属绛州。宋改垣曲县,金仍旧。元省入绛县,后复置。本朝因之’”。 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七·河东道八》,《晋书地理志》云:“(邵原)汉属河东郡,后魏献文帝皇兴四年,置邵郡于阳壶旧城。西魏大统三年置邵州,移于今所。隋大业三年,废邵州置垣县,以地近故垣城,因以名县。义宁元年置邵原郡。唐武德元年改为邵州,贞观元年州废县入绛州。龙朔二年,隶洛。乾封二年,还绛。天顺三年改属洛。长安二年,还绛。贞元三年入陕。元和三年又归绛”。 邵原和蓼坞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是洛阳的西北门户,是洛阳连通晋南的军事重地,历来为兵家必争。 东魏、西魏的小关之战发生于年、沙苑之战发生于年,大战地点均在山西蒲坂黄河渡口。东魏、西魏的河桥之战、邙山之战均发生在河南省孟津县和黄河北岸的邵原和蓼坞一带。 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七》:“十二月,魏行台杨白驹与东魏阳州刺史段粲战于蓼坞。东魏大将侯景为争夺控制邵原、蓼坞,数次与西魏大军搏战。侯景降西魏后,封为河南王,在孟津县小浪底筑柏崖城抗拒东魏。 宋王钦若等撰《册府元龟卷四百三十一·将帅部》:“……自河以北犹附东魏。标父猛,先为邵郡白水令,标与其豪右相知,请微行诣邵郡,举兵以应朝廷。太祖许之,标遂行,与土豪王覆怜等阴谋举事,密相应会者三千余人,内外俱发,遂拔邵郡,擒郡守程保及县令四人并斩之。众议推标行郡事,标以因覆怜成事,遂表覆怜为邵郡守,以功授大行台左丞”。 唐令狐德芬等撰《周书卷四·帝纪第四·明帝》:“二年春正月乙未……宜阳置熊州、邵郡置邵州”。 理由之二:邵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至今遗存有邵原方言。河南人民出版社年10版《济源市志》(第页)有《邵原片方言及其他》篇。《邵原片方言及其他》总结介绍说:“……声母不读唇齿浊擦音(v),而读为零声母……入声字已基本消失,只有极少的入声韵,儿化韵较少……”可见邵原先民来自一个神秘地区。 理由之三:在中国历史上,今济源市的邵原和蓼坞和孟津曾同为一个行政区。唐武德二年(),朝廷先后跨黄河置柏崖县、大基县,属怀州辖。治所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南五十二里蓼坞村东河清口。武德八年()废。咸亨四年()复置,先天元年()改为河清县。 05丹阳城猜想 综上所述,今济源市邵原及其附近的蓼坞、洛峪、王屋等村镇,自在春秋战国末期至唐宋时期约二千年间战乱不息,先后筑的城池屡毁屡建,如阳城、毫城、阳壶旧城、柏崖城等。 以邵原为中心半径20多公里内在历史上相对独立,有独特的方言、片言,邵原在历史上曾经建国、建府、建郡、建州、建县,洛峪村附近曾经建有一座丹阳城,极有可能。 空山落叶认为:丹阳城无论是毁于河水或毁于战火,如果小浪底附近的黄河两岸,在历史上真的有一座丹阳城,丹阳城极有可能就在今济源市邵原镇洛峪村附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