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从幼儿园到高等学府: 中国的教育是前紧后松式,在恶性竞争的应试体制下,很大一部分学校并没有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而英国的教育是前松后紧式,付费的素质教育已经在18年间默默地完成了学术和社会阶级的分层!在当今教育体制中,有一种教育已经被贴上“填鸭式教育”、“恶性应试教育”、“抹杀个性”的标签。另一种教育,则是涉及到戏剧、音乐、交际技巧、创意写作的小班教育。SUMMER随着留学低龄化的趋势,中国与英国的教育模式的差异也得到了很多孩子家长的重视。 英国阿斯顿帕克教育集团第十届中英文化交流团襄阳五中实验中学的同学们,在这次英国游学的过程中也有了深刻的体验! 那么接下来将从四个角度解释分析中国与英国的中学教育模式的差异:课堂形式、科目设置、课堂内外以及文化氛围。 ▽▽▽ SINO-BRITISHCOMMUNICATION 中英交流课堂形式InteractiveStyle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庞大,中国传统中学课堂的学生人数通常为英国课堂的几倍。英国中学一个班级最多十几人,而在中国,一个班至少几十人。并且,由于师生比例的问题,授课形式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中国传统授课形式为比较单一的“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记”,每个学生接收到的信息量大体一致,没有针对性,并且学生自我独立思考的能力也难免受到了影响。▲相比较而言,英国中学授课形式为活跃的“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一位同学在课后说:“老师会问问题,让我们几个人讨论,老师也不会说谁的对,谁的不对,但我会比较,给我说的机会。比如英国爱吃面包,很少吃大米这个问题,还有同学说到了物流和印度人移民潮,我觉得很有意思。” 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们会主动参与课题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学生会成为课堂上的主角,交流互动的过程比答案更有意义! 同时,老师通过学生的发言获得及时的反馈,也能对每一个学生有更清晰的了解。 SUMMER科目设置 SubjectSetting对于要申请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中国学生要参加高考,英国学生要参加A-level考试。 中国考生参加高考的统一考试科目有英语、数学、语文,另加三门自选文科或理科科目。 而英国考生参加A-level考试可以自己选择与之后大学专业相关的科目,比如经济、物理、化学、历史、艺术、音乐等等,并且可以只考三门学科。 Sino-Briti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