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8-2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行走丹阳文化采风

——新教育星火教师公益培训项目第四期暑期研习班第四天活动掠影

火红的八月,洋溢着激情奔放的气息。今天是新教育星火教师公益培训项目第四期暑期研习班的最后一天,上午,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位星火教师热烈而真诚地展开专业发展叙述,讲述所学所得,反思专业发展精神的状态,思考将来努力的目标。导师们也对星火教师提出了要求,布置了-学年度专业成长工作事宜。

听着大家热情似火的发言,那藏在繁叶间的知了,仿佛也受到了感染,高亢的歌声似乎是在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同仁深情告白:这里是丹阳,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值得走走看看。

下午两点半,新教育星火导师与教师一行人在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戴银等老师的陪同下开启了丹阳文化之旅。

第一站,历史文化名村——柳茹村。

柳茹古村落

美如一幅画

魂从画中来

融入画中去

刚下大巴车,映入大家眼帘的是“眭氏节孝坊”,它是全国保存最好的贞节牌坊之一,建于清乾隆九年,至今已有多年,是乾隆皇帝敕赐旌表,为的是表彰贡荫三之妻眭氏,守寡二十多年,敬养瞎眼婆母终劳,含辛茹苦育儿成长。

听着生于此长于此的贡智昊老师的讲述,众人在赞叹眭氏美德的同时,更多的是联想起了古代妇女的生存状况。

接着贡老师带着大家走上悠悠石板路,领略柳茹村的布局。

村落布局

出于安全防御的需要,在漫长的年代中,柳茹村逐步形成了城堡式的村落。村中分布着13口古井,巷口有多个拱形圈门和更楼,从而形成了“九圈十三井”的格局。

九圈十三井

Summer

Sunshine

在游览过程中,大家对圈门上的篆体字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询问当地人,也知之甚少,秉着语文老师追根究底的精神,刘恩樵老师为大家解了惑,它们分别是祥和门、吉庆门、北斗门。

祥和门

吉庆门

北斗门

村中的十三口古井如今依然在使用,可是只有一口古井的井圈是道光年间的,其它都在历史的岁月中或是被毁,或是被偷,已经换上了新颜,大家对此不由得嗟叹不已。

在游览古巷过程中,众人还走进了王公祠。这座祠堂是明朝时百姓为颂扬丹阳知县王志道,亲吃蝗虫,组织大家灭蝗而建。

王公祠

途中,众人来到了充满文化气息的贡氏书院“友于堂”。步入期间,看着眼前充满历史沧桑的一砖一瓦,仿佛能想象到当年村民们热衷读书求学,老先生比比皆是的场景,不由得肃然起敬。

友于堂

友于堂

最后,众人来到了柳茹村贡氏祠堂,听着贡老师诉说着贡祖文救孤的故事,贡氏一族源远流长的姓氏来历,深刻感受到了儒家文化主张的“仁义礼智信”,而这一切,院中那棵有着多年历史的银杏树就是见证吧!

贡氏祠堂

贡氏祠堂

银杏树

柳茹印象

第二站,九里季子庙。途中,就有老师询问季子是谁,我们有着优美声线的王伟霞老师适时地进行了解答。她从《史记》世家第一篇《吴太伯世家》说起,告诉大家“延陵季子”就是季扎,春秋时吴王第四子,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外交家。“季子三让”“季子挂剑”让季子成为了“有德”“诚信”的代称。

刚走过已有来年的季河桥,大家就来到了季子庙前。

季子庙

庙中的道士告诉大家,殿中供奉的是道教护法神:王灵官。星火教师们再一次发扬了追问精神:为什么是道教神呢?道士从“上茅山,回九里”说起,因为茅山是道教洞天福地,为肉体修炼之处,上茅山修的是“道”,九里季子庙所奉祀者是“至德先师”季札,是精神修炼之所,回九里再修的是“德”,“道”“德”双修才能身心合一,达到功德圆满,因此此处供奉道教神明。

进入庙中,原本热情似火的太阳也隐没了身影,大家开玩笑说是季子降福。

1

2

3

4

5

6

季子庙正殿之前的庭院里,映入眼帘的是座飞檐翘角、具有唐代建筑特色的方亭,亭匾上刻着四个古朴庄重的隶书大字:十字碑亭。碑文正面为孔子所书,据说是孔子唯一留下来的笔迹,全国独有。感受着丹阳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有位星火教师不由得唱起了《天仙配》中《家住丹阳姓董名永》选段,而我们的戴银老师和刘恩樵老师也哼唱起了其中《树上的鸟儿成双对》选段。

最后,大家来到了稀、奇、古、怪、多的沸井群。

六口沸井三清三浊,俯身看井底,井中水浪翻滚、闻然有声。听说六口井水颜色不同,味道也各不相同,还有各自不同的功效,众人纷纷体验了一下,甚至有位老师还准备带罐回去给家人试试呢。

面对如此奇观,星火教师纷纷再次照相留念。

诚信铭记在心

星火教师的采风虽然只有短短的半天时间,可是丹阳的千年文化已经浸润了他们,明天他们即将踏上归途,也定会把丹阳的历史文化带到天南地北。

识别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