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9/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1.淮南市简介

淮南市,古称州来、寿春、下蔡,安徽省辖地级市,Ⅱ型大城市,地处安徽中北部,长江三角洲腹地,淮河之滨,东与滁州市毗邻,东南与合肥市接壤,西南与六安市相连,西与阜阳市相接,北与亳州市、蚌埠市交界,总面积平方千米。截至年底,全市辖5个区、2个县。截至年底,全市常住人口.7万人,生产总值(GDP).1亿元。

夏商时期,市境属“淮夷”之地。西周时期,市境大部为州来国所辖,南部地区分属六、蓼;春秋末期,诸侯纷争。秦时,市境淮河以南属九江郡(郡治寿春),凤台县及淮河以北属泗水郡。西汉时期,市境先后为淮南国、九江郡所辖。东汉,市境为九江郡所辖,分属寿春县、下蔡县。三国时期,曹魏设淮南郡。西晋,市境为淮南郡所辖。东晋咸和初年侨置淮南郡于丹阳郡于湖,市辖境则为侨置的南梁郡。孝武帝时,因避讳改寿春为寿阳。南北朝,刘宋、南齐、萧梁沿袭东晋,侨置淮南郡于江南。市境淮河以南先后有豫州、南梁郡等侨置郡县。北魏、北齐、北周、隋时,市境淮河以南复为淮南郡所辖,淮河以北属汝阴郡下蔡县。隋开皇八年()置淮南行台尚书省,治所寿春;次年灭陈,改行台省为寿州总管府。大业三年()改置淮南郡,寿春为郡治所。唐置淮南道,市境淮河以南属淮南道寿州所辖。北宋置淮南路,市境属淮南路寿州(治下蔡)所辖。熙宁五年()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市境为淮南西路寿州所辖。徽宗政和六年()升寿州为寿春府,府治在北寿春(下蔡)。南宋绍兴十一年(),宋金和议,以淮河、大散关为界,市境淮河以北属金国,淮河以南为宋地。金以下蔡为寿州,置防御使,隶汴京路;宋置安丰军,治安丰县,寿春隶安丰军;绍兴三十二年()复置寿春府,隶淮南西路,寿春为府治,兼制安丰军。元代,市境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安丰路,分属寿春、下蔡两县所辖。至元二十八年()建怀远县,今市区东部属怀远县辖地。明代,市境属南京凤阳府辖地,分属寿州(包括今凤台县)、怀远县。清初,市境属江南行省凤阳府,分属寿州、怀远县所辖。顺治十八年()置江南省左、右省,凤阳府隶属江南左省。康熙六年(),江南省左改称安徽。同治四年(),安徽置3道,市境隶属凤颍六泗道(后改为皖北道)凤阳府。民国元年()废道府,市境分属寿县、凤台、怀远县。民国3年(),市境属安徽省淮泗道(治凤阳县)。民国21年(),市境隶属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27年()改属第三区;民国29年(),第三区改为第二区。年1月18日淮南解放,市境分属淮南矿区、寿县、凤台县。年3月,设立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4月,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改设为淮南矿区。年9月,建县级淮南市。年6月,建立省辖淮南市。年1月,凤台县由阜阳专区划入;年11月,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批准成立。年7月,孔店乡、三和乡、曹庵镇、史院乡、孤堆乡、杨公镇、孙庙乡由长丰县、寿县分别划入淮南市大通区、田家庵区、谢家集区。年1月,寿县正式划归淮南市。

淮南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华东地区以煤炭、电力为主的能源生产基地、安徽北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宜居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首批试点智慧城市、中国最佳投资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中国成语典故之城,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之称,是沿淮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历史代表文化为淮河文化,境内有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八公山等景点。

淮南市行政区划图

2.目标战略2.1发展愿景

能源创新之都:落实国家“双碳战略”部署,实施能源高质量发展,推动煤电、煤化、煤气、煤废一体化发展,全力打造国家煤炭绿色开发利用基地、国家煤电和新能源清洁电力生产基地、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区;发展绿色低碳的生态经济,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能源创新之都。

山水文化名城:发挥淮南楚汉文化传承地和山水环境的优势,营造具有淮南地域特色和文化特点的名城风范,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塑造更加便利舒适、充满关怀的人居环境,建设山清水秀、富有特色的宜居之城。

2.2功能定位

3城—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合肥都市圈副中心城市、文化休闲品质宜居城市。

2基地—-全国重要的新型综合能源基地、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1示范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

2.3国土空间发展目标

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不断巩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持续深化,城市竞争力显著增强;城镇空间格局不断优化、空间效率显著提升;文化影响力、民生福祉大幅提升,城市品质吸引力显著增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治理效能提升,统筹发展与安全更加有力。

2.4开发保护战略

粮食安全、生态优先战略;开放、一体化的区域融合战略;活力、高质量的产业创新战略;宜居、高品质的魅力城乡战略。

3区域协调格局3.1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

夯实区域新型综合能源基地,打造长三角地区清洁能源供应基地及化工原材料生产基地。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以淮南经开区、高新区两个国家级园区为主要依托,积极打造长三角产业转移集聚区。高水平规划建设闵行—淮南共建区。

长三角群

3.2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江淮运河建设

按照“一带、三核、三枢纽、多节点”总体战略布局,建设“淮南江淮航运枢纽,发展临港经济区”。协同淮河上下游地区推进淮河流域综合生态治理;共抓江淮运河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

淮河生态经济带

3.3建设合肥都市圈副中心城市

加快合淮产业走廊建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主导发展。推进合淮同城化发展,协同构建合肥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共建新桥国际产业园,打造安徽省合作共建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合肥都市圈北部门户节点。提升淮南作为合肥都市圈辐射皖北地区的门户节点作用。

4.国土空间总体格局4.1市域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一轴两带四板块。

一轴:合淮蚌发展轴;

两带:沿淮绿色发展带、江淮运河生态复合廊带;

四板块:北部粮煤复合功能板块、中部城镇集中建设板块、南部现代农业与特色旅游功能板块、新桥临空板块。

淮南市市域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图

4.2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

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全市划定永久基本农田.33平方公里。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落实耕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将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划定在长期稳定利用耕地上,对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

生态保护红线:全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57平方公里。结合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及生态功能敏感脆弱区域分布,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维护生态安全格局。

城镇开发边界:根据人口变化趋势和存量建设用地状况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农业、生态、城镇空间布局;坚持反向约束与正向约束相结合,促进城镇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

三条控制线

4.3生态保护空间

两廊:淮河生态廊道、江淮运河生态廊道

四带:泥河生态带、淠河生态带、安丰塘生态带、高塘湖生态带

多核:焦岗湖、瓦埠湖、上窑山、舜耕山、八公山,花家湖、安丰塘、泥河、高塘湖等。

市域生态保护格局图

4.4农业发展空间

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一圈三园,四区多基地。

淮北平原现代农业发展区:凤台县西北部地区,打造粮食生产加工园区,重点发展水稻、小麦等优质农产品。

北部煤粮生态农业复合区:凤台县和潘集区中部,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加工、水生果蔬栽培、水产品养殖业等接续替代型乡村产业。

中部低山现代农业发展区:中心城区外围,构建生态景观型农业、体验参与型农业及蔬菜、水果供应基地等现代都市农业业态。

南部丘陵现代农业发展区:寿县中部、南部地区,农业种植以优质水稻、小麦为主。

5.城镇发展格局5.1城乡发展空间

形成四级市域城镇体系。

做优做强市域中心城市;提质增效县域中心城市;培育重点镇;完善一般乡镇。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

5.2中心城区空间格局

一体两翼、东西联动、四城四平台。

一体两翼:山南山北一体化发展,推动谢家集区、八公山区和大通区两翼的城镇功能与空间布局向山南山北靠拢;

东西联动:西部城与东部城区、山南新区联动发展;

四城四平台:强化产城融合发展,建设东部城区、山南新区、西部城区、潘集城区四个城区园区互动的产城平台。

中心城区空间格局

5.3组团发展格局

推进各城市组团错位发展,形成合力。

东部城区:传统商贸中心,具有山水特色的宜居城区,依托经开区建设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现代产业平台。

山南新区行:政文化中心,生态宜居城区,依托高新区打造大数据、先进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平台。

西部城区:山水宜居生活区,传统产业转型示范区,生态恢复示范区,依托传统矿区打造旅游、文创服务平台。

潘集城区:综合能源基地,生活服务保障区,依托煤化工园区打造新型绿色能源基地。

淮南市中心城区规划分区图

6.要素支撑体系6.1构建便捷高效的交通系统

轨道铁路:优化铁路枢纽和通道布局,提升客货运组织能力。加强主要站点客运服务水平。

干线公路:构建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加强市域公路网络建设,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航道水运:依托淮河和江淮运河高等级航道,联通支线航道,形成“通江达海、干支联动”的水运通道网络。建设江淮枢纽港。

通用航空:加快境内通用机场建设,发展低空旅游,辅助农业生产、医疗救援。

市域综合交通规划图

6.2提供均等优质的公共服务

至年,实现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建成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体育强市、健康淮南。

打造1小时—30分钟—15分钟—5分钟生活圈,优化基本公共服务配套。

7.文旅发展格局7.1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加强历史文化系统性保护与传承:保护历史文化的整体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挖掘淮南市作为楚汉文化重要发展地、弘扬淮南市历史悠久的工业文化价值与特色,提升城市魅力。

构建全面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体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春古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正阳关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赖山村、传统村落保护-隐贤老街;8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历史建筑、4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7.2历史文化空间格局

重点建设“两条文化带、一个文化集聚区”文化展示空间。

寿县—八公山文化遗产集聚区:以寿县古城、八公山、淮河水为重点区域,加强对“山—城—水”总体格局的保护,集中展现楚汉文化、营城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工业文化等淮南市的精华。开展武王墩墓的整体保护和文物展示。

淮河山水文化带:依托淮河串联文化资源点,展现淮南与淮河“因水而兴、交融共生”的文化内涵。

江淮运河百里画廊:依托江淮运河串联凤台、寿县的文化资源点,重点展现皖北传统农耕文化和现代水利工程。

历史文化空间格局

7.3塑造市域特色风貌

全域打造“北湖链、中都市、南田园”的空间形象:结合市域北部沉陷区综合治理,推进水系连通,形成植被丰富、湖泊相连的城市后花园,塑造“北湖链”的风貌形象;优化中部地区淮南都市区城市空间格局,延续“依山傍水”的空间形态,塑造城水相融的“中都市”风貌形象;提升南部地区农业特色大地景观,结合美丽乡村风貌建设,塑造“南田园”的风貌形象。

强化全域山水格局控制引导:划定上窑山、八公山、舜耕山风貌控制区和风貌协调区,保证“山城互望”的视线廊道,留足城市进山通道;推进淮河及沿线滨水空间生态修复,打造“淮水绿岸、诗画淮南”的淮河景观风光体验带,加强瓦埠湖、高塘湖生态保护。

划定全域风貌分区:市域风貌分区:历史风貌区、都市风尚风貌区、特色小城镇风貌区、生态矿野风貌区、田园沃野风貌区。

构建市域蓝绿网络与开敞空间:构建城镇型、郊野型、绿道连接线三类城乡绿道,形成完整连续、蓝绿交织的绿道网络。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