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起,我市新冠病毒疫苗普通人群免费接种工作全面开始,接种疫苗要注意哪些事项?老年人、孕妇适宜接种吗?接种疫苗后,保护期是多久?疫苗安全性怎么样?针对网友提出的问题,丹小布咨询了丹阳市卫健委,并结合3月15日、3月2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整理了以下内容。 不同品牌疫苗是否可以叠加接种? 国家卫健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表示,关于不同企业生产的疫苗是否可以叠加或替代接种的问题,仍需要更多研究。并将在研究结果出来以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明确的政策措施。 他说,目前国内附条件上市的4款疫苗都经过政府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是安全、有效的。公众可以按照所在省区市的统一安排尽快接种疫苗。 60岁以上老人是否可以接种疫苗? “部分地区在充分评估后,已经开始为60岁以上身体条件比较好的老人开展接种新冠疫苗。”贺青华回答,目前,疫苗研发单位也在加快推进研发,在临床试验取得足够安全性、有效性数据以后,将大规模开展6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疫苗接种。 哪些人群不适宜接种疫苗? 贺青华介绍,目前附条件上市的4款疫苗在说明书中对接种禁忌有明确界定,不建议对疫苗所含成分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患有癫痫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有格林巴利综合征病史的人接种新冠疫苗。 他提示,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妇女也不宜接种新冠疫苗。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说,在接种后如果发现怀孕,基于目前新冠疫苗的特性和以往使用疫苗的经验,不建议采取特别的医学措施,例如终止妊娠,他建议这部分人群要做好孕期随访和定期检查。 接种疫苗后能否摘掉口罩?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表示,由于当前全球新冠疫情仍在持续流行,国内疫苗接种率较低,来自高流行地区的人员或物品入境,仍有在境内传播的风险。 他提示,在我国人群疫苗接种达到较高免疫水平之前,无论是否接种疫苗,在人群聚集的室内或封闭场所,公众仍然需要继续佩戴口罩,做好个人卫生习惯,并遵循各地具体的防控措施要求。 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有哪些? “目前监测到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局部和全身反应。”王华庆介绍,局部的不良反应包括如疼痛、红肿、硬结的情况,这些无须处理,会自行痊愈,全身的不良反应包括如头痛、乏力、低热的情况。 他介绍,当前接到的不良反应报告为疑似不良反应,也就是说,属于怀疑和疫苗有关的反应。后续,将继续开展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调查,通过补充调查、了解接种史、疾病情况等,再由专家组做出诊断。 “不管是从临床试验研究的结果,还是紧急使用的研究结果、上市后监测的结果来看,新冠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既往已用的上市疫苗同类品种相比,结果类似,没有出现异常情况。”王华庆说。 接种疫苗后还会感染吗? “总的来说,疫苗的作用是让大多数人产生保护力,建立免疫屏障,其预防重症的效果更明显。”王华庆说,从国外目前已用的疫苗上市评估结果来看,打完疫苗之后,确实有一小部分人出现保护失败。他表示,将对失败的个别案例进行研究和调查。 疫苗生产保障情况如何? 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毛俊锋介绍,目前有5款疫苗获批了附条件上市或者是获准了紧急使用,包括3款灭活疫苗,1款腺病毒载体疫苗,还有1款重组蛋白疫苗。 他表示,按照现有的生产安排来看,全年的疫苗产量完全可以满足全国人民的接种需求。 现阶段出行政策是什么? “年春运已安全结束。”米锋说,当前,国内低风险地区持健康通行“绿码”,在测温正常且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可有序出行,各地不得擅自加码。 他表示,在连续31天无本土新增确诊病例后,3月18日陕西省报告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这提示,仍然要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对新增散发病例,要发现一起、扑灭一起,确保不出现规模性反弹。 接种疫苗后保护期是多久? 丹阳市疾控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市民接种疫苗(两针)后,保护时间至少6个月以上。 接种新冠疫苗后多久才能接种其他疫苗? 新冠疫苗通常情况下和其他疫苗接种要间隔至少两周以上,但是有些特殊的情况,比如公众遇到了动物咬伤或者出现外伤,这时候要接种狂犬病疫苗或者破伤风类毒素,在这种情况下不建议按照两周间隔接种,可以不考虑间隔,优先接种狂犬病疫苗或者破伤风疫苗。 接种新冠疫苗后多久能献血? 按现行的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根据接种疫苗的不同类型,暂缓献血时间从24小时到4周不等。此外,献血法也有规定,两次献血间隔时间不低于六个月。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启动以后,国家卫健委加强了血液库存监测和调度工作,实施日监测日报告制度。截至目前,全国血液库存在安全线以上,供应平稳,基本满足临床用血需求。 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如何? 疫苗本身:目前我国使用的新冠病毒疫苗均已按照规范开展了临床研究,获得了国家药监部门的批准,并通过严格鉴定后才能使用。 疫苗储存和运输:这一过程中,要求定时监测、记录温度,确保新冠病毒疫苗在储存、运输全过程中处于规定的温度环境和运输的相关要求。 接种过程:通过规范的操作来充分保障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疫苗流向追踪:国家建立了全国疫苗电子追溯协同平台,各地及时准确地向平台报告规定信息,做到疫苗全程可追溯,疫苗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