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子大封七百诸侯国,但经过春秋时期的大浪淘沙之后,战国时期,中原大地上还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有钱又能打的富二代,史学家称其为战国七雄。那问题来了这七个小霸王,国址在哪?都城又在哪里? 秦国都城: 战国七雄的终极赢家秦国,都城同样几易其更。秦国的先祖秦非子因为养马有功而被周孝王封为附庸国,最初定都于秦邑(今甘肃天水市清水县)。此后在不断的对外扩张过程中,秦国的都城也在不断变化,先后又分别定都于汧邑(今陕西陇县南)、汧渭之会(今陕西眉县东北)、平阳(今陕西眉县西)、雍城(今陕西凤翔县内)、泾阳(陕西泾阳县北)、栎阳(今陕西临潼县北),直到公元前年秦孝公才正式把国都定在咸阳(今陕西西安咸阳),一直到秦统一六国,咸阳都是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楚国都城: 终楚国八百余年,楚共有七都,其最初的都城在丹阳(今河南淅川境),周成王时期,熊绎被封以子爵,居丹阳,建立楚国。第二都在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楚文王时期迁都于此,至前年,历经余年,是楚国处于最鼎盛时期的都城。第三都在鄀都(今湖北省宜城东南),前年,因和吴王夫差的战争,楚昭王自郢迁于鄀都。 第四都在鄢都(今湖北省宜城),楚惠王时期曾短暂迁都于此。第五都在陈都(今河南淮阳),前年,秦将白起破楚拔郢,楚顷襄王被迫迁都于陈都。第六都在巨阳(今安徽省阜阳市北),因秦军继续攻进楚境内,为安全起见,楚考烈王迁都于巨阳。第七都在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前年,为躲避秦国的兵锋,楚考烈王再迁都于寿春。 燕国都城: 燕国的都城较之其余六国有着很大的不同,燕国曾先后有五都,但自燕昭王后,燕国实行“三都”制,即同时存在着三个都城,分别是蓟城、中都和下都武阳城。前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今北京房山琉璃河镇东北董家林古城),燕地即燕都。约前年,燕桓侯即位,因北方游牧民族越发强大,时常袭扰燕国,恒侯被迫迁都于临易(今河北省保定市雄安新区容城县晾马台乡),直到战国初期燕成公时期,临易依然为燕都,持续了两百余年的时间。 当然,在这段时间中,曾经有一段时间,燕都迁移到了上都蓟(今北京),前年,因威胁燕国的北方少数民族山戎被齐恒公打败,燕国遂开始着手营建蓟,并逐渐将都城移至蓟,至燕襄公时,蓟完全取代临易成为燕国新都。但到了春秋晚期,随着北方山戎再次变得强大,燕国遂又将都城迁往临易。前年,子之之乱后,燕昭王在易水高筑武阳城(今河北保定西北部的易县南3公里的高陌乡),是燕下都。自燕昭王后,燕国形成三都,即上都蓟,是为燕国宗庙所在;中都(今北京市房山区窦店以西),是为燕国军事重地;下都武阳城,是为燕国行政中心。 韩国都城: 韩国是战国七雄中,最没有存在感的国家,地处强国之间,魏国崛起打韩国,秦国崛起打韩国,楚国崛起还是打韩国。只有挨打的命,但是不得不说的是,韩国其实也是有高光时刻的,早年曾经吞并春秋小霸郑国,一跃而成为战国七雄。为了能够更好的统治郑国的地盘,韩国将都城迁到新郑,也是现在存在的城市名。 赵国都城: 赵邯郸城建在太行山东麓,华北大平原,与今邯郸相距四里,赵国在这里建都,地理位置十分适中。全城分为东西两城(也可以说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全城总计东西四千五百米,南北三千米,西半城略大,东半城略小,二城相连。西城有高大的土台三至四处,其中最大的土台,×米,台高约计十四米,目前土台尚存。东城也有三至四个土台,一律前后排列。赵王城的城墙,全部为夯土筑成的,其中土质黏结性大,当筑城之后非常坚硬,这座城到今日保留的还算可观,城墙墙体,虽然业已坍落,但是原墙状态尚可看出。从许多缺口之处,可以看到城墙的夯层水平线,非常清楚。 魏国都城: 魏国在历史上曾有两个都城分别是:安邑、大梁。早在魏赵韩三家分晋的时候,魏国获得了河东地区,就是今天的晋西南一带,都城为安邑(今山西夏县北)。公元前年,魏惠王将都城从安邑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国别称叫梁国。一直到灭亡魏国的国都没有再迁过。 齐国都城: 临淄,春秋时期,齐国的都城在临淄,即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中部的齐都镇,地处临淄区的西面和北面,北至古城村北,西依系水(即泥河),东临淄河,南至西关村南。齐国是“战国七雄”里没有往远地方迁过都的国家,多年来他它都一直以淄博市一带为都城。自从周武王封姜太公营丘(今淄博),齐国的国都就定在这儿了;前年,齐桓公曾迁都到薄姑(今临淄北桓台一带),7年后齐献公复都营丘,改名为“临淄”,一直到齐国灭亡。至今临淄齐国故城保存完整,地上地下有大量文物。 总结: “秦、楚、燕、韩、赵、魏、齐”战国七雄当时的都城,秦国都城咸阳,楚国都城郢都,燕国都城蓟城,韩国都城新郑,赵国都城邯郸,魏国都城大梁,齐国都城临淄,这七座都城的现址,有些无争议,有些早年有争议的,近年来都被陆续考证出来,并有遗址出土,所以战国七雄都城基本确定。 文章来源小根说历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