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促进智慧渔业等养殖新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落地生根,不断提高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水平,促进水产养殖业绿色智慧发展。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与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共同举办第二届“现代渔业生态健康养殖新技术、新模式发展论坛”,本次论坛主题为:推行智慧生态健康养殖、促进渔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徐跑主任、丹阳市人民政府王强副市长、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陈焕根副主任、镇江市农业农村局李传德副局长、丹阳市农业农村局荆健康局长。 本次论坛同时得到了15家优秀水产企业的大力支持,吸引了来自周边和全国各地的养殖户人参加。 致辞嘉宾: 丹阳市人民政府王强副市长:丹阳市按照绿色、生态、高效、安全的要求培育特色农业,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着重开发河蟹、青虾、甲鱼、小龙虾生态养殖等特色渔业,不断提高水产养殖水平,形成了青虾特色养殖区域,构建了河蟹生态养殖新模式,长江特色渔业和休闲渔业具有一定的规模,促进了农业三产。年,丹阳市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后,养殖区域划定面积8.61万亩,全年完成水产品总产量4.2万吨,水产品总产值22.8亿元,特种渔业养殖面积5.8万亩,占全部养殖面积的67.36%,其中青虾养殖面积3.2万亩,县级市排名第二,仅次于溧阳市。 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陈焕根副主任:今年虾蟹养殖遇到了瓶颈,主要是产量相对过剩和结构性过剩,按照目前的河蟹产量计算每人消费0.75千克,也就是每人3只。所谓结构性过剩,是指养殖的很多河蟹达不到精品蟹的要求,从市场情况看,市民对精品蟹的需求量大且价格高。另外,河蟹养殖还有销售季节短、加工形态单一等问题,因此河蟹养殖技术提升空间很大,如优质池塘环境营造、有效病害控制技术等。 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徐跑主任:近年河蟹养殖产业可谓起起伏伏,起的是气候风调雨顺,河蟹规格大、产量高,伏的是河蟹价格低迷、高低不一,加上资源约束、环境高压,河蟹养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综合以上原因,渔民深受影响。如何探索安全生产方式、生产绿色水产品,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交流,积极应对当前渔业状态,发挥渔业的重要生态功能,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广大渔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论坛共有六位行业专家和两个企业代表带来精彩讲座。 河蟹绿色生态养殖技术与实例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徐跑主任 河蟹是个很特殊的水产品,既可以面对广大群众,同时又有一批真正吃蟹的食客,大家都说今年河蟹价格低迷,但是在我看来真正的精品蟹价格和去年比并不低,销路很好。 生态河蟹:是指在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中,采用安全的养殖技术生产的(如不使用高毒、高残留渔药等)、不影响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河蟹。 仅仅靠饲料本身并不能保证给养殖户带来利润,化药及抗生素的滥用也远不能保障养殖成功,水产从业者必须 除小龙虾外养殖规模将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状态,小龙虾养殖面积预计3年内养殖面积达万亩以上。稻田万亩(年万亩),蟹池套养万亩,其他50万亩。 围绕“十化”开展工作:工程标准化、设施机械化、环境生态化、种质良种化、模式多样化、管理数字化、质量优质化、产品差异化、销售品牌化、饲料专门化。 成蟹养殖过程中伊乐藻微生态变化规律浅析 江苏好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李志国副总经理 一、伊乐藻长势与水质的相互关系 在早期蟹池其他水草还没有长起来的时候只有它能够为河蟹提供生长、栖息、蜕壳的隐蔽场所,适宜在冬春季进行栽插。伊乐藻不耐高温,当夏季水温达到30℃以上时,基本停止生长,因此伊乐藻的池塘覆盖率应控制在20%以内,否则如果覆盖率太高,将为夏季高温期的水质管理带来困难。养殖中后期要抑制伊乐藻快速生长,防止其出现生长过密、封塘的现象而引起水质剧烈变化,故应在高温季节来临前(一般于5月中下旬),用拖刀将伊乐藻的上半段割除,使其高度低于水面20cm左右。 适用于河蟹池塘的高密度养殖。 二、伊乐藻微生态 伊乐藻单位植株辐射面积较大,每株伊乐藻都自成一个小生态,特别是6-8月,伊乐藻微生态的变化,不但影响水质优劣,而且影响躲藏其中的河蟹发病率的高低,特别是伊乐藻出现黄根、黑根、腐烂等现象时,水质会出现氨氮、亚硝酸盐甚至硫化氢、甲烷等有毒有害物质,河蟹也会表现出摄食量下降、消化系统病变、爬边、上岸、红爪尖、抓脚甚至急性中毒死亡等不良症状; 三、伊乐藻微生态的具体变化规律 伊乐藻生长旺盛期微生态变化特征 长势过旺、过高——pH居高不下;②过密——底部溶氧偏低。 伊乐藻长势开始变弱的表现特征 ①水体有机质增多,尤其是雨后水浑现象突出;②持续晴天,水色呈现逐渐转浓现象;③水草逐步挂脏;④连续阴雨天气,部分水草底部甚至可检测到氨氮出现。 伊乐藻黄根增多的表现特征 ①雨后水浑现象久治不愈,水草净化能力大幅降低; ②水浓、水绿现象更为突出,部分塘口会伴有少量蓝藻出现; ③池塘溶氧逐步降低,尤其是下半夜,水草耗氧量激增; ④部分河蟹会出现上半夜爬边、上岸或爪尖发红症状; ⑤部分水草有漂浮现象; ⑥局部水草(特别是伊乐藻)根部会检测到轻微含量的亚硝酸盐; 伊乐藻黑根增多的表现特征 ①水草底部叶片发黄、发粘,水草漂浮或下沉现象更为严重,下沉水草多呈现逐步腐烂态势; ②池塘底部溶氧进一步降低,水草光合作用显著降低,呼吸耗氧加剧; ③底热、缺氧现象多发,河蟹伤亡量逐步增加,特别是在极端天气(高温、闷热天气等)下; ④底部有机质厌氧发酵严重,淤泥逐步发黑;特别是水草基部,严重时有气泡不断产生(如:甲烷等) 伊乐藻腐烂的表现特征 ①水质进一步恶化,严重的出现红水、黑水等不良水色; ②水体缺氧频发,河蟹上岸日益密集,太阳出来后仍迟迟不下水,伤亡量极大;严重的有暴塘的风险; ③部淤泥发黑、发臭,有害物质严重累积,尤其是硫化氢的产生更为致命; 特别提醒:河蟹养殖中后期,伊乐藻长势变弱时,要格外留心观察伊乐藻的变化,特别是有黄根、黑根、甚至腐烂现象时,要增加硫化氢氧化细菌的使用频率,预防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 青虾”太湖2号”选育与高效养殖模式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傅洪拓研究员 据《中国渔业年鉴》,年全国养殖产量27.3万吨。主产地是华东地区,五个2万吨以上的省市如下: 江苏:12.11万吨(44.4%);安徽:5.31万吨;湖北:3.19万吨;江西:2.9万吨;浙江:2.29万吨。 青虾产业面临的问题 1、良种规模化繁育能力不足,制约了良种应用的规模。 青虾高度依赖良种体系 保种难度大:寿命仅1年左右,亲本无法重复使用;个体小,难于控制混杂; 个体小、抱卵少、育苗周期长成活率低,但养殖放苗却高达3万~10万尾/亩; 1千克青虾亲本所育虾苗供应约2亩池塘养殖,1千克鲤鱼亲本可供应约35亩池塘养殖; 不适合长途运输。 杂交种制种工艺复杂。 2、养殖环节面临问题 “秋繁”、自相残杀等导致青虾养殖单产较低,而不耐低氧、养殖管理难度大等则限制了养殖规模的扩展速度。 养殖技术、养殖模式和养殖设施离现代渔业和标准化养殖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3、青虾营养学研究薄弱,缺少适合青虾需求的优质优价专用饲料,存在饲料质量参差不齐现象。 4、以鲜活消费为主,加工薄弱。 5、病害缺乏系统跟踪与研究,病害防控重视不够。目前出现较多的是黑鳃、黑斑、红壳、红点、脱壳障碍等环境或细菌等所致病害。 青虾“太湖2号”的优点 1、在相同养殖条件下,青虾“太湖2号”上市虾规格比杂交青虾“太湖1号”提高15%~19%,平均提高17%;上市虾亩产量比杂交青虾“太湖1号”提高17%~23%,平均提高20%;生长速度、个体规格和产量更大幅度优于普通青虾。 2、抗病抗逆能力强,病害少,对缺氧、蓝藻、水体急剧变化等异常环境的耐受能力强。 3、制种方便,不需要每代进行杂交配种。 青虾“太湖2号”繁育 (一)亲本直接放入育苗池培育:2-3月份每亩放10~15斤,养至5月份每亩约有成熟亲本20~30斤,不需分塘直接育苗。 (二)亲本专池培育然后再分塘:2-3月亩放亲本30~50斤,养至5月再分塘育苗。 雌雄混合分塘育苗:育苗塘每亩放性成熟亲本20~25斤,雌雄比(3~5)∶1。 挑出抱卵虾分塘育苗:每亩8~10斤抱卵虾网箱孵化或直接池塘孵化。 青虾“太湖2号”养殖 (一)池塘主养:一年可养两季,春季3-5月和秋季7-11月。 春季养殖:2-3月放春虾种(40斤左右),5-6月捕捞上市。 6月晒塘:要求晒到塘底全面发白、干硬开裂,越干越好。一般需要晒10天以上,若遇阴雨天气,则适当延长晒塘时间。 秋季养殖:7月中下旬-8月上旬放虾苗,至次年春节捕捞上市。 1.每亩放苗8万~10万尾/亩;池塘要求种植水草,水草覆盖面积25%~50%;水深控制在0.6~1.2米,越冬期间水深1.3~1.5米;溶氧保持在5mg/L以上;透明度30~40厘米。 2.放苗一个半月左右至9月中下旬,可使用网目为1.8cm“大9号”有节网制作的虾笼捕大留小(每亩可收获10多斤大虾),减少大虾越冬损失。 (二)河蟹塘套养青虾:不影响河蟹养殖,但增效显著。 春季放虾种:3月放虾种(10~20斤/亩),5-6月捕捞上市;留塘部分大虾繁苗,用于下半年养殖。 夏季放虾苗:春季不放虾种,7月份放虾苗(2万~3万尾/亩),采用地笼捕大留小、轮捕上市,最后干塘捕光。 两次放虾:3月放春虾种,5-6月全部捕光;7月再放虾苗,采用地笼捕大留小、轮捕上市,最后干塘捕光。 水产养殖尾水排放要求的修订及尾水调控处理技术应用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陈家长研究员 修订标准对现有养殖区较松,但对限养区非常严,再过5年限养区会逐渐向禁养区过渡,这是大趋势。 原位调控技术 养殖生物(养殖密度、放养方式等) 适当降低养殖密度是大势所趋(减量增效):可降低养殖风险、提升产品品质、增大产品规格、减少药物的投入,从而降低成本、改善养殖水质、适当降低水产品供应量,有利于价格提升。 饵料(饵料类型、投喂量、投喂方式等) 随着养殖密度的降低,降低饵料投入量;高效配合饲料的研发和应用;精准投喂技术;饵料替代研究。 藻类(种群结构、生物量等) 养殖前期:通过施肥来培育藻类、进而浮游动物作为鱼苗的开口饵料。养殖中后期:以丰富的营养来源为主要特征,浮游植物繁衍过度,此时调控的目标是降低藻类的生物量。 调控方法 传统的方法:打捞、硫酸铜甚至抗生素杀藻; 理论上可行的生态学方法: 利用大型植食性浮游动物的下行控制压力来控制; 利用水生植物和藻类营养盐的竞争关系来控制; 最好的调控方法:适当降低养殖密度及投饵量,提早调控; 基于非经典操控理论的滤食性鱼类的搭配放养; 终极方法:循环水养殖系统。 生物絮团技术:向系统中添加有机碳,调节碳氮比,通过异养菌大量繁殖消耗水体氨氮、形成生物絮团,被鱼类食用,从而提高饵料利用率。 尾水处理技术 小龙虾苗种精准繁育与稻田养殖模式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唐建清研究员 养殖产业规模:年万亩,总产量.87万吨,全社会经济总产值约亿元,从业人员约万人。小龙虾主要产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安徽、江苏、湖南、江西等5个主产省产量占全国产量的95%左右。 今年小龙虾市场格局:今年比去年提早20天,高价期持续时间长(网红仍然红);低价期价格下跌幅度大,持续时间过长;去年加工产品滞销,今年仍增量(总量增加,价低)。 原因 1、小龙虾养殖规模飞跃发展,总产量大幅增加; 2、特殊天气加大了淡旺季价格差,延长了时间; 3、规格价差拉大,小规格虾跌幅大; 4、夜市经济影响小龙虾的消费量。 大棚提早繁育小龙虾苗种技术 长条形池塘上搭建塑料大棚,也可连栋大棚(10月使用); 大棚池塘面积1亩以上,水深1.0~1.2米; 架设好微孔增氧设施,水草面积占全池面积1/3; 每亩放养亲虾千克,10月后可以加大雌虾比例; 幼虾达到3克/尾以上及时捕捞,进入大塘养殖。 环境胁迫提早繁育小龙虾苗种技术(秋繁) 繁育池可用常规池塘,亲虾来源于4月放养苗种培育为宜; 7月中旬池塘上架设遮阳网,降水温促亲虾交配; 8月下旬干塘晒底7~10天(穴居),同时杀灭杂鱼; 进水后补种水草,投喂优质饲料(注意幼虾饲料); 10月下旬可捕捞幼虾(2.5克/尾以上)。 水稻田繁育秋苗,种植早稻(杂交稻),5月中下旬插秧,9月中旬收割; 小龙虾亲本虾7月每亩放养50~75千克,规格≥35克/尾,轻烤田,旱收稻。 克氏原螯虾晚苗繁育技术 以稻田繁苗为好,亲本放养时间10月后; 放养规格20~30克/尾,放养量75千克/亩; 控制饲料品质和投喂量,投喂低蛋白饲料; 11月放水清塘,冬季环沟中保持低水位; 3月上中旬提高水位,提水前移栽好水草; 适当投喂饲料,4月投喂增强免疫功能饲料; 5月中旬起捕,运苗箱内严禁用碎冰降温。 一(季)稻两(茬)虾种养模式 小龙虾第一茬养殖 利用提早繁育苗种,实现早放养、早上市,5月中下旬结束养殖; 3月前每亩放养规格≤5克/尾的幼虾0~0尾(秋苗或大棚苗); 当规格达到30克/尾开始捕捞(通常在3月下旬),亩产量千克以上。 小龙虾第二茬养殖 利用迟育的苗种,进行二茬稻虾共作生产; 水稻以籼稻、高秆稻为宜,插秧时间5月下旬(提早有益) 秧苗返青后放养虾苗(6月上中旬),放养规格≤10克/尾幼虾0尾; 7月中旬开始捕捞,亩产量75千克以上,至10月结束养殖。 智慧渔业对传统水产养殖的改变及应用实例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袁永明研究员 智慧渔业是物联网技术在现代渔业领域的应用。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渔业具有精准化生产、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等综合能力,实现资源利用工业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一种可持续绿色发展生产方式。 精准水产养殖具有机械化、工业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特点 传统水产养殖(机械增氧,三开两不开原则):生产者的特殊经验 精准水产养殖(机械增氧):养殖环境的理化指标 传统水产养殖四定原则 精准水产养殖 定时:养殖对象生态习性(四大家鱼、南美白对虾、中华绒螯蟹、加州鲈) 定量:养殖对象行为+环境理化指标(四大家鱼、南美白对虾、罗非鱼、加州鲈) 小结:智慧渔业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显著提高生产经营效率、转变生产者、消费者观念和组织体系结构; ?推动渔业产业链(生产、经营、服务)改造升级; ?生产精细化(保障资源节约、产品安全)、高效化(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业竞争力)、绿色化(资源合理利用和产业可持续发展); ?新理念(培育共识)、新模式(政府支持)、新业态(规划引领)。 微生态制剂在绿色水产生态养殖中的应用技术 上海泓宝绿色水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邹国忠 绿色养殖必须维持水域微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平衡的水域微生态系统中的非致病微生物一般均保持着优势种群,它们参与着宿主生物的“生理系统”活动,或抑制环境中致病微生物的 增殖,或与其他微生物“合理共存”,形成一种十分和谐的稳定状态。 正常的水域微生态系统一旦失去平衡,要重新修复很不容易,养殖业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养殖池使用消毒剂后,会造成水质发白,需要很长时间水色才能恢复到理想状态,这是因为消毒剂在杀灭致病微生物的同时,也杀灭了大量有益微生物。所以长期或大量使用药物对水产动物生长十分不利。 影响微生态制剂效果的因素 1.使用复合微生菌一般要求水温不低于15℃,水温越高效果越明显。水温达到25℃以上效果最佳。 2.池塘投放复合微生菌时最好开启增氧机,也可以提前二小时先投放过碳酸钠等增氧粉,或结合对氧要求不高的复合微生菌(如EM菌)一起投放。 3.池塘清塘时也不宜过度曝晒,最好干湿相间。 4.投放复合微生菌后一般不宜立即大量换水,要保持池塘内有一定的微生物营养素和氮源。 5.根据微生物的生长特点,为保持池塘微生物活菌量,池塘投放微生态制剂以首次投足,日后少量多次投放为佳,当第一批投放的微生态制剂进入稳定期时就要投入第二批,不要等投入的微生态制剂进入衰落期时才追投第二批,所以,再次投放的间隔时间不宜太长,以七至十天较为合适。 6.不同配伍的复合微生菌,其投放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有的菌种在投放前要先活化菌种(如降碱菌),有的菌种适宜在阳光可照射到的上层水体泼洒(如光合细菌、EM菌等),有的菌种适宜直接沉入池塘底层发挥作用(如微胶囊复合菌、解毒菌、底改菌等)。使用时要根据不同的产品说明,选择合理的投放方法。 论坛讲座结束后,与会代表与讲课专家面对面交流互动 颁奖仪式 科学养鱼杯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如下: 一等奖 何奇 “太湖2号”青虾、太湖野生青虾及本地青虾秋季生长对比试验 二等奖 郭凤鸣 稻渔综合种养5种模式养殖试验与前景探讨 刘晓倩 克氏原螯虾单层塑料大棚反季节繁育试验 徐卫国 加州鲈当年养成模式试验 李建 “江海21”河蟹苗种培育技术 张凤翔 河蟹养殖如何应对今年特殊天气 姜光明 吴中区中华绒螯蟹颤抖病发病现状调查与对策 毛泽楷 禾花鱼当年养成商品鱼模式 弓飞龙 郑州市生态农业中水产养殖配套设施研究探索 李明 罗氏沼虾温棚水质调控试验 三等奖 宋长太 养蟹能人宋传勇示范引领富村民 严爱平 显纹纵卷叶螟对蟹塘水草的影响及处理方法 龚叶平 昆山北部地区青虾产量低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任黎华 放养大规格亲本扣蟹需注意几点风险 另外还颁发了科学养鱼杯“实战之王”奖,获奖人员有: 江苏渔乐圈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李志国一等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技术推广总站钟小庆一等 江苏好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王星二等 渔美康集团涂鹏辉二等 北京水世纪翁建江二等 济南中海赛恩吴兴炳三等 广东粤海生物有限公司刘堂水三等 陕西省大荔县水产工作站张忙友三等 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蒋明健三等 应城市胡一生水产平台胡升翔三等 渔美康集团陈琦三等 成都鱼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肖建春三等 金兴水产养殖周新中三等 监利谢国良三等 厦门科环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王维三等 最后,表彰了科学养鱼杂志社年度优秀通讯发行员,有刘建华、倪明玮、何奇、宋长太、李微、于忠诚、李明、周日东、李建、周建忠、陈克春、郭凤鸣、毛泽楷等42人。 活动现场精彩纷呈: 原创声明本文版权属于科学养鱼杂志社 作者:科学养鱼杂志社 投稿与新闻线索提供,请联系 更多新闻★报名啦!虾蟹遇寒冬如何破,专家、一线高手共探讨!第二届全国淡水虾蟹产业发展高峰论坛1月7-8日相约泰州 ★11月12日河蟹价格 兴化、高淳、泗洪、安徽马鞍山地区河蟹价格 ★重磅!农业农村部一天两文件!新饲料添加剂申报材料等有新要求 ★未来中国的水产行业前景如何?特别是水产药品 重要提醒:近期有作者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到假冒科学养鱼投稿网站,投稿后不仅没有下文,更有的被骗取版面费等,本刊投稿网址为:kxyy.fish.cn,不收取任何形式的版面费和审稿费,稿件一经录用,即付稿酬!敬请选择正确网站投稿! 公告科学养鱼致力于普及养殖技术与养殖信息分享,为中国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渔民增收助力,有意愿入群的朋友可以扫描下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