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江苏经济报」 几年前初见江苏东宝光学有限公司总经理高东保,坐在他简朴的办公室里,听他讲述创业的故事和公司的未来蓝图。今年盛夏时节再见,高东保特意拉着记者去车间看他新引进建设的生产线,看着自动流水线和智能机械臂,他的脸上满是纯粹的快乐。 两次成功创业,高东保最看重的就是技术创新。没有营销人员却能把产品卖给世界顶级眼镜生产商,坐拥千万身家,却依然过着简单规律的生活……他敢闯敢干又老实胆小,对技术要求严苛又待人宽和,种种看似矛盾的性格在他身上神奇地和谐融合。年近80岁高龄的高东保始终保持着一颗纯粹的赤子之心,这种纯粹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显得格外珍贵。 两次创业不忘初心 高东保的厂区不算大,却装下了他两次创业的成果——传统螺丝生产车间和现代化的PC镜片生产车间。这两次创业充分彰显了高东保性格中果敢的一面。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丹阳涌现了一大批乡镇眼镜厂,也为高东保的第一次创业开启了机遇。高东保当时已是丹阳一家国营厂里的熟练车工,一次奉命买太阳镜,却发现国内眼镜市场螺丝质量普遍不合格,螺丝不像螺丝、铆钉不像铆钉,前脚刚装上,后脚就掉下来。习惯了精密工艺的他实在难以忍受,悄悄下决心自己造螺丝。 想到就做,高东保把业余时间全用在了研制设备生产螺丝上。绘制一张张图纸,制作一个个零件,他曾经半年吃住在厂里,天天泡在车间攻关技术,废寝忘食是他那一年“疯狂”岁月的常态。拼命钻研的结果是,他生产出来的标准化螺丝很快让当地眼镜厂关闭了自己的螺丝生产车间,也为他带来了第一桶金。 20世纪90年代,高东保的小螺丝通过各种展会走出国门,卖到了美国、欧洲等地,高东保也成为许多世界知名品牌眼镜的配件供应商。然而小螺丝的市场体量毕竟有限,规模难以做大。进入21世纪后,年近60岁的高东保开始寻找二次创业方向。身处眼镜之都丹阳,他很快将目光锁定在PC镜片上。 没想到的是,最初台湾人带来的PC镜片在工艺等方面并不成熟,高东保投入的几千万元换来的是满仓库的废品。身边的人纷纷劝说他及时停步止损,他却不信邪,拿出了当年研制眼镜螺丝的精神和PC镜片较上了劲,住在厂里没日没夜地找问题、找解决办法。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高东保终于成功制造出高质量的PC镜片,并获得了市场的认可,美国等知名眼镜商的订单纷至沓来,仅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已超过万元。 “我很满足了,一个普通的车工能走出国门,如今的小成就都是我拼命努力干出来的。”高东保说。两次创业,他都拿出了敢闯敢干的“疯劲儿”,支撑他的是做精产品、共同富裕的初心。“一家挣钱大家用。”高东保坦言,随着市场做大,钱也越挣越多,但最让他感到自豪的是,公司如今蒸蒸日上,养活了这么多员工,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和共同富裕。 一丝不苟守护匠心 在企业员工眼里,高东保平常很宽容和善,但在技术和工艺上,却极其严格,有时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千道万道最后一道。一个小小的零件,复杂工艺中的每一道都很重要,只有最后一个步骤过关了,这个零件才算达标。”高东保始终谨记当学徒时师傅说的这个道理,并养成了精益求精的习惯。 以M1.4眼镜螺丝为例,日本标准是负公差5个丝,外径1.35毫米。高东保认为这一标准仍太多,公差大了容易导致螺丝松动,于是在反复试验后将之提高到了2-3个丝。这种对精密的极致追求也体现在PC镜片上。我国镜片顶焦度国家标准是±12度,高东保深入研究后把企业标准控制在了±6度。 为了追求工艺的精密,高东保宁愿让生产节奏慢下来。螺丝生产车间内有批“老古董”设备至今仍在正常运转,被客户笑称为“用‘出土文物’做出了精致的产品”。高东保告诉记者,其中的秘密就是把设备运转速度适当放慢一点,既能保证产品质量,也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镜片镀膜机功率是80千瓦,工艺要求一个面30分钟,一分钟就要耗不少电。高东保要求员工一分钟都不能少。 江苏东宝光学有限公司大门口的电子屏幕上,有一句话十分醒目:“因为专业,所以领先。”正是凭借对专业的专注和对匠心的执着,高东保赢得了国内外客商的信任——即使他的企业里没有一名营销人员,多年来却从未流失一个客商。他生产的钛合金小螺丝还被应用到了我国航空航天的“神六”到“神十”飞船上;近年研制的护目镜相关指标远超过欧美军方标准,给了客户一个大大的惊喜。 实业报国保持赤子之心 走过30多年创业路,高东保最难忘的还是他参加工作的第一家工厂。“那个国营厂教会我太多东西,从钻研技术到做人做事,从学习知识到企业管理。”高东保感叹说,“我之所以能创造这么多财富,都源于它给予我的养分。” 高东保出生于年冬天,时值战乱,家中有8个孩子,他7岁时母亲去世又给了这个贫困的家庭重重一击。求得温饱尚且是奢望,更不要说上学读书。在高东保的强烈要求下,疼爱他的父亲咬牙把他送进了学校。“学校的老师看我连鞋都没有,就想办法帮我捡拾碎砖头,积攒起来卖给人家好买鞋穿。”高东保回忆说,就这样在大家的帮助下,自己勉强读完了小学。 这段苦难的日子让高东保早早懂得了珍惜和努力。年,丹阳最大的一家棉纺厂招工,高东保报名进入了这座大熔炉。报到的第一天,他穿着父亲的鞋,鞋子有些大,路上老是掉,他便干脆脱下拿在手中,满心欢喜地赤脚向前走。“荒年饿不死手艺人,人要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父亲的这句话高东保记了一辈子,促使他从学徒到成熟车工迅速成长起来,也坚定了他对技术的执着追求。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高东保说自己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一路走过来,从中国共产党人身上汲取了许多营养和无限能量,是党领导下的国营企业教给了他技能,也是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给了他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实业报国,是他最纯粹的家国情怀。正因为此,面对国外企业的数次收购意图,他都果断拒绝;也正因为此,年近80,他仍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创业心。 江苏经济报记者杜颖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