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面“陶氏总群”加入陶氏大家庭! 陶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了济阳郡、丹阳郡、浔阳郡三大郡望。自元亮公起,世人皆知浔阳而不知丹阳。随着对陶氏文化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对陶氏各支族谱的梳理,“天下陶氏出丹阳”的脉络越来越清晰。陶姓在宋《百家姓》中列为第31姓,如今,陶姓列全国83位,人口近万。安徽为陶姓第一大省,约占陶姓总人口14.5%。而安徽陶姓大多聚居在以陶氏祖山——横山为中心的当涂芜湖宣城一带。当涂自古流传一句话:“一出东门万户陶”。当涂出东门不远即为横山。南京老城南也一直流传着一句谚语,“出了南门万户陶,陶陶本是一根苗”,这里的南门就是中华门,中华门往南也是横山。横山古称南岳,是古代丹阳郡核心区。据地方志记载,唐时横山即有陶氏墓座,是不折不扣的陶氏祖山。《太平府志》等地方志记有陶谦墓、陶基墓、陶璜墓、陶敦墓等陶氏名人墓,可惜因年代久远,很多陶氏先人墓已失,这让我们陶氏后人倍感痛心与羞赧。 (在越南发现的交州刺史陶璜碑) 横山脚下陶家桥思成堂陶氏族谱是保存完好、源流脉系清晰的陶氏族谱。难得的是,该谱保存有历代先贤所写谱序多篇,更存有先祖士行公陶侃向皇帝呈表申请修谱的表文,极具史料价值。宋文天祥在该谱序中说“(陶氏)迁徙甚夥,难以悉举,惟姑孰横山一支,旧谱中有可据者录之,无可据者不敢乱赘。”。不仅说明此谱真实可靠,也可例证丹阳陶氏历史渊源。 (思成堂陶氏宗谱) “丹阳陶”要从历史沉寂中走出来,吾辈陶氏后人责无旁贷。带着这样的宗族重任,姑孰姓氏文化研究会陶氏分会第一次理事会于5月12日下午在姑孰城古老的护城河畔的家谱馆隆重召开。出席这次理事会的陶氏族人有陶信海、陶恒医、陶秉胜、陶家全、陶再权五位理事以及热心于陶氏宗族事业的施长斌先生、王强先生和姑孰姓氏文化研究会的两位老师。 会议达成了两项共识 一、尊汉开封侯舍公为一世祖。舍公五世孙仲才公由平阳迁丹阳,渐成丹阳郡望。舍公十二世孙陶同由江东徙浔阳,其子陶丹(生于江东)袭柴桑侯,渐成浔阳郡望。浔阳也自丹阳出。 二、横山是陶氏祖山。横山周边陶氏族人甚夥,才有当涂的“一出东门万户陶”和南京的“出了南门万户陶”的古谚。陶氏从横山走出,播迁浔阳甚而全国甚而全世界,许多陶氏先人又复归丹阳横山,埋在横山。横山古来即是我陶氏族人落叶归根之处。横山脚下澄心寺曾为陶氏先贤通明公陶弘景修为之处。 会议明确了今后工作的三大方向: 一、整理。摸清姑孰大地跟陶氏有关的一切文化遗存,包括陶氏分布、旧祠堂遗址、新祠堂位置、古碑、古匾、族谱、祖坟位置等,进行详细登记整理。 二、建设。完善理事会班子,吸收各支有意有能者加入,做好各支谱的修订完善及各支相联系的工作,以陶家桥思成堂陶氏族谱为纲,参考陶家桥昭德堂、江宁茅山礼孝堂、马桥孝友堂等陶氏族谱,理清舍公之下世系,为修陶氏总谱做准备;指导规范各支修建祠堂、祭祖、晒谱等项工作;在摸排的基础上,修理好陶氏名人墓供后人瞻仰祭拜,如陶基墓、陶安墓等;长远考虑,建成陶渊明纪念馆、陶安纪念馆、陶弘景纪念馆等,在横山脚下陶氏祖山边建成陶氏总祠堂。 三、宣传。大力宣传“丹阳陶”这张名片,让陶氏后人知晓陶氏祖山——横山,建立全国甚至全世界陶氏宗族网络系统,扩大横山文化的影响力;注重对陶氏年轻人的培养,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陶氏文化的建设中来。宣传的意义一在既往,二在开来,也即让陶氏文化造福于族人,造福于乡人。 文章来源于丹阳郡姑孰陶氏宗族 赞赏码 小编整理不易, 支持陶家,敬请打赏!多少随心!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赞赏码进行打赏 感谢您对陶家事业的奉献与支持 (您的捐助将全部用于陶家平台建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