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语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语言,通行于上海、苏南、皖南、浙江、赣东北,闽北一角。其中皖南北部和苏南一角、浙西一角同属吴语的一个分片:吴语宣州片。(图上深绿色色地区)。包括了泾县、高淳、芜湖县、铜陵、繁昌、南陵、青阳、博望、溧水、太平、石台等一系列子方言。 (吴语区全图) 宣州文脉:一个典型的江南区域文化体系,系吴越文明子流派,版图盖长江至黄山间,青弋江、丹阳湖、秋浦河流域(今皖南宣黄池铜芜马及南京部分地区)奠基于两汉,六朝谢朓开文风,李白赋予灵魂,白居易塑造气质,梅尧臣本土化成熟,经宋元明清一千年积淀,达到一个高水平文化内涵层次。经近代劫难后,凤凰涅磐,历久弥新,跃跃欲焕发新一轮生机。 在皖南泾县,有一座千年古镇--茂林。她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文誉江南,富甲一方,宣吴文化重镇,方言系吴语宣州片铜泾小片。 在地方文脉濒临断层的关头,泾县茂林小学提倡新型教育,英语、普通话及茂林方言同堂教育,开展尝试,顺应形势需要,获得社会广泛赞誉。 往期精选内容:泾县茂林小学开启吴语方言课堂!观看视频,给孩子们点赞! 我宣吴团队陪同安徽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小组前往茂林跟踪采访,一探究竟。茂林小学教导主任凤晓桃老师热情接待了我们,主持方言课堂的凤元斌主任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得知校门口文具店老板娘,原籍山东,后定居茂林十几年,我们非常好奇,前去看看,发现老板娘说着一口正宗的茂林话,她对我们说“当地人就应该说当地话,茂林的方言再不说下去真的要失传了” 下面,我们观看视频 和凤元斌老师访谈内容 我们的方言课堂,用英语、普通话、茂林话三版对照。 我们在学校做这样一个项目,希望能够影响到家长,关键是家长的方言意识,我们的家长推广普通话的意识很强,然后就会发生什么问题呢? 但是现在我们农村里存在许多这样一个问题,父母出去打工了,把小孩交给爷爷奶奶带,按理说方言环境很好啊,但是爷爷奶奶赶时髦,要教孩子普通话,不说方言,关键是很多爷爷奶奶自己本身都不会讲普通话,他还要硬憋着,去教小孩普通话,但是教出来的呢是“爷爷的普通话”,用我们方言茂林话叫“京腔厾鳖”结果普通话没学好,本地方言还丢掉了。 现在一个班46个学生,就五六个讲得好茂林话的。 一个地方方言和普通话差别不大时,普通话往往容易带有口音,而像我们这边的吴语方言和普通话距离很远,反而他学普通话的时候反而还正宗。 我讲的这个理论就一点,你是本地的人,你爷爷祖上说的土话,你就和小孩说本地的方言,不需要刻意的去说那个“京腔厾鳖”普通话,为什么,比如我本身普通话不标准,普通话交给谁,交给学校去,到了学校自然会了,否则当你的小孩“京腔厾鳖”普通话成型之后,你普通话不但干扰极大,还把本地的方言给丢了。 泾县吴语倡议书 initialwrittenproposal 爱家乡就要爱家乡的父老乡亲,爱家乡的青山绿水,以及爱家乡的历史文脉,一个地方方言就是此地悠久文脉的关键载体,如果不是从小在外地长大,却不通母语,年高回忆半生时,如何说服证明自己是此地人呢 在此小编呼吁大家,在泾县非官方和学术的日常生活中,多使用泾县吴语方言,不管是东乡话还是西乡话,别总说怕别人听不懂(本人亲测,县境各乡互通,甚至和芜湖的圩区宣吴都能通话)几个泾县人听不懂泾县话?我们的祖先几千年来不是一直在全部生活场合说着泾县吴语吗,反而代有人出,诸如茂林吴、溪头胡,把泾县文脉发扬到了一个多高的层次!今朝何故弃之! 进学校几天普通话自然就学会了,我见到太多普通话和吴语切换自如的小孩,也见过好多两者都说不好的小孩。希望大家多和小孩讲方言,这样才能把我们泾县版的“吴侬软语”一代代传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