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2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文丨靖瑶历史

编辑/审核:韵瑶

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国打的不可开交,虽然结局是秦胜赵败,但秦国还是损失惨重。秦国忙于战争,和其接壤又是“仇敌”的楚国为何不趁机攻击秦国?

其实楚国并非不想得渔翁之利,而是有着诸多限制。首先楚国实力不敌秦国,其次秦楚之战中,楚国多次战败,从心理上畏惧秦国,不敢肆意攻秦,最后楚国也无强有力的领导,一盘散沙难以积聚力量。

01楚国实力不济

首先,从实力方面讲,楚国确实无攻打秦国能力,即使秦国忙于长平之战。

举一个例子,秦昭襄王在位期间,曾邀请楚国国君楚怀王武关(今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会谈。期间,秦昭襄王直接俘虏楚怀王,楚怀王莫名其妙成为秦国人质,楚国短时间内无国君。楚国为求和解,直接进献封地,送宗室子弟熊元人秦当质子。

史料证明,秦国趁着两国会谈,直接扣押楚国国君,把楚国耍得团团转,楚国表面还不敢有任何怨言。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和楚国一个天一个低,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就算当时秦国忙于长平之战,楚国也不敢趁火打劫,毕竟实力相差过大。其实楚国也算有自知之明,否则就是自掘坟墓,连暂时安定都难以保全。

所以说,楚国实力决定其不敢放肆,即使楚国暗地里攻打秦国,一旦长平之战结束,秦国肯定也会秋后算账,楚国不敢攻秦的最大原因就是实力。

02楚国心理上畏秦

其次,从心理上说,楚国畏惧秦国,因为秦楚战争中,楚国失败次数太多。

根据史料统计,丹阳战争中,楚国损失惨重,八万士兵被秦国屠杀,俘虏楚国将军。两年后,秦楚战争中,楚国再次战败,不仅割地赔款,祖宗王陵都被白起夷为平地。毛遂寻求楚国帮助,史料记载毛遂慷慨陈词:“一战失鄢郢,二战烧夷陵,三站辱没祖宗”。毛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楚国才同意出兵十万救助赵国。

从史料可以看到,秦楚战争中,秦国基本上毫无败绩,楚国已经失败到连祖宗王陵都难以保护。面对秦国进攻,楚国几乎是一退再退,这种失败几乎根植于楚人内心。秦国在楚人心中,几乎就是不败的神话,楚国有一种畏惧恐怖心理。

这一点日后也被证实,毛遂出访楚国,经过一番苦口婆心,楚国才唯唯诺诺决定出兵十万救赵。所以,多次失败的经验,已经导致楚国对秦国有一种畏惧心理,不敢贸然出兵,甚至秦国忙于战争,楚国也不敢贸然行动。

03楚国无强有力的领导

最后,楚国无强有力的领导,难以领导楚国众人抵抗秦国。

公元前年,楚国攻魏,占据魏国八座城池,随后楚国又攻打齐国。楚国当时有攻魏伐齐的能力,但国君却昏庸无道。优势面前,陈轸作为秦国说客,诱惑楚国大将昭阳退兵,昭阳昏庸无能。楚顷襄王在位期间,朝政也是一片混乱,大多都是昏庸平碌之辈,不堪重用。

即使秦国当时受困于长平之战,国力损伤,但楚国却缺乏有力领导以及将领。秦国在战国时期相继出现多位有作为的君主和将领,能够引领全国对抗强敌,楚国却日益昏庸,上无明君下武将领,难以领导全国对抗秦国进攻。面对秦国步步紧逼,楚国君主只能退让,不能正面抵抗。或者楚国君主就没有趁机攻秦的意识,只想求得暂时安定。

所以,当时楚国国政混乱,尚无有才能的国君领导全国,秦国深陷长平之战,楚国国君也无背水一战的勇气,只会忍受祖坟被掘的奇耻大辱。

综上所述,楚国不敢攻秦的最大原因就是楚国实力不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早已经成为战国第一强,楚国实力远不及秦国,不敢攻秦实属无奈。面对多次失败,楚人已经对秦国产生畏惧心理,出兵救赵已经是极限,又岂敢明目张胆攻击秦国。而且除过无强有力的领导,国政混乱,难以积蓄有生力量。楚国最后被灭,难以避免。

在多次失败面前,产生畏惧心理是人生常态,但一定要学会调整,千万不能因此放弃,一旦放弃可能就是永久失败。很多时候,人生需要屡败屡战,毕竟大多数人都不能一次性成功。

参考资料:

1、《秦史》

2、《史记》

3、《资治通鉴》

—END—

(图片源于网络,以上是笔者的个人看法,不知道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留言)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