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洋出诊时间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4526823127188654&wfr=spider&for=pc 文/空青 人生该是追求美的旅程。 静下来,读读诗吧。 盛唐的田园诗派,以王维和孟浩然诗歌成就最大。 再往下的第二梯队,就要说到常建了。 《诗薮》中有评价:“孟诗淡而不幽;常建“清晨入古寺”、“松际露微月”,幽矣”,则认为常建在风格上更胜孟浩然一筹,这一点就见仁见智了。 常建此人有两个数据很有意思。 一个是生卒年,大概是公元-,比李白晚生5年,活的年龄也和李白差不多,算是李白的“同辈中人”;其实和李白最像的是王维,生卒年几乎同步,可惜两人关系不怎么好。 第二则是开元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年中进士,与盛唐一位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同年进士。 这时候常建才23、24岁,按照“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话,堪称少年天才。 接下来,为大家带来常建最经典的一首诗,《唐诗三百首》中有,现在的语文课本中也有。 尤其诗的最后两联,更是倍受后人喜爱,出现在各种各样的诗话以及选集中。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唐代〕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从诗歌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题写在“破山寺”中禅院墙壁上的题壁诗。破山寺坐落在江苏常熟市西北的虞山上。 诗的主要内容就是记叙了诗人清晨游寺后禅院的经历以及观感。笔调古朴、兴象玲珑,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无怪乎能在当代仍然脍炙人口。 关于这首诗啊,《洪驹父诗话》有一段非常有趣的评价:“丹阳殷璠撰《河岳英灵集》首列常建诗,爱其“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之句,以为警策。欧公又爱建“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作数语,竟不能得,以为恨。予谓建此诗,全篇皆工,不独此两联而已。” 殷璠喜欢颈联,欧公喜欢颔联,而洪驹父则认为整首诗都工整无暇,不光这中间两联写得好。 我们从首联看起,“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踏着清晨进入古寺,初生的太阳正照耀在高高的树梢。 诗人用一个不算很严谨的对仗记录了自己刚进入寺庙时的景象,点明了时间、地点;首联对仗的应用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颔联、颈联紧随其后,入寺之举遂一气呵成。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两句呼应“禅院”,诗人穿过寺庙前半部分,直接进入到僧人禅房之中。 只见此处曲径通幽,初生的太阳还照不进密密的草木,禅房遂更显幽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精华在“悦”与“空”二字。 《唐诗别裁》云:“鸟性之悦,悦以山光;人心之空,空因潭水:此倒装句法。通体幽绝。” 鸟是因为山光而悦,人心因为潭影而空。评价的很到位。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最后两句收束全文,将初日的蓬勃、花木的幽深、山鸟的跳脱、潭水的明净都融在一声悠悠的古庙钟声里。 山中的一切显得那么寂静,唯有钟声在此处飘荡徘徊,余音绕梁,经久不散。 诗的结尾也一如这钟声,余韵无穷,品读再三仍的觉有余味。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会立即删除! 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