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9-1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文/韩梦庆

改革开放之后,祖国进入飞跃发展时期,百业兴旺。古城丹阳,突飞猛进。古貌变新颜,千百年人们不敢设想的愿望,都在一朝一夕的短促时日变为现实。旧城改造,多少街巷低矮的破旧平屋,被夷为平地,代之而兴的是丹阳人从未见过的,排列整齐的一排排高楼大厦。天翻地覆的变化,给丹阳人民带来了幸福美满、安居乐业的新的生活方式。

当我们生活在如此美好的时代,旧时丹阳古城街巷是什么样子,让我们来跟着韩老先生的陈述一起感受新旧两时代,两重天的巨变!

中市大街

在唐朝会昌年间(——年)丹阳,就被定为“望”县,相当于今日“百强县”。北宋年间,就有“中市大街”之名,盛于清朝。《丹阳县志·城郭》记载:“嘉道以来,东郭最盛,街长里许。”大街东西向,自今日小东门桥至贤桥(今称新民中路),南北两侧,商店林立,鳞次栉比,一律砖木结构,高低参差不齐,门面阔窄大小不一。中市大街,为丹阳最繁华的一条商贸街,每天人来客往,形若车水马龙。

70年代市区通泰桥一带

在中市大街两侧,南有南草巷,北有中草巷、北草巷。草巷之名,取之于柴草贸易之处。旧时,百姓家家户户都砌有“灶头”,一日三餐,都以柴草煮饭烧菜。农村人民,将稻麦草、山柴等可以燃烧的物件,以船运、车载、掮挑,运来草巷出卖,换取铜钱钞票。北草巷北头,有一柴行弄,民国时期,系柴业公会所在地。公会成员,都是家住城内的“柴经纪”,北河路王××,新桥南吉××,小桥街吴××。柴经纪每天活跃在草巷,手提一杆可秤数百斤物件的大秤、一面算盘。将农村运来城内出售的柴草,介绍给需要的人家,从中拿取百分之五的“佣金”。地名柴行弄,后人讹传为“柴家弄”。草巷之名,犹如北京“柴市”。

中市大街往东,有一条南北向的“宝带河”,河头在南门鸣凤关,由南向北,穿越中市大街,有太平桥可通东西。经白云街土地桥,穿过今“实小”所在地,出小桥,流入城河(今城河路)。宝带河河床狭窄,不能行船,她像一条束衣用的“布带”、“布绳”,美其名曰“宝带”。宝带河填塞后,该河的一段,定名“宝带弄”。太平桥北侧,有明朝太常寺卿姜志礼宅,俗称“姜家大门”。姜宅东,即太平巷(今市总工会后门,即太平巷古址)。

中市大街再往东,到了丹阳城内最热闹的地段,商贾称之“黄金地段”,交通便捷,往南是双井巷,直通南门外大街。向北是灯笼巷,可抵白云街。俗称“十字路口”。双井巷,以古代有二口井而名。《丹阳县志·古迹》记载:“双井:在县南嘉贤坊北。二井相距数尺,南者色赤,北者色黄”。色者,指井水的颜色也。明朝时期,丹阳城内有嘉贤坊、四牌坊、司谏坊……等十七坊。嘉贤坊:延陵季子54世孙吴曜,于南宋绍定年间,从延陵迁居双井巷,后裔于明朝初年,在双井巷建造“季子祠”。北宋元祐年间,季札被敕封为嘉贤大帝,嘉贤坊一名,取之于延陵季子封号。

南门大街

双井巷向南行,过了南桥直行,就进入南门大街。这条大街,虽没有中市大街闹忙,却也繁华似锦。南门,也称草埝门、景清门。清朝时期,南门城内外的牛市、城外的米市格外兴盛,商人为占有利地域,纷纷在大街两旁建房开店,以利发家。

磨盘街:明朝时期,南门大街尚处冷僻,有一家豆腐坊,将磨豆制作豆腐的废弃石磨盘铺设路面,民国时期,道路改造,有心人在南门大街的中心位置放上一块圆形磨盘,藉以提醒后人:“此地原名磨盘街”。

由磨盘街往东,进入“宗巷”,有一条无名弄堂,弄内墙壁上有一幅彩画,画工精细,颜色鲜艳,寓意深厚。但此画没有署名,自抗日战争时就见此画,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被涂毁。此画为:“一头戴乌纱帽,身穿大红袍的封建官员,骑白马;前有鸣锣开道者,二人肩扛“肃静”、“迴避”牌,后有掮旗打伞的侍役;路旁一棵松树,树枝蔓延,枝头挂一颗官印,枝中一只黄蜂(胡蜂)窝,几只黄蜂在窝边飞舞,树上一只猴子,爬上树枝,想摘官印”。此画因人物众多,一直俗称“人人弄”。此画寓意何在?笔者访问了六、七十年,竟无人能回答。正确答案应是借谐音吉言“挂印封侯”。

从磨盘街西行几米,就见宝带河古河道,路边有地名“坝桥”,顾名思义,原宝带河此处筑有堤坝,后建桥。再西行,地名“小牛场”。抗战前,丹阳在小牛场进行牛市交易。经纪人,俗称“牛头”,在牛市介绍牛只贸易,从中拿取佣金。小牛场地方狭窄,牛市老板皆为朱姓,家住南门城外,为生意方便,抗战期间至年解放,丹阳牛市皆设在南门外,小牛场虽遭冷落,但历史地名保留至今。

灯笼巷与白云街

十字路口往北,就到了灯笼巷,抗战前,灯笼巷内商家在此聚集买卖灯笼,故定此名。年解放后,还有一家杨姓老板,自扎各类纸灯营业。灯笼,有千百年历史。解放前,百姓家逢年过节,婚丧喜庆,大门口,都要悬挂灯笼;手电筒没有行世时,晚上走夜路,都是手提一盏灯笼照明;每年正月初八至十八,丹阳流行上灯、落灯民俗。俗称“闹元宵”或“灯节”,家家户户大门上,都将灯笼点上蜡烛悬挂;农村,名门望族宗祠(俗称祠堂)门前,竖有旗杆,每逢节日,将灯笼点上蜡烛,悬挂在旗杆顶上。如延陵吴姓,灯笼上一面写有一“吴”字,另一面写上“三让堂”或“至德堂”祠堂名。在旧城改造中,灯笼巷名已消失。

灯笼巷北接白云街,白云街系民国时期实行保甲制度时的新地名。这条街上,原本祠、庙、道观排列,可称“道教一条街”。宝带河水穿街而北流,建有土地桥,便于往来。宝带河东有土地庙(祠),再往东,有凝真观;宝带河西,有一座若大庙宇,东岳庙(今实小所在地)。抗日战争时期,正则艺专西围墙外,一座舍利塔(俗称宝塔)仍在。舍利塔座落北草巷南头,居民都以“宝塔头”称之。凝真观,南宋绍兴二年(年)叶之奇舍宅为“集真道院”。元朝天顺元年(年),经奏请获准,才用凝真观一名。凝真观屡毁屡建。仅倭寇侵犯我城就焚烧过三次。观址在白云街鸣凤书院之东,坐北朝南,毁于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未能重修。凝真观内供奉许逊真君神像,还附设火神像。《丹阳县志》载:“火神庙,向在凝真观内”。俗称许庙。许逊,拜谌母为师,得净明五雷诸法术,得道成仙后,被道教奉为旌阳真君。据《丹阳县志》,简桥,“晋谌母元君掷简于此,幻为桥,以渡许逊,吴猛二真君”。明朝,按察司副使,邑人荆光裕有《题凝真观》诗“满目烟霞一径平,闲来此处听吹笙。碧桃雨后花初落,瑶草春深叶尽生。孤鹤唳云仙院晓,老松飞翠石坛晴。坐谈自与尘嚣隔,静听黄庭朗诵声”。道教,将功名富贵视作烟云,文人取白云街之名,与道教崇拜逍遥自在,飘飘然如白云来去无踪影。凝真观向南,有一条巷子名为“许庙巷”,直通中市大街。今日华地百货后门外的一条行道,即许庙巷旧地。

乔家巷与磨坊弄

白云街自西,进入乔家巷。据传,东汉末年,孙策占领曲阿城,以曲阿为基业,东征西伐,一日夺取皖城,得二位乔姓美人,史称“二乔”。孙策娶大乔,周瑜娶二乔。皖城百姓也随迁入吴。乔家系名门望族,族人、侍役众多,孙策为乔家建宅砌屋。始为乔玄、乔阁老故宅。后人取街巷名,欢喜引经据典,乔家巷地名,由此而来。另传孙权执政,政治中心迁丹徒,乔玄家族也随徙镇江。镇江乔家门地名,也以乔阁老故居而名。

乔家巷内,有一弄堂,内有磨糯米、秈米粉的作坊多处,取名“磨坊弄”。抗日战争时期,磨坊弄内,本地人与苏北逃荒的居民杂居。大的粉坊,丹阳人经营,有黄牛牵磨磨米粉,收一点加工费。逢年过节,粉坊生意兴隆,尤其是进入腊月,生意一个接一个。磨糯粉一次磨下来,要用细筛子筛细,将米头再入磨。筛工自家来,十斤米粉筛下来,头发眉毛皆被米粉染白。今磨坊弄仍在,弄内房屋大小高低参差不齐,过去的苏北人、草篷户,如今都砌了楼房。

人民广场

人民广场,有人也称“贤桥广场”。是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大善举,今为居民、游客,观光和游憩场所。年11月动工建设,年竣工。

人民广场正北,即今总前委门前的一条道路,先名香岩巷,后名“宝塔弄”。唐朝所建香岩寺旧址,内有舍利塔(俗称宝塔),以及唐朝开元十四年所立陀罗尼经石幢(今存市博物馆)。光绪《丹阳县志》记载为“香岩巷”,民国时改称“宝塔弄”。沿宝塔弄东行,地名“鱼巷”,为旧时鱼市,卖鱼人就地设摊,故名。

人民广场西面为北河路,以贤桥为中心,向南称“东河路”,向北称“北河路”,路名直达新桥下。北河路原有一女尼庵,女尼俗称“师姑”。北河路师姑弄,因女尼庵取名。年丹阳解放,丹阳县人民法院、丹阳县法律顾问处,就设在师姑弄女尼庵内。

人民广场东,为一条狭长的“燕子巷”,南接贤桥东街,北靠中山路。清朝,燕子巷分为三段:南头称“贤子街”。据传,贤子街住有一位孝子、孝子随母亲信佛,常去鱼市买些鲜鱼放生,每逢香岩寺斋佛,还买些鲜果进献供奉菩萨。后人称其贤孝,将其街称之“贤子街”。燕子巷中段,旧称“眭家巷”,为眭姓家族聚居地,故名。燕子巷末段,旧称岩寺巷,因香岩寺在此巷正西而名。民国时期,修订地名,而将此巷改称“燕子巷”。贤子与燕子音相同,是否讹误?

燕子巷中段东,为麻巷门大街,街北建有束家大门,为邑人束允泰所建。此宅自日汪时期始,至年丹阳解放,皆为丹阳县政府所在地。麻巷门大街有一条小弄,可通大井头。此弄名为“丝巷弄”。抗日战争前,丹阳丝绸行业已相当繁荣,丝行弄内,丝绸坐商众多,故名。

以“井”取名的地名

丹阳有二千五百年建制史,古代最繁华的商贸中心,必然有“井”,称之市井,丹阳城内除双井巷外,还有多处地名,以井为名。贤桥东街,在年解放前,地名称“大井头”。此井规模城乡第一,故称大井。井圈直径在六十公分左右,不但丹阳无井能与它比,可能在苏南各地,也难见如此大井。井巷,在宝带河南段河西,有一巷很窄,巷内有一井,故名。东门大街的青龙巷,在巷东头,一左一右二口古井,相传系青龙的一对眼睛。西门还有小井头地名,此井并不小,但比之大井,当然小了。

其他地名拾趣

带河水出小桥流入城河(今城河路)。小桥,很矮很小,城内最小的桥,用花岗岩石砌成,拱形,桥两边有石栏,小而形美,桥略高于地面,小车、人力车过桥,如履平地。年前,以小桥取名的有“小桥头”,今改称小桥街;“小桥弄”,今改成小桥街27弄。

今新民西路北侧,旧时,有东晋咸康五年(年)建造的普宁寺,因寺院占地面积广大,俗称大寺,为城内颇有声望的古刹名寺。古寺座北朝南,对面有一巷一桥,以寺而名:寺前弄、寺前桥。

今西门大街,因为自宋朝以来,历元明清三朝,丹阳县署(衙门)一直设置在大街东首,故名“县前大街”。民国时,改今名,沿袭至今。大街内有一弄,南北向,称“县前弄”。

50年代丹阳县政府大门

东河路北端,紧靠贤桥,有一车行弄,弄内聚居不少逃荒的苏北人。苏北人居住城内,依托出卖劳力。清朝末年,丹阳城内的有钱人家,出门都雇用轿子,当时此弄名“轿行弄”,因为苏北人替人扛轿子为生而名。民国时期,坐轿出行逐年冷落,住在弄内的苏北人,改用人力车(俗称黄包车)、小车为生活来源,载人运物。后改称“车行弄”。

坊名浅解

人取名,都有依托。明清时期,丹阳城内记名的牌坊十七座,坊名虽有,而坊名来源却没有详细说明。

司谏坊:为纪念南门外五里汤甲村汤礼敬而立。汤礼敬,字仁甫,进士出身,授职行人司行人,擢刑部右给事中。明朝正德年间,太监刘瑾等宦官弄权作奸,汤礼敬首疏弹劾,帝不听。汤礼敬又偕九卿伏阙请诛“八党”。遭奸党诬陷而削职归家。刘瑾事败伏诛,朝廷多次诏用,不就。《丹阳县志》有汤礼敬传,名列“乡贤”。汤礼敬,自南宋初祖居夥巷,牌坊设在夥巷口。

四牌坊:俗称四牌头,四牌楼,清朝顺治十七年,王用六知丹阳县,施德政于民,民感其德,立四牌坊,以示不忘。王用六,字六符,河南孟津人。今有四牌楼菜市场。

大宗伯坊,石质,即今西门大街仅存的“黼黻文明”牌坊,为纪念姜宝而立。姜宝,字廷善,蒋墅滕村人,后迁居城内姜家园。明朝嘉靖年间进士及第,历官礼部尚书。《丹阳县志》记载:姜宝位列名臣,祭乡贤。

司徒坊:在白云街,为纪念明朝户部尚书沈固而立。沈固,字仲威,九岁应童子试为丹阳第一名。弱冠,永乐乙酉乡荐,授沂州同知。历迁户部郎、山东参政。仁宗即位,命监武安侯郑亨军,后出守山西大同。正统七年,晋户部侍郎,秩二品,仍守大同。天顺元年(年),拜户部尚书。

丹阳古城,在改革开放之后,市容不断刷新,因街巷的消失而使地名不再,今留点相关历史资料,便于后昆探索。

来源:韩梦庆《古城地名变迁》

图片来源:丹阳市档案馆

韩梦庆

赞赏

长按







































中科白癜风恢复美丽黄皮肤
中科白癜风公益活动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