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祖师,(—),姓王,原名中孚,字允卿,后改名德威,字世雄,入道后改名喆,号重阳子。陕西咸阳大魏村人(今咸阳市秦都区双照乡)。其家产业丰厚,为咸阳富户。通儒道释三教经典,兼习武略。金天眷年间(—)金兵入陕,一面大肆屠杀,一面又网罗选拔汉族人才。王重阳希图通过科举之途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文科不中,加之应试武举不中,“慨然入道”,于终南刘蒋村创别业居之,置家事不问。自号“王害风”。年(正隆四年),王喆于甘河镇遇仙人吕洞宾度化,被授以口诀。《五篇秘语》并告诫他天机不可泄露,等读熟之后,就让他投到火里烧掉。要求王重阳回避现实,独自去走一条修身养性之路,即内丹炼养。其性命修持的要点是勿为世事所缠绕,专心致志于体内的“铅汞”烧炼。王重阳自此弃妻子,于南时村挖了一个洞穴住在里面,外面立一木牌,名曰“活死人墓。”要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来让人明白“活中得死”,“死中得活”的道理。他在里面修炼,就要炼尽凡心、假我,脱离尘世。创造与世隔绝,便于静修的特殊环境。最终要修成真性、真我,进入仙境,超凡成仙。他在“活死人墓”的四个角上各种了一株海棠,别人问他是什么意思,他说:“吾将来使四海教风为一家耳”。重阳祖师志向非常远大,不仅要救自己,还要救别人,最终是要救天下人。据传某日自甘河镇返南时村,路上遇到一位道士向他讨酒喝。王重阳将从镇上所沽的一瓢酒给他,被一饮而尽。道人又让他到甘河中以瓢取水并让他自饮,瓢中之水己成佳酿。王重阳询问其姓名,自称刘海蟾。王重阳自作《了了歌》说:“汉正阳兮为的祖,唐纯阳兮做师父,燕国海蟾兮是叔主,终南重阳兮弟子聚”。这首诗词明确了王重阳的传承关系。 当时许多人信奉他,追随他,但遗憾的是没能从中找到一位足以实现其“使四海教风为一家”理想之帮手和高徒,于是决定前往“海上仙山之祖”的胶东昆嵛山收徒立教。金世宗大定七年()七月十八日,经过三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终于抵达山东宁海(今烟台市牟平区)。 宁海位于山东半岛,自秦汉以来即是神仙方士活跃之地,有“道尊德贵”的传统。王重阳祖师选中此地进行传教布道活动,正是看中了这一地区具有浓厚的道教历史传统。王重阳收马钰为徒,马钰筑庵侍奉,王重阳名之曰“全真庵”。收马钰,孙不二夫妇为徒筑庵侍奉,庵名“全真庵”聚徒讲道标志全真道正式创立。认为“识心见性”,即为全真。主张以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为“真功”;济贫拔苦,先人后己,与物无私为“真行”,功、行俱真俱全,故谓“全真”。以道教教义为主,主张释、儒、道三教合一,王重阳说:“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来做一家”、“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提倡“全神炼气”,“出家修真”,不炼外丹,并制定了道士出家的制度。 元世祖至元六年(年)追封为“全真开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年)加封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 著有《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立教十五论》、《金关玉锁诀》等。度化弟子有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女)等,后世称“北七真”。“北七真”又分别创立遇仙、南无、随山、龙门、嵛山、华山、清静七派,极大地弘扬了全真教,在道教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重阳祖师深知骨干人才对于发展新道教的重要性,所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发现和培养高徒上,严格筛选,决不滥收,锻炼百端,务期成熟。在七子之中,他最看重马、谭、丘、刘四子,而于四子中又最重马钰和丘处机。 金大定九年(公元)冬,重阳祖师领马丹阳、丘处机、刘长生、谭处端四人西返。翌年春行至大梁(今河南开封),重阳祖师对四位徒弟说:“我于今日赴本师之约,从此与世相别。我羽化之后,你们四人可抬我棺材回陕西安葬。绳索断处,为我葬身之地。”重阳祖师作颂曰:“地肺重阳子,人呼王害风。作伴云和水,为邻虚与空。来时长日月,去后任西东。一灵真性在,不与众心同”。然后端坐不动,即升化而去。 丘、马、刘、、谭四人抬着师父重阳祖师灵柩赴陕西安葬。途中每到用饭时,就会有人主动送饭来供养。一日,丘祖对为他们送饭来的人道:“这里的百姓真好,见到道士就主动送饭”。那人说:“道长过奖了,这顿饭是前面一位道长化缘来的,让我为你们送来”。 第二天中午,丘祖对师兄们说要找水喝,就向附近村中跑去。见一位道长正在化斋,就叫:“师父,你原来没死”。重阳祖师回头怒道:“孽障!你泄露天机,当有饿死之报”,遂隐去不见,从此以后,再也无人送饭。 四人抬着师父棺材来到陕西户县刘蒋村时,绳索突然自断,棺材落地。于是按师父临终所嘱,就地安葬(现为重阳宫)。四人在师父墓旁守孝三年。大定十四年八月间,丹阳、长真、长生、长春于户县真武庙月夜共坐,各言其志。丹阳曰“斗贫”,长真曰“斗是”,长生曰“斗志”,长春曰“斗闲”,次晨各行其志而别。 全真道本其宗旨,实行“入世”“出世”并行的修炼原则,一方面在劝化众人入道(济世度人)、壮大教团方面不辞辛苦,大张其事;另一方面又要求修道者在踏进教团门槛之后彻底抛弃尘世的烦恼,追求清静无为的自然之道。 《全真教祖碑》记载:王重阳传教授徒,劝人学习的经典,除老子《道德经》之外,还有佛教的《般若心经》和儒家的《孝经》。以儒教之忠孝,释教之戒律,与道教之丹鼎,融冶于一炉,谓之为全真教,简明地归纳了它的特点。 《重阳仙迹记》载:“尝率其徒演法建会者五,皆所以明正心诚意,少私寡欲之理,不主一相,不拘一教也”。王重阳还亲自创立了“三教七宝会”(年八月,在文登县姜氏庵建立);年八月,在金莲堂建立“三教金莲会”;九月在福山县建立“三教三光会”;又到蓬莱县建立“三教玉华会”;十月在掖建立“三教平等会”等五大法会组织,全真道正式形成。从此,全真道不仅是一种精神力量,同时也成为一种社会力量。这五会蕴涵着很深的含义,首先,每会皆以“三教”命名,显然是有三教合一之意。其次“七宝”指精、血、炁、髓、脑、肾、心,或指津、水、唾、血、神、气、精,或指神、气、脉、精、血、唾、水、俱为身中修炼之物;“三光”指日、月、星,对应人的元神、元气、元精;“金莲”是“神之祖”,指元神;“玉华”是“气之宗”指元气。以上四会名称含有精、气、神合炼,即性命双修之意。马钰对五会名称的涵义说:“心平等,寿延长。修完七宝聚三光。悟全真,万事忘。玉花绽,金莲芳。馨香滋味满斋肠。行功成,现玉皇”。王处一也说:“七宝金莲子,三光从玉华。常持平等行,步步是仙家”。重阳祖师把“平等”看得很重:“窃以平等者,道德之祖,清静之元”,认为“道德”、“清静”的要义在于“平等”,即具有无限包容心,对天地万物无分别心,无排他意,一视同仁,-体皆爱。力倡三教平等,既是为道教争得与儒、佛同等的社会地位,又是为了协调三教关系,共同致力于教化人心,用心良苦,其胸怀是阔大的。供奉太上老君、释迦牟尼和孔子。 重阳祖师教化丹阳,要他断12字:“酒色财气,攀缘爱念,忧愁思虑”。提出“超越”的理念,要学道者摆脱世俗名利、享受、生死、烦恼等。他说长生,是“真性不乱,万缘不挂,不去不来,此是长生不死也”。 建立丛林制度。宋以前的道士,居家、隐遁较为随意,有时亦很难将职业道士和道教学者相区分。自王重阳在《立教十五论》中提出“凡出家者,先须投庵,庵即舍也”之后,即形成出家人以庙为家的定制。为了适应道士云游、参访的需要,更进一步建立起丛林制度。作为全真道士的公共场所,所有确定为丛林的宫观均面向全体全真道士开放,接纳他们入住,使之共同劳动,共同学习。住在丛林中的道士,均得按照严格的戒律和规定进行修持活动。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