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子本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大多数业主都遭遇了买房后的尴尬。近日,有不少市民向记者反映,自从买房后,各种装修公司、装饰公司的推销电话就频频来电“轰炸”,烦不胜烦。 许多市民不禁疑问: ●泄露源头究竟在哪? ●我该如何有效地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 记者为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购房业主:各种装修电话轮番“轰炸” 某装修公司促销员您好,请问是王小姐吗?您在某楼盘的房子装修了吗?我的房子已经找好装修公司了,以后你们不要给我打电话了。王小姐最近,在市民王小姐的手机里有着一连串的黑名单号码,翻几页都翻不完。原来,她刚购买了一套商品房,才交了首付没几天,就开始频繁接到各类装修公司和各类建材商的推销电话。最初打的还不多,大概隔几天一两个,到后来,电话数量开始翻番,没完没了连番轰炸,有时候一天有30多通电话,这让原本就神经衰弱的王小姐叫苦不迭。 记者采访了多个小区的业主,得到的回复几乎是每个业主都或多或少地被装修公司“骚扰”过。为什么业主的信息会被泄露得如此频繁?采访中,大家都把怀疑的矛头指向了“卖房子的”。 装修公司 业主的信息在行业里是可以共享的那么,这些装修公司究竟是怎么弄到业主信息的呢? ““在装饰行业里,通过购买业主购房信息来成单是最重要的渠道,所以并不是什么稀奇事。获取的渠道也很多,一般都有专门人负责。”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虽然很多业主信息都是明码标价的,但也必须是熟人才可以买到。反正公司都会千方百计弄得到业主信息,很多都是从售楼部或者物业处买的。 据知情人透露,类似这种交易买卖,一般都是根据房屋成交时间以及买卖次数来决定价格高低,一手资料价格最高,转手次数越多则越廉价。 该工作人员还透露到,而且现在有很多装修公司和装修建材、家具、家电商家的客户资源都是“共享”的。 “一到装修旺季,很多商家都会雇佣业务员到各小区发传单,拉拢潜在客户,这些业务员大多受多家商铺雇佣,专职发传单、收集客户资料,一旦有业主登记信息,便会被他们转卖给多家商铺,从中牟取私利。”一位建材商告诉记者,有的商家还会将自己的客户信息“打包”卖给其他商家,“商家和商家之间‘共享’客户信息,是业内公开的秘密,有的商家门路广,还能在楼盘开发商和中介那里拿到业主信息,这些信息除了他们自己用,还会转手卖给别的商家赚钱。” 售楼部:我们不会泄露客户的信息采访中,几家装修公司都表示,是从楼盘的售楼部或者物业处弄到业主信息的。那么,装修公司手上的业主资料真的有可能在售楼部或者物业公司买到吗?记者为此也试图用装修公司人员的身份咨询了几家售楼部,但被访问的员工给出的回答几乎是一样的,公司明文规定买卖业主信息是不允许的,属于违法行为,平时领导在这方面要求也很严格,对业主的个人信息售楼处是不允许备份的。 采访中,也有售楼人员透露,他们也经常会接到业主的投诉,表示自己的信息被泄露,不停地有装修公司骚扰他们。但是都被工作人员否认了。采访中,有售楼人员认为,业主在办理供水、供气等业务时需要提交相关资料,不排除在某个环节业主资料泄露的可能性。 律师说法 律师:信息泄露难控制但仍应及时维权业主信息频遭泄露,那么,面对这种情况,业主究竟要怎样维权呢?对此,市消委会工作人员提醒,信息泄露难控制,消协无法采取强制措施,只能组织双方进行调解。调解需提供证据,若调解不成功,建议消费者走法律程序维护自身权益。 记者也联系了律师,据介绍,对于涉嫌非法获取、买卖业主个人信息的行为,刑法修正案(七)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进行了立法,明确规定了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不过,律师坦言,虽然这一规定为打击贩卖个人信息产业链提供了有利的法律利器,但是实际上,真正掌握信息泄露的源头很困难。 并且,对于何为“骚扰”电话,目前我国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也给治理骚扰电话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不过,律师仍然提醒广大市民,如遇到个人信息被非法盗取、使用时,仍应及时维权,别任由自己的个人信息外泄。例如:购房业主可以在签订合同时对个人电话、手机信息和服务单位或者个人作特别约定保密性,或者向开发商、物业等作明确书面声明。 保护个人信息需多方联手大家都会或多或少地在互联网上留下个人信息,因此个人信息都可能被外泄,甚至被不法分子盗取再进行买卖。有技术人员透露,一些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软件,破解网民的个人信息——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学历、家庭住址、网购记录等,涵盖范围非常广泛,都可以被拿来卖钱,最后被用于广告营销甚至虚假信息诈骗。 除此之外,行业缺乏自律和监管也是市民个人信息泄露的一大源头。许多行业一些掌握客户个人信息的人员,存在“内外勾结”将客户信息对外出售的情况。 如何面对这些骚扰电话,通信运营商和公安民警都表示,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只能建议市民提高信息保护意识,不要随意将电话、家庭住址、工作信息等泄露给他人。 同时,如果在一段时间内频繁接到骚扰电话,可以安装手机杀毒软件,屏蔽此类骚扰电话。 “其实,电话号码实名制的推行就是一定程度上为了保障用户个人信息安全,有效控制垃圾短信、骚扰电话及电信诈骗。”采访的最后,通信运营商的工作人员也呼吁市民,尽快办理实名制认证,为有效遏制骚扰电话出份力。 赞赏 |